全面“禁野”之下,野生动物产业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0-03-03 12:56: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魏博 姚宇琛  |  责任编辑:魏博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中国网3月3日讯 (魏博 姚宇琛 实习生 邢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面禁食野生动物成为社会共识。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全面“禁野”之下,野生动物产业何去何从?人工圈养的野生动物如何处理?针对公众关心的这些热点话题,中国网记者专访了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

 

 

 

千亿产业如何转型?

 

根据《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6年我国食用野生动物产业的直接从业者约626万人,总产值约1250亿元。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靴子”落地,野生动物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赵中华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决定,顺应时代潮流、高瞻远瞩,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是一场“及时雨”。野生动物产业转型是大势所趋,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野生动物从业者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转型之路。很多从事野生动物养殖的企业管理者和从业者,具备野生动物和生态保护有关的经验及技术知识,他们更加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宝贵劳动力量。他们可以将这些知识,用于野生动物保护,从而实现野生动物屠宰者到保护者的华丽转身。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我国瞬间增加了几百万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的人。试想一下,在养殖、宰杀、烹调野生动物这类职业,与带游客进行户外观鸟、在自然状态下欣赏野生动植物并保护生态这类职业之间做选择,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赵中华说,“从当前的状况看,野生动物养殖业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有生态恢复潜力的山区、或靠近江河、湖泊或湿地。这些从业者实现华丽转身之后,可以利用周边的环境,从事动物友好型旅游产业,吸引人们去户外体验和探索自然,在自然的状态下观看野生动物,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

 

解决野生动物养殖业转型中的阵痛,赵中华指出,放眼全球,有不少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方面,纵观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乏这样的成功案例,例如,伐木工人到护林员的成功转型,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靠山吃山”是林场从业者的真实写照。随着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实施,倒逼森工企业加快转型,林场转型景区,砍树卖钱变成“卖风景”,越来越多的伐木工人放下斧头,转岗成为夏季防火、冬季清林的管护员,国有林场回归生态本质。实践证明,国有林场转型不仅创造了经济利益,同时带来了可观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看,也有类似的成功案例。例如,在美国黄石公园、非洲肯尼亚国家公园,游客从远距离观赏野生动物,体验自然风光之美。不破坏自然环境,让野生动物自由繁衍,从而生态环境越变越好,形成良性循环,游客也越来越多。同时,这一经营模式提供了大量导游、住宿、餐饮等工作岗位,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无限商机和就业。此外,北欧国家,比如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还曾出现捕食鲸鱼等活动,然而从捕鲸到观鲸的商业模式转型,反而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商机。在泰国,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一直致力于推进“大象友好型”旅游,成功帮助两家大象营实现转型,证明了高福利景点的经济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赵中华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转型。捕猎和养殖野生动物作为‘野味’食用不仅威胁生态安全,也危及人类健康。如果在政策的引导下,开辟野外旅游、观赏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探索大自然的旅游项目,吸引公众体验动物友好型旅游方式,必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这种活动不断兴起以后,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尊重自然,爱护野生动物,崇尚自然,保护自然,支持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产业成功转型所迸发出来的力量和机遇是无限的,潜能是无限的。

 

人工圈养的野生动物如何处理?

 

在野生动物产业寻求转型之路的同时,现有的大量圈养的野生动物如何处理,是否应当放生,也是养殖从业者们绕不开的难题。

 

赵中华说,“对人工圈养、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应该如何处理,其实是技术性非常强的问题。这应该是涉及了动物保护科学、生态学、经济学,还有各种各样的政策法规等综合知识,非常复杂。”

 

赵中华建议,当前养殖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些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珍稀动物。针对此类动物,应当转移到一些科研院所、动物园等相关地方进行继续养护研究。还有一些动物在处理之前还要考虑种群、基因等问题,如果是外来物种,会不会对我国的生态链造成影响,这些都要事先进行评估,继续评估研究。还有一些动物,我们应当考虑会不会有疾病传播,简单放生会不会把一些病毒细菌又带到自然界,这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应该让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的专家,动物保护研究生态的专家。进行认真研究汇总,然后提供出科学的方案。方法是有的,一定能找到好的方法。”赵中华说。

 

文明与野蛮之间,只隔了一个野味的距离。疫情发生以来,食用野生动物带来一次又一次沉重灾难,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命运是如此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体现了一个国家道德高度。

 

赵中华认为,野生动物产业转型将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对于推动全世界动物保护进程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我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链的人会越来越多,崇尚自然的理念也会更加深入人心。野生动物养殖产业转型为生态保护产业,必将迅速带动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赵中华说。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