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社会法制

鄂渝边界线上的警察战疫故事

发布时间: 2020-03-20 13:23:5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中国网3月20日讯 远山之上,一顶顶帐篷立在山间,一个个身影扎在山头,像磐石坚定般守护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城市之外,是他们的“战疫”现场。乡野之中,脚下便是阵地。

他们是守护高山疫情防控卡点的公安民警、辅警。不畏山高,不惧风寒,他们用坚守筑起防线、举起盾牌。那一抹抹山间的“警察蓝”,仿佛一面面令人安心的旗帜,是大山之上最独特的颜色。

他们脑海里只有一个信念:一直守,一直守,直到疫情消散,春暖花开。

3月16日,我们翻山越岭,爬坡上坎,走进3个镇乡的3个高山边界卡点,见证“警察蓝”在大山之上的坚守。

边界卡点“摆渡人”

3月16日,阴。

早上9点,罗田镇中山社区柏树坪,薄雾浮动,山野空旷。

“谭大哥,你要的米和油买来了。”一声吆喝打破山间的寂静。罗田派出所民警吴自豪和辅警万家喜一人扛着袋大米,一人提着桶食用油往渝鄂交界点走去。

“警察同志,辛苦你们了哟。”等在交界点的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镇黎明村12组村民谭登万大声回应。

中山社区与黎明村在一个叫老鸦寨的地方接壤,一条公路连接两村。黎明村12组距离建南镇约30公里,距离中山社区仅2公里左右,村民的生活物资常年都是在中山场上购买。

疫情期间,村民无法“越界”,买不到生活物资。于是,守卡的民警、辅警就当起他们的“摆渡人”。

说话间,吴自豪和万家喜已来到交界点。冷风阵阵,但他们的额头还是布满细密的汗珠。

“这段时间真是多亏了这些警察。”谭登万接过米和油,眼中满是感激。

谭登万今年47岁,他的女儿、女婿腊月二十二就从外地打工回家,一家四口在家待了两个月。四张嘴巴,一天三顿饭,差不多每隔一周,他家就要购买一批生活物资。

在黎明村12组,像谭登万一样的村民共有七八户。可疫情期间,出不了门,过不了界,怎么办?村民就找到村干部,再由村干部与中山这边守卡的民警、辅警联系,将需要购买的物资告诉他们。接着,民警、辅警买好物资送到卡点,交给村干部或者村民。

“最多的一天,差不多送了有七八趟。”民警吴自豪说。

守卡,严阵以待,绝不退缩。服务,真心实意,甘当“摆渡人”。

在罗田派出所辖区,守卡民警、辅警给村民购买物资,护送物资的,可不只有这一处。

所长张孝静称,罗田派出所辖区共有12个边界卡点,分别与利川的2个镇、6个村居交界,全所10名民警、辅警和区公安局机关支援的民警每天分组轮流值守。其中,接壤村居有700户左右利川村民的生活物资需要在罗田、中山、马头等场镇购买。

为方便村民生活,罗田派出所与接壤的村居建立“联动服务”机制。一个个守卡民警、辅警化身山间基本生活物资保障“摆渡人”,只要村民有需求,就立马买好生活物资送到交界点。

于是,大约两个月里,在罗田镇的各个场镇、山头和小路上,总是能看到民警、辅警来往的身影。那一个个来往的身影,承载着村民生活的希望。

大约11点,守卡民警的电话又响起来:“一村民家里的米完了,正“等米下锅”。挂断电话,民警转身赶往场镇。

摆渡,摆渡,与群众风雨同路。山头卡点,田间小路,“摆渡人”奔波的脚步仍在继续……

跨不过去的两公里

石坳口是恒合土家族乡箱子村与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大庄村的交界点,海拔1200米左右。下午2点,虽已是仲春时节,但这里依然冷风呼呼。

廖耀君站在卡点,一双眼睛注视着谋道镇方向。廖耀君是恒合派出所所长,利川市谋道镇光明村人。

他的家距离石坳口不过两公里左右,但他已有两个月左右没回去。

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涯。

原本,廖耀君在大年初三就可以轮班休假,他计划着回利川谋道与家人团聚。就在岁末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廖耀君带领全所民警、辅警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开展入户排查、巡逻防控、卡点值守等工作。

“回家的机会还很多,先把这场仗打赢再说。”廖耀君的语气风轻云淡,目光没有挪开一下。

“家就在两公里外,却不能回去,只能站在卡点往家的方向望一望,我们看起心里都有点不是滋味。”在卡点值守的箱子村村干部方远光说,廖耀君也算是“数过家门而不入”了。

廖耀君在春节时曾与父亲廖家发有过一次短暂“见面”。

那是一天早上,石坳口大雾弥漫,廖耀君早早来到卡点值守。突然,他发现有一个人影在雾中从谋道镇方向走来。

“你要去哪里,疫情期间,请不要到处走动!”廖耀君对着人影大声喊到。

“耀君,是我呀。”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廖耀君赶忙上前一看,来人正是自己的父亲。原来,在前两天,父亲就给他打电话,说要给他拿点吃的来,但被廖耀君拒绝。

然而,父亲始终牵挂着儿子,想着给他拿些菜和肉,让他“过年吃好点”。于是,他就悄悄来到石坳口,碰碰运气。

接过肉和菜,匆匆说了几句话,廖耀君就让父亲离开回家。望着那个慢慢在雾中消失的背影,这个军人出生的铮铮汉子默默掉下眼泪。

最近的距离,也是最远的距离——你在我面前,我却不能去拥抱你;你明明就在身旁,我却要坚持离你远远的。

回忆起这一幕,加上连日的思念,廖耀君有些失神。这时,伴随着马达的声响,两辆湖北牌照的车一前一后从谋道方向驶来。

“这里不能过来!”廖耀君像弹簧一样跳起,将两辆车制止。接着,他又耐心向两个驾驶员解释、劝说,让他们折返。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眼看临近傍晚,石坳口的气温越来越低,冷风依然在吹。

“我们派出所的5名民警都不是万州人,大家都放弃了回家团圆的时间,坚守在岗位上,这是警察的职责和使命。”廖耀君在帐篷前坐下,拿起水杯暖暖手,眼睛又一次望向谋道。

一阵风吹起,山林间的树叶劈啪作响。那蜿蜒在山间的两公里路,各色繁花已开。跨不过去的两公里,回不去的家,就在花开的尽头。

海拔1715米的坚守

“嘿,柴火捡好没——”傍晚,一声吆喝在七曜山上响起,和着风声在山间回荡。

“捡好了,马上回来。”同样是一声吆喝从山林间传来。

约莫几分钟后,两个抱着干枯的木棍和树枝的人影从林间走出。

呼喊的人是白土派出所民警刘树链,捡柴火的是辅警聂进军和村民杨大坪,都是山上的守卡人。

这里是海拔1715米的七曜村垭口庙疫情防控卡点,普子乡与湖北省利川市柏杨镇的交界点。站在卡点平视过去,全是大大小小的山头。

“快来把东西搬到帐篷里。”开车上来的所长蒲鸿又给卡点送来方便面、饼干和肉。方便面和饼干给守卡的人平时充饥,肉用来到附近的村民家里改善生活。

搬完生活物资,刘树链掰断树枝,点燃,加煤,炉子里的火很快生起来。在山上坚守多日,这一套动作,他已经非常熟练。

这是刘树链和聂进军在这里值守的第五轮。白土派出所辖区共有5个渝鄂边界卡点,所里的10名民警、辅警和支援的水警支队民警每两人一组,每周一轮,轮流在各个卡点值守。

前段时间,民警都是在卡点24小时,用刘树链的话说就是一出来就是一周,在山上一守就是一周。前几天,随着万州区风险等级调整,民警守卡时间也调整成早上8点至晚上10点。

垭口庙是白土派出所辖区海拔最高的疫情防控卡点,也是全区海拔最高的卡点之一,山高风寒,没水没电没网。一辆警车、一顶帐篷、一个煤炭炉、几个充电灯就是守卡的全部装备。

卡点位于七曜山巅的一个三岔路口,两个山头各占一边,两个风力发电机各占一个山头,是一个典型的风口。常常山风呼呼,风力发电机的扇叶“嗡嗡”直响,帐篷被吹跑过好几次。如今,民警用泥土、石头等把四周压得严严实实,才算把帐篷稳定下来。

“坝脚落雨,山上落雪”,这是流传在当地村民中的一句谚语。聂进军说,他们在这里已经历过三四场雪,“那几天,雪一直下,风一直吹,冻得耳朵都像要落下来。”

说话间,天色渐渐暗下来。卡点气温降到3℃,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山上的树木左摇右摆,小石子从山上“簌簌”往下掉。茫茫山野中,看不到一个人影。

不过,守卡的人依然没有丝毫松懈。他们在公路上来回走动取暖,或是蹲在山包下面避风,但眼睛和耳朵始终没有离开交界点。

卡点没水没电,守卡的日子艰苦而孤独。但民警始终坚守在这里,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渴了,就到附近的山壁上接点山泉水回来烧;饿了,就吃点泡面或饼干;冷了,就烤炉火或者到车里坐一坐,在山包下面躲一躲。有时候,一些村民会给卡点送些红薯、洋芋来,民警就在火炉山烤着吃。

一个多月里,大山、星辰、夜风、雨雪,都见证着他们的坚守。

天越来越暗,气温越来越低。山野中,零星的灯火开始亮起。刘树链和聂进军打开帐篷里的充电灯,拿上电筒,打算到几条林间小路转一转。

告别坚守在大山上的守卡人,沿盘山公路下来,远山之上,零散的星星挂在天边。垭口庙,黑夜里的那盏灯越变越小,却又分外明亮……(彭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