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科教文卫

战“疫”故事|重庆八中校友周路阳用30秒创造“疫”线奇迹

发布时间: 2020-03-23 16:30:2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荆晓强

中国网3月23日讯 2020年春节前夕,湖北省武汉市遭逢新冠肺炎疫情。为了支援湖北,抗击疫情,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们慷慨以赴、日夜奋战,为打赢湖北保卫战贡献“硬核力量”。近日,在江苏省发布的“江苏队”第五批战“疫”先进典型事迹中,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友周路阳,也是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南京鼓楼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医师,凭借精湛技艺,用最粗的20G静脉留置针,30秒内精确实施动脉置管,成功打通重症患者生命通道的事迹为人称赞,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技术英雄”。

主动请战,30秒成功实施动脉穿刺奇迹

据了解,周路阳是重庆人,中学六年在重庆八中度过,1994年考入南京大学医学系本硕连读,现为南京市鼓楼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医师(博士学位),曾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

2月8日,南京鼓楼医院接到命令,要派出56名医生护士组成医疗队紧急支援武汉。作为一名老党员,长期分管科室重症监护病区的周路阳第一时间请战上前线。

从报名到确定出发,只有短短数小时,未来得及和家人商量,也未向远在重庆的父母细说,周路阳匆忙前往武汉同济光谷医院。

在武汉的第14天,周路阳所在病区收治了接管以来最为危重的一位病人:病人入院时带着插管,多脏器功能衰竭,血氧饱和度只有70%,血压最低53/26mmHg。医生们经过紧急讨论,一致认为应立即对该患者进行床旁血滤,来维持其机体酸碱平衡,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实施床旁血滤需要先进行动脉穿刺置管,然而,当时全院病区都找不到有创监测设备,甚至没有合适手术的16G动脉留置针。事发危急,条件有限,周路阳临危不乱,用最粗的20G静脉留置针,在30秒内精确实施了动脉置管,成功打通患者生命通道。

周路阳“一针见血”的技术为在场所有人赞叹,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于成功还专门写了一首藏头诗为他点赞:路见不平一声吼,阳刚英雄显身手;技术一流功夫深,精准穿刺救生命。

通过这次紧急穿刺,周路阳在同事们眼中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技术英雄”。面对这个称呼,他却很谦逊:“不能说我是一个英雄,能让我平时练就的技术在关键时刻得到展现,对我来说是最大的鼓励。”

image.png

工作中的周路阳

做志愿者,用行动阐释医者仁心

临危不乱,行动果决,展示了周路阳高超的医术水平,赢得众人称赞,此外,他还用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何为医者仁心。他不仅在工作的医院里尽心尽责治病救人,还走出国门,为医疗水平落后的地区播种健康,还利用休息时间,免费为唇裂儿童做爱心手术。

2009年,周路阳以无国界医生的身份,作为中国国际青年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与13名青年前往圭亚那,开展为期一年的经济管理、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志愿服务。周路阳与另一名麻醉医师、3名护士组成了驻林登医疗志愿服务队,负责运转该医院的一个手术室。在物质匮乏、医疗条件简陋的林登医院,周路阳一年内完成了800余例手术患者的麻醉工作,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健康。同时,他还承担着对当地医生和护士的带教工作,尽最大努力提高当地医护人员水平。志愿者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他们对中国医生很是信任,即使在路上遇到医生也会表示尊敬。

2010年完成志愿服务回国后,周路阳开始每年拿出自己的公休假去参加一项公益行动——“微笑行动” 国际公益活动。“微笑行动”每年有来自全世界的专业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一起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做唇腭裂修复术,这是一项免费的手术,志愿者也没有任何报酬。

虽说“微笑行动”是公益活动,但工作量却比周路阳日常工作要繁重许多。他每天6点多起床,7点开完会后就开始工作,一台接着一台,有时工作到晚上六七点,有时是八九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活动时长为7-10天。

“工作强度确实很大,因为每天的时间有限,我们只能争分夺秒,尽量多做一些,有的小朋友运气不好也做不了,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据了解,周路阳第一次接触到“微笑行动”时才刚工作不久,不间断地参加一些志愿服务工作。2006年,他到杭州进行了培训,获得相关证书后,他开始参加“微笑行动”。2010年开始,参加“微笑行动”成为了周路阳的固定动作,每年会去1次-2次。在十多年时间里,他为数百名唇裂儿童实施了爱心手术,为他们带去新的希望。

“这个世界对我很善良,所以我也要善良地对这世界。”这是周路阳铭记在心的话。他表示,父母正直、善良的行为,初中班主任沈雅玲、高中班主任赵立天两位老师用正直、善良、忠厚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的引导,以及重庆八中“踏实”“求真”的校风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让他形成善待世界的观念。

从日常救死扶伤到紧急关头驰援武汉,从年轻时的圭亚那志愿服务到每年的“微笑行动”,周路阳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综合自重庆八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