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 重庆自贸试验区三周岁再出发
中国网3月31日讯 2017年4月1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三年过去了,重庆自贸试验区发展如何?3月31日上午,重庆市商务委举行新闻发布会,重庆市商务委副主任宋刚详细介绍了重庆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年来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及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案例。
宋刚表示,重庆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以来,始终做到与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努力把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先行区。截至目前,重庆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已落实148项,落实率达98%。国发〔2018〕38号文件适用于重庆的41项深化改革创新措施已落实36项,落实率达87%。国家复制推广的223项改革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中适用重庆的206项,已复制推广193项,复制推广率为94%。重庆口岸整体通关进口时间压缩60%以上,出口时间压缩90%以上,空运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排全国前列,集装箱进出口合规成本降低100美元以上。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量位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一。
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重庆自贸试验区三年来的成绩,首先是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先后获批全国第四个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以及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平行汽车进口、铁路运邮、过境144小时免签证、启运港退税等试点政策。积极开展个性化探索,围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扎实开展以铁路运单物权化为重点的陆上贸易规则探索,创设铁路提单,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40余项,内陆物流大通道开拓、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铁路提单信用证融资结算、知识价值信用融资新模式、市场综合监管大数据平台等创新经验和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
改革引领成效明显
据宋刚介绍,重庆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引领成效明显,表现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作用显现。在全国率先开通中欧班列,目前,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突破4500班;渝满俄班列开行累计突破1000班。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线路延伸至全球88个国家、213个港口;江北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95条;开通中新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同时,开放平台扩容提质,形成了“战略平台+园区平台+功能平台+活动平台”的开放平台体系。此外,新兴产业加速聚集。自设立以来,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含分支机构)36385户,注册资本总额4658.94亿元人民币,全域引进项目2670个,合同(协议)总额8693.52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三年来,重庆自贸试验区通过加强法治保障、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等措施,持续优化全市营商环境持续。目前,成立了全国首家覆盖全域、专门化的自贸试验区法院;设立西部唯一的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实施“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和“基层注册官”制度,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在全国率先推出“全程电子退库系统”,区内正常出口业务办理时限为5.3个工作日,远低于全国10个工作日的平均水平。
重庆自贸试验区释放出的巨大“磁吸效应”,吸引着众多外资企业、国际资本、新兴业态、优秀人才在此集聚。2019年,重庆自贸试验区创造了全市70%的进出口贸易额,集聚了全市25%的外资额。在自贸试验区的支撑和引领下,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正全面提速。2019年,全市进出口总值5792.8亿元、同比增长11%,高出全国增速7.6个百分点;全市服务贸易272亿美元,同比数增长11.3%。实际利用外资103.1亿美元,居中西部前列,连续9年达100亿美元规模;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落户重庆293家。
构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三年来,重庆自贸试验区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市改革开放发展各项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宋刚表示,下一步,重庆自贸试验区将以此为新起点再出发,着眼构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在建立适合重庆特点的自贸账户体系、数字贸易监管创新、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绿色金融创新试点等领域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陆上贸易规则、多式联运、物流金融等差异化探索,建设数字自贸区,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郭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