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梦想是可以触碰的,它存在于哪里?
我们几乎默认,日常生活只有世俗和琐碎,梦想绝不同行。但在相似的境遇惺惺相惜时,却也不得不承认,以生活为台阶,梦想才有出口。
于是,我们依赖生活,并始终不愿放弃对内心的追逐、对陌生感的探索。
城市与人,共荣共生。你我独立的个体,本身就是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彼此观照,各自丰盈,使得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更加美好并充满创造力。
城市向上,你我共见。由共青团昆明市委组织发起、保利城冠名的「城市向上·青年力量」系列公益报道,将以8位青年人的视角,发现这座城市里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梦想。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在《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可以冷静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继续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推进这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现代化事业。”
现在便是最好的时代。如今的中国正在腾飞,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世界格局,传递着中国自信。
聚焦到我们的身边,也有一批可敬的年轻人,他们在每个细枝末节的较真和厚积薄发的努力中,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诚意,让我们这座城市变得更加舒适、美好。
近两年,居住在滇池国际会展中心附近的市民们,又多了一个休闲散心的好去处——小清河。这里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每到春夏之交,大片的蓝花楹更是将沿河两岸装点得如梦似幻。傍晚时分,行走在波光荡漾的河边,吹着清爽的晚风,别提多惬意了!
但你知道吗?仅仅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污渍横流、气味难闻的臭水沟。之所以能在短短时间里就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要归功于中交二航局昆明分公司「唐森创新工作室」研发的一项新技术——海绵城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
唐森,何许人也?这个90后的小伙子可不一般:虽然工作时间不算太长,但已是国家一级建造师、公路水运检测工程师、铁路检测工程师,先后主持开展5个专项课题研究,申报了5项国家专利,成果应用于多个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海绵城市?透水混凝土?这些专业名词是不是听起来一头雾水?对此,唐森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城市大量的混凝土建筑、沥青路面给我们地球表面穿上了一层厚厚的外衣,我们还在这件外衣里面不停地制造热量,导致地球母亲呼吸受阻,生态环境受损。”
“海绵城市建设则是通过透水路面铺装、房屋雨水收集、下沉绿地等措施,重塑雨水循环体系,实现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干旱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通过使用我们工作室新研发的采择增强型透水混凝土、预制式透水渗井、多元复合透水路面结构等成果,让城市路面具备了‘吸、蓄、渗、净’功能,相当于给地球母亲换上一件轻薄透气的外衣,让她可以自由呼吸。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小清河的水变清了,水土循环变好了,环境变美了。”
匠心致诚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曾说:“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
那么,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专业的唐森,无疑便是一位新时代的“匠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面对工程建设的难题和问题,勇于挑担子、出点子,运用创新方式解决难题,成果固化并推广,助推企业降本增效。
2014年,公司承建了南连接线下穿飞虎大道工程,该项目为昆明市绕城高速环线的最后两公里,具有较高的政治及社会效应,昆明市住建局明确了保工期、提质量的高目标要求。
令人头疼的是,项目地处滇池周边,地质环境极差,长度一公里的明挖隧道为控制性工程,隧道采用的SMW工法止水帷幕在滇池流域草煤土质中无法成桩。
唐森针对此项难题针对性开展浆液改良研究,在水泥浆液中掺入泥浆、粉煤灰、水玻璃、三乙醇胺等外掺剂进行浆液改良,研究成果有效推进该项目的实施,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针对小箱梁施工工期短,回弹强度不能按期达标的问题,他主持开展箱梁生产优化,并对回弹法测评小箱梁强度进行专项研究,发表了《回弹法测测评小箱梁强度的适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在业内引发强烈反响,并成为行业技术借鉴的范本。
创新致心
当下,巫家坝片区是昆明城市升级建设最为热门的区域。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昆明分公司承建的飞虎大道及综合管廊工程,被列为昆明市重点建设项目,质量要求高、工期紧。但该项目地处昆明滇池流域,地质差、地下水位高、水压大,管廊防水及回填质量成为困扰施工进度的一大难题。
为了尽快攻克这座技术“堡垒”,唐森带领创新团队着重对自防水混凝土和泡沫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展开深化研究。研发出自防水混凝土、新型石粉粉煤灰泡沫混凝土和软土地基泡沫混凝土临时道路结构等多项技术成果,有效解决了施工中的多项技术难点。申报国家专利2项,发表论文2篇,成果得到建设方昆明市住建局和昆明市城投的高度认可,将在巫家坝片区土地一级开发整理中大量推广使用。
在唐森开展的多项科研项目中,难度最大的当属「消泡型脱模剂在混凝土外观中的提升应用研究」课题。是不是看着头都大了?简单来说,就是要解决由于滇东南山区较多、河砂产量少、岩石偏酸性、母岩裹泥严重等自然条件限制,从而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外观和工作性能的问题。
唐森带领课题组通过理论模拟和多方咨询,前后选取了40余种材料开展复配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多因素正交总结,最终成功研究出一种新型消泡型脱模剂,最终实现了混凝土施工过程可控、成品美观、性能达标,得到了地方质监站、业主和其他参建单位的好评和认可。
信念致远
对于以自己的名字成立创新工作室这件事,唐森坦言有压力,更有动力。
聊起投身技术研发的初心时,唐森提到了一个人和一件事。前者是母校易志坚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扎根荒漠,不畏艰苦、潜心研究,终于实现了沙漠变沃土的现代科技童话;后者则是港珠澳大桥克服诸多世界级的施工难题,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最终成功建成。中国科学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深深激励着唐森不断前行,不断挑战自己。
“我还要感谢公司总工程师马荣增老师,在他的鼓励和引导下,我才有机会参与到公司项目的课题研发中来,为后面的研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到工作室未来的打算,唐森表示目前最新的研发方向是新型泡沫混凝土在城市的综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用于降低地铁建设风险及维护成本,有效推进、解决城市地下有限空间建设提质增效。
以人为本
《管子.君臣下》有言,“上下设,民生体,而国都立矣。是故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千年前,管子便揭示了万物根本是为“人”。
我们的城市同样因人而精彩。虽然是理工男一枚,唐森对于春城的热爱却细腻而深沉。他曾多次发起组织针对滇池环境治理、治污的公益活动,针对滇池河道清淤、航道开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产生的大量污泥,外运成本高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难题,他希望通过专项课题研究,寻求资源化利用、低成本的处置方案,将昆明的污泥科学利用,变废为宝。
城市因你而火热,人居因梦而精彩
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世界将会有五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城市飞快生长,描摹着崭新面庞,我们关心她的现在,也乐见她的未来。
城市和人一样,是有个性的,它体现在建筑、空间、文化意象和生长于此的每一个人。这些元素在共生空间中产生了微妙的化学作用,建构出我们的城市,也在衍生扩张中创造未来。
人居,作为城市想象中最温暖的一部分,承载着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期许。(作者:王诗莹 来源:昆明共青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