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重庆

共建西部科学城 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

发布时间: 2020-05-08 09:43:24 | 来源: 重庆日报 | 作者: 李星婷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黄政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商奎 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蔡其勇 市教科院院长

核心提示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强化“一盘棋”思想,树立一体化理念,加强战略协同、规划衔接、政策沟通和工作联络,不断深化川渝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高校是人才聚集、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地方之一。如何推动川渝地区的高校深入协同发展,共建西部科学城?5月6日,本报邀请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黄政,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商奎,市教科院院长蔡其勇,共同就此展开探讨。

协同创新

建设环成渝高校创新生态圈

重庆日报: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加强川渝两地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领域协同发展。具体来讲,两地的高校如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黄政:4月27日,重庆市教委与四川省教育厅在渝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的框架协议。总体目标是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构建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机制,紧紧围绕国家有关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规划,参与共建西部科学城和长江教育创新带;同时优化成渝地区教育资源、功能布局,促进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协同发展示范区、产教融合先行区。

张宗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四川和重庆高校未来的发展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两地高校将联合建设环成渝高校创新生态圈,并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

这样可以从规划、顶层设计、工作机制、项目布局等进行一体化统筹,在更大空间上进行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破除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性障碍;新增一批成渝共建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项目,博士学科一级授权点,以及相关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人文交流平台;双方的科技主管部门、高校会共同推进人才、科技资源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智能管理等体制机制,深化川渝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能力;此外对双方在人才引进的吸引力,招生、就业的统筹考虑,国际合作的影响力等方面,都会有更大的利好。

商奎:川渝一家亲,共唱双城记、共建经济圈。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近日已签署《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重庆高新区被赋予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

建科学城首先要看体量多大,成渝合起来就有更强大的科研基础。重庆高新区现有高校院所14所,构建了以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形成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西永综合保税区、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多个新型产业园区。

按照合作协议,重庆高新区将与成都高新区共同发挥创新极核引领作用,从而形成1+1大于2的规模效应,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多方合作

共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重庆日报:成渝地区高校的合作具体有怎样的举措?有哪些建议?

黄政:按照协议,成渝地区将共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首先,在人才培养上,成渝高校在学科联建、教师互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科学研究等方面,推进深度合作。我们将探索开放多元的考试招生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在两地增投研究生、本科生招生计划,两地高校互相增投招生来源计划。

在学科建设上,成渝将积极探索以新机制新模式共同争取更多国家“双一流”学科,鼓励校校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推动两地“双一流”高校与省市政府之间的战略合作。

为促进两地教育协同化发展,我们将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建设环成渝高校创新生态圈;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体系,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水平。

蔡其勇:成渝地区应编制出台成渝双城经济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专项规划,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院”,打造国内一流的新型教育智库,服务国家和区域教育决策。

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如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工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引导鼓励成渝高校发挥学科互补优势,开展协同创新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优质数字资源、校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统筹使用。

在人才交流方面,可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流人才联合培养与共享工程”,建立人才流动、共享或联动机制,以优质人才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商奎:重庆高新区与成都高新区将以提升科技创新能级为导向,共同推进西部科学城、成渝科创走廊、内陆自贸港等建设,助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资源最为集中、双创生态最为良好、产业发展质量最优、协同创新效率最高的标志性区域。

按照初步规划,未来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将集聚一批大科学装置和一流大学,打造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原始创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

张宗益: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联合成渝近20所大学,正积极推动成渝高校联盟建设,已拟定合作宣言和初步的合作框架,主要涉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

前不久,重庆市科技局与四川省科技厅签订了《科技专家库开放共享合作协议》,双方将共享3万余名科技专家资源,涉及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口健康等多个领域。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校都有不少人才参与其中。今后在体制机制上会进一步的协调,促进双方人才的流通和互补。川渝两地将围绕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两个重点,把搭建平台作为突破口,加快探索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的全面合作新机制。

主动谋划

积极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建设

重庆日报:除了参与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地区高校还将怎样共同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的建设?

张宗益:针对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问题,成渝、武汉、上海等长江沿线的高校正在进行合作,建设长江教育创新带,所以成渝地区的高校必须一体化发展,主动谋划对接,积极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的建设。

除了西部科学城,成渝地区高校的合作,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医学中心也非常重要。成渝两地的医学都非常强,四川有川大的华西医学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有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医学院,未来还有重庆中医药学院。两地联合能为成渝两地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科研支撑。

蔡其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都在合作,各有特点。北京、天津、河北共同发布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汇聚港澳三地28所高校,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打造珠三角的人才高地、教育高地;长三角地区中的上海、江苏、浙江于2005年即开始探索建立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使长三角地区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以成渝地区高校携手,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每个高校的实力也会更强大,更好地满足百姓需求,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商奎:成渝地区的高校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合作取得优势,在融合中借势发展,对重庆和成都的发展都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双区联动”,两地高校增强技术创新动力,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联手成渝地区高新区共同打造成渝科创走廊,推动两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享共用,在融合中借势发展,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黄政:雄关漫道,事在人为。重庆高校已有不少与四川高校实质性的合作与进展。如重庆大学组建超瞬态物理科学装置,推动中国西部科学城的建设以及成渝地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发展等等。两地教育协同发展方向明确,前景广阔。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将聚磅礴之力奋进,御改革之风疾行,成渝地区的科技、高等教育将站在新的起点,以新的担当,实现新的作为。

主持人 本报首席记者 李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