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房办公托起“脱贫梦”
五月十一日,丰都县三建乡政府的板房办公楼。记者 谢智强 摄
“这房间宽敞又明亮,我住着很舒服,今年春节儿子一家打工回来,我们还在这里欢欢喜喜过了年。”5月15日,丰都县三建乡廖家坝社区年逾80岁的贫困户董大珍感慨地说:“真没想到,我们住进了政府的办公楼!”
丰都三建乡老场镇背靠一片32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历年来,滑坡体多次出现险情,威胁着老场镇1.3万余平方米房屋的安全。2017年,三建乡启动场镇整体避险搬迁工作,为解决居民居住难题,乡政府带头搬进工地板房办公,将地理位置相对安全的老办公楼腾出来给无法投靠亲友的搬迁户居住。
带头搬迁 困难户住进办公楼
董大珍居住的房间是乡政府过去的办事大厅,50平方米的大开间被隔成了两间,房间内家电、家具一应俱全,老人将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房间在一楼,我年纪大了不用爬楼梯,政府想得真周到。”董大珍高兴地说。
董大珍大半辈子都居住在三建乡老场镇,前几年,老伴去世后,留给她一套两室一厅的旧房子。而随着场镇搬迁计划的启动,她的旧房子也被纳入拆迁范围。
“我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儿子儿媳又在外务工,新场镇修好前,我住在哪里呢?”董大珍向上门搜集意见的工作人员吐露心声。
早在2017年,丰都县成立了三建乡场镇搬迁工作攻坚小组,在入户走访中,工作人员发现,许多居民都有着董大珍同样的担忧。“最初群众不理解,担心搬迁后没地方住,搬迁工作并不顺利。”三建乡党委副书记朱小冬坦言。
为加快搬迁进程,2018年,乡政府在新场镇规划用地附近搭建了两层楼的活动板房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临时办公楼,老办公楼则腾出来给有困难的搬迁户居住。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老场镇88户重险区居民全部搬离,7层楼的老办公楼被改造成临时安置房,共居住了30余户暂时找不到住处的搬迁户。
板房办公 乡干部苦中有乐
三建乡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目前,全乡仍有5户11人尚未脱贫。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虽然办公条件艰苦,但扶贫干部们丝毫不敢懈怠。
这几天,驻扎在乡政府板房办公楼的驻乡扶贫工作队忙得不可开交,连通庙家坝村到双鹰坝村全长11公里的油化路已进入最后施工阶段,工作队白天到现场督查工程进展,晚上还要回办公室填报资料。
“不同于砖墙房,板房冬冷夏热,尤其是夏季,板房经烈日炙烤后,即使开了空调,也感觉不到凉爽。”工作队队员秦瑜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今年是他驻乡的第三个年头。
“95后”的刘斌还是个大男孩,今年初考入三建乡政府工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时间都住在板房办公楼里的职工宿舍。在城里长大的他,第一次住板房还有些不习惯。板房隔音差,晚上有人进出,整栋楼都会咯吱作响。有时他赶完报表已是半夜,刚要入睡又被响声惊醒。虽然条件艰苦,但刘斌从没有抱怨,“只要群众满意,就是对我工作最好的肯定。”他干劲十足。
窄窄的活动板房里,驻扎着88名这样的乡干部,预计明年初,他们将有望搬入位于新场镇的新政府大楼。随着场镇搬迁与脱贫攻坚相继进入关键阶段,他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
用心用情 村民脱贫有保障
“我以前打工时住过板房,气温稍稍升高,房间就像个蒸笼,根本呆不下去。而乡干部们为了帮助我们脱贫已经住了两年板房,我真是打心眼里感激。”在三建乡红旗寨村,刘树华是村里唯一一户尚未脱贫的贫困户,每次经过乡政府,他都要朝着板房办公楼望望。刘树华的妻子患病,家中三个小孩正在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曾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经扶贫工作队牵线搭桥,刘树华在政府开设的公益性岗位上务工,一个月能有1700余元工资,再加上乡政府为他申请的低保补贴,他一年能有2万余元收入。“乡干部们几乎每周都要到我家坐坐,和我拉拉家常,我感觉很温暖,我有信心今年一定能脱贫。”刘树华憧憬着未来。
而在离红旗寨村不远的夜力坪村,建卡贫困户王素娟偶尔也在乡政府的食堂里帮忙。“天气越来越热,空调也不抵用,乡干部们来食堂吃饭,热了就拿把蒲扇扇一扇。”王素娟坦言,看着这样一群不惧艰难、勇挑重担的党员干部,她有信心把日子越过越好。去年,在乡政府的带动下,王素娟共种植了3亩香桃,养殖了1000只绿花鸡。去年底,绿花鸡出栏,便为她带来了4万元的纯收入,而三年后,香桃挂果,她的收入还将翻一番。
“这几年,我们因地制宜发展起香桃、青脆李、油茶、猪腰枣等特色产业,同时依托农村‘三变’改革,在贫困村成立专业合作社,产业收益按照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4∶3∶3的比例进行分配,构建起贫困户长效脱贫机制。”朱小冬告诉记者,随着新场镇的逐步落成,三建乡还将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形成以“龙河湿地核心区、三建旅游集散地、夜力坪农耕休闲体验区、双鹰峡谷观光区”为主的乡村旅游示范片区,促进农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