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重庆

重庆如何抓实落细"六稳""六保"

发布时间: 2020-05-27 09:31:19 | 来源: 重庆日报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落实好“六保”“六稳”任务,是坚持稳中求进、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抓好“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本保证,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重庆如何发力?今年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代表、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对此进行了热议。

今年全国两会上,重庆团代表、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就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落实好“六保”“六稳”任务,重在创新思路,打好“组合拳”,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要把稳就业作为保基本民生的头等大事

受到疫情冲击,当前国内外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突出了“六稳”“六保”。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排在首位。

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认为,受疫情影响,全球市场遭到冲击,产业链、供应链以及金融市场、大宗商品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叠加,造成我国外向型企业就业岗位急剧减少,波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形成较大冲击。因此,各地要把稳就业作为保基本民生的头等大事,注意各类政策的相向对接与主动配套,着力解决就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在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看来,今年全国就业压力很大,保就业,才能保民生,才会有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海对此也深表认同。他说,落实好“六保”“六稳”任务,是中央对全国的总体部署,也是对我们广大民营企业的明确要求。我们要担当尽责,把讲政治、讲实干、讲奉献落实到企业发展上。

张兴海分析说,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从全国形势来看,仍没有发生大规模裁员情况,就业形势总体相对平稳,但随着大学生毕业季到来,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增大。我们要站在讲政治、保稳定的高度看待稳岗问题,通过加强培训、灵活用工等方式,争取不降薪、少降薪,努力不裁员、少裁员,为“六稳”“六保”做出民企贡献。

稳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

“稳住上亿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严琦认为,做好“六稳”“六保”,关键是保市场主体。

数据显示,目前民营企业解决了80%的城镇就业和90%的新增就业。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严琦认为,要把保市场主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做好援企助企工作。切实做好减税降费、房租补贴、社保优惠、信贷展期、贷款减息免息、降低企业物流和能源成本等新政策、好政策落实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大足区委书记于会文则认为,保市场主体,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着力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大足区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重点做好保市场主体工作任务,与企业共担风险,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对企业而言,则必须稳经营防风险。张兴海表示,稳定的资金链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我们要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投资决策既要寄希望最好的结果,又要从最坏结果处做好准备,加强企业的风险管控,确保充足的经营现金流,确保重大风险可控。

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和稳定,至关重要。张兴海认为,作为制造企业,更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争取把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供应链管理,建立供应链风险应对机制,构建安全、弹性、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创新思路打好“组合拳”

“稳就业还需要创新思路。”严琦坦言,陶然居在疫情期间,通过创新业务开拓岗位、固定用工稳定岗位、灵活用工调剂岗位等方式,帮助集团2万多员工正常复工,没有发生裁员和减员现象。复工后,陶然居的80%的原材料都是采购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累计采购原材料近千万元,让很多贫困地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脱贫。

“总书记23日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就业形态给予了肯定。”严琦说,今年企业将会积极落实中央明确的就业优先政策,按照岗位需求,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就业。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稳岗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不可否认的是,让群众端稳就业的“饭碗”,任何单一的政策都无法实现。

“必须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王济光认为,“首先要树立稳就业是民生基本盘的理念,加大民生托底保障力度。把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位,鼓励灵活就业。同时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同时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

此外,在稳定与扩大需求的同时,还要着力营造扩大就业的经济环境。“要基于就业和收入预期稳定,制定扩大内需政策。”王济光说,比如,为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我们应当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启动社会服务领域的“双创”带动就业示范项目计划,在养老、托育、家政、乡村旅游等社会服务领域,探索推广“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新模式,对接供给和需求,推动传统服务领域的转型升级。

王济光还建议,应当针对不同类型再就业需求精准分类施策,从“稳岗位”向“稳就业”转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同步实现就业转换,建立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适时把就业“蓄水池”从农业农村转移到城镇,依托技能培训中心、职业学校、普通高等院校等平台,整合公共资源,把青年农民工等失业人群纳入本地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 本报记者 戴娟 陈国栋 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