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重庆

农区变景区 田园变公园 农房变客房

发布时间: 2020-06-01 09:58:06 | 来源: 重庆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image.png

长寿慢城房舍整洁漂亮,环境水清草绿(2019年12月摄)。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清澈的蔡家河穿流而过,河畔刚栽下的幼树长出翠绿的新叶,不远处的山坡上,柑橘树开始挂果,空气中弥漫着清香。初夏时节,长寿区龙河镇的“橘乡福地 长寿慢城”乡村振兴示范区内生机盎然,游客行走在整洁的步道上,不时拿出手机拍摄一路美景。

龙河镇距离主城仅1个多小时车程,是我市88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之一。2018年,长寿区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国际慢城理念有机融合,启动“橘乡福地 长寿慢城”示范项目,一期项目覆盖四坪、保合、河堰3个行政村。去年12月,长寿慢城正式开门迎客,高峰时期日均游客量达4000余人,预计今年可为每个村集体增收近50万元。

近年来,长寿区以农业产业为支撑,推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为乡村振兴按下“升级键”。

以产业为基础 农区变景区

长寿慢城一期项目规划范围也是长寿现代农业园区所在地,这里有4.8万亩成片晚熟柑橘,年产柑橘9.6万吨,去年柑橘销售额达5.76亿元。然而,在长寿慢城示范项目启动前,这里的柑橘销量却难如人意。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寿龙河一带就有种植柑橘的传统。2014年,农业园区实行高接换种后,老品种杂柑逐渐被淘汰,改为以W默科特为主的晚熟柑橘。改种后,柑橘品质大幅提升,但由于没有品牌、销售渠道单一,依然卖不起好价钱。

2018年,长寿区发布了当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自然长寿”,龙河晚熟柑橘也获得品牌授权,推出线上销售。自此,龙河柑橘产业迈上了新台阶,鲜果售价节节攀升,当地政府还引入农业公司建立冷链保鲜,延长柑橘的销售周期。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与带动,正是得益于龙河镇万亩优质柑橘这一产业基础,长寿慢城才能顺利启动。”龙河镇党委书记邹翔名说。

70多岁的左寿山从中尝到了甜头,这几年,他将自家5亩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晚熟柑橘,闲暇时又在基地务工,流转费加上务工工资,一年固定性收入有2万余元。去年,长寿慢城开业时正值柑橘成熟之际,不少游客来到他务工的果园采果游览,还买了一些当地农特产品。“我喂的七八只土鸡也被游客一抢而空,一共卖了1200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左寿山说。

“我们通过调优结构,让产业提质增效,为农旅融合奠定产业基础。”长寿区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长寿区已形成晚熟柑橘、长寿柚、长寿鱼、长寿鸡蛋“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并在长寿慢城游客接待中心打造了“自然长寿”农产品陈列馆,对本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推介展销。

改善人居环境 田园变公园

从长寿慢城蜿蜒流过的蔡家河清澈见底,潺潺河水中不时有小鱼、小虾游过,颇具野趣。不久前,住在附近的村民陈学勇向保合村村委会提交了申请,他打算把自家农房改建成农家乐,接待村里的游客。

“过去,蔡家河是条臭水沟。现在大变样了。”陈学勇说。

保合村是慢城的核心区域之一。以前,这里只是一座普通的村寨,老式的砖墙房、泥泞的人行道、垃圾污水乱扔乱排,一到夏季,蔡家河水臭气熏天,村民怨声载道。2019年,龙河镇启动蔡家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从祝家洞水库引入清水,还在河道附近建成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曾经难闻的“臭水沟”,如今成了鱼虾的乐园。

龙河镇还从“慢行、慢游、慢居”三大板块,对四坪、保合、河堰3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打造了以蔡家河滨水环形慢道为骨架的27公里风景道。在慢城主要休闲区域打造了14.5公里双向通行自行车道,初步建成慢游慢行线路。在核心区域深挖耕读文化、秀才文化,融入古代科考、现代农耕文化发展等元素,打造慢游系统。同时,在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完成38个湾落、1500余栋房屋的外立面改造。

青砖白墙勾勒出旧时光,林间小路曲径通幽。“与紧张忙碌的都市生活不同,乡村慢城倡导‘慢生活’,让游客在休闲漫步中把生活节奏慢下来、心灵静下来。”邹翔名告诉记者。

完善利益机制 农房变客房

乡村资产得以盘活,村民成为直接受益者。

今年春节,在外务工多年的杨东升决定回老家看看,他刚踏进保合村,就被整洁的步道、馥郁的花香深深吸引。更让他惊讶的是,自己租赁给村集体的闲置农房已被改建成三层楼的田园亲子民宿,室内装潢雅致,各种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杨东升打听到,这栋民宿共有3个套间,可供几家人合住,民宿一晚收费在1200元左右。

“真没想到,保合村的变化这么大!”杨东升是村里第一个将闲置农房租赁给村集体,发展乡间民宿的村民。

2018年,依托长寿慢城项目,龙河镇引入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组建了慢城运营管理公司,四坪、保合、河堰3个村以资产入股,国企、民营资本、村集体按6∶2∶2的比例对收益进行分配。“村集体将村民的闲置农房以每年3000元—4000元的价格承租过来,再交由公司打造成形式多样的乡村业态,实现产业策划、人才培育、智慧系统、文创开发等一体化发展。”保合村村支书刘青松告诉记者。最初,村民难以接受这种新型发展模式,不愿将老宅租赁出来,直到看见杨东升的老宅交与公司升级改造后,前来住宿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才有了信心。目前,保合村共有9座老房子被升级为民宿、餐饮、娱乐等商业业态。合同到期后,不愿续租的村民也可向公司交付一定差价,收回老房子自营。

“围绕主导产业,我们积极探索‘大项目+小业主’的发展模式,让普通村民也能分到一杯羹。”长寿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整个慢城已落地各类乡村业态30余家,通过劳务、旅游接待、土地入股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

以“橘乡福地 长寿慢城”乡村振兴示范区为龙头,长寿区还在云台、洪湖、邻封等乡镇打造了清迈良园、橘香悦动、邻封人家、田园乐温、渔乐仙谷等六大农旅融合项目,并通过以股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选产业项目,将更多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纳入其中,使‘三变’改革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推动多种业态有机融合。”该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左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