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求真务实谋发展朱星光架起村民“连心桥”
中国网6月19日讯笔者日前了解到,现年34岁的朱星光是重庆市奉节县审计局的一名职工,也是一名党员。工作中,他坚持把学习贯彻始终,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深学一点,讲党性、做表率,积极投入脱贫攻坚第一线,积极为群众办事、办好事,得到了群众、领导的认可。
真情帮扶融入“新家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审计局企事业审计科科长,朱星光自始至终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党性观念扎根于内心深处,做到思想上不动摇,行动上不出错,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竭尽所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019年8月,朱星光又多一个新的身份——太和土家族乡高桥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这让他感到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刚到高桥村,作为这里的一名“新人”,朱星光开始逐家逐户上门走访,详细了解各户群众的各项情况。然而这个新面孔并没有得到群众的认可,表面上都是客客气气,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如何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就成了顺利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真扶贫就要投入真感情。我们必须忘掉自己机关干部的身份,走进村民家里,走进田间地头,主动融入村民的生活。”朱星光坚定地说,也这么做。
看到村民们正在耕种,就主动上去帮忙挖挖土;看到村民挑肥料,就主动上去搭把手;看到村民在赶路,就主动开车送一程;看到村民有困难,就主动了解情况帮助解决……
然而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扶贫工作的重点方向在哪儿?成了摆在扶贫工作队面前的难题。“我们就从村民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村民最迫切的要求做起,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朱星光说。
于是,朱星光的每一次走访和入户,都详细了解着村民们的所思、所想、所忧,并一一记录后逐一解决。在村民大会上与村民们敞开心扉交流,谈问题、谈发展、谈变化、谈未来,一次又一次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
在一次村民大会中,有村民提出村里的供水管容易破裂导致部分村民偶尔停水的问题。会后他立即向村民了解情况,第二天便沿着水管步行5公里,找破损、问情况,并立即汇报给相关部门后进行了修复加固;村民张吉福患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朱星光在走访时发现他家买药不方便的情况后就当场记下了药名,再到街上自掏腰包帮助买药……
渐渐地,这些看似渺小的关怀,变成了村民们心中的诚恳。从初次的陌生,到现在的真心欢迎;从开始的欲言又止,到现在的敞开心扉,朱星光和工作队员们也从“新面孔”变成了“大熟人”,更成为群众心中的热心人。
亲身示范发展大产业
发展产业是提高村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朱星光在熟悉村民和守护村民健康的同时还一直思考着如何带领全村人致富的好办法。
经过深入调研与分析,朱星光发现,高桥村人多地少,户均土地仅有4余亩。为了能让村民们走上致富路,除了鼓励劳动力转移就业外,还迫切需要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收益。
高桥村是高山乡村,这里的村民有着多年的药材种植习惯。然而因种植技术陈旧、管理不当,产量一直上不去,经济效益就不理想。
“必须把产量搞上去。”朱星光结合村里气候、土壤等中药材种植的有利条件,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大黄入手,引导村民科学种植,提高土地产出率。
“大黄是目前村里种的最多的一种中药材,市场前景好。”朱星光说,然而通过走访发现大黄种植存在种植标准不统一,烂根情况较普遍,种植不科学不规范的情况,严重影响着大黄产业的经济效益。
于是,朱星光通过请教专家,上网查找资料,找出是根腐病毒作怪的病因,并向村民们提出建立排水沟、用5%石灰乳浇灌病穴的举措。
“我们种了这么多了,哪是你们看几本书可以解决的。”“每块地都有一部分烂的,这是天意,是没有办法的。”然而他的建议被村民们满不在乎地拒绝了。
村民的不信任,让推行科学种植的工作陷入了僵局。“老百姓不相信,我们就用事实说话。”冥思苦想好几天后,朱星光毅然下定决心开辟一块“审计试验田”。
随后,朱星光他们通过流转土地,迅速开辟出了一块5亩的审计试验田。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驻村工作队们挽起袖子、扎起裤管,开始了科学试种。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田的大黄长势良好,也让附近的药农产生了兴趣,纷纷前来“取经”。
现在,高桥村的大黄烂根率大幅降低。而朱星光却没有闲着,开始着手引导药农们采取联合经营的模式进行规模化种植,通过合理轮作的方式提高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他坚信,通过努力一定能让药材产业变成高桥村民手中的摇钱树,更让高桥村民们走上致富路。
扶贫扶志架起“连心桥”
扶贫还要扶志。要让村民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仅仅提高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思想上拔掉穷根。
留守儿童问题突出,不敬老养老现象时有发生,生活垃圾随意丢弃,迷信之风屡禁不止……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发展相对较慢,村民精神面貌、乡村风气还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
为此,朱星光结合高桥村实际情况,分片区轮流召开院坝会,通过“自力更生奔小康”“如何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孝敬老人责无旁贷”“爱护环境共建美好高桥”“依法维护权益,谨防招摇撞骗”等一次又一次主题宣讲,让不重视孩子教育的村民红了脸,让不孝顺的村民低下了头,让不爱护环境的村民收了手。
“朱队长,你的话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啊。”“谢谢你给我们做技术指导,今年大黄产量很可观呢!”“你看,我们的乡村变美了。”“我们都要自立自强,通过双手创造未来。”听着村民们一声声的叫好,朱星光会心的笑了。
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作为扶贫战线的一份子,朱星光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地工作,努力帮助村民们解决实际问题。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朱星光的努力和汗水让村民们看到眼心、记在心里,更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高桥村村民们的认可,用心用情架起了与村民之前的“连心桥”。(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