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建平台聚资源强机制 磨砺“科技创新”锐剑
台冠公司,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
万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研发中心内忙碌。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始终决定着文明的进步。如何让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这其中,科技创新中心的打造理所应当成为核心和关键。
为此,市委、市政府对主城都市区提出“两区一地一田”的目标定位,这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一脉相承,锚定了主城都市区未来发展的坐标方位。
中央有部署、市委有安排、璧山有行动。作为主城都市区“迎客厅”的璧山,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上,正从容作答。
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迎客厅”是交流思想、碰撞灵感、激发活力的地方。要着力在建平台、聚资源、强机制上下功夫,加快构建“1+3+N”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原创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
高水平谋划 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
要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部科学城的建设无疑是重头戏。
4月20日,市规划委员会和市城市提升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上审议了《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按照规划,科学城东衔中梁山、西揽缙云山、南接长江、北拥嘉陵江,涉及北碚、沙坪坝、九龙坡、江津、璧山五区。
纳入科学城规划建设,对璧山发展而言无疑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璧山将抢抓建设科学城的历史机遇,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按照科学城发展定位,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区、城市高端配套服务区,让璧山成为“一城多园”共建科学城的重要支撑点。
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璧山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一核四片”中的一片,要凸显科学主题,聚焦“五个科学”“五个科技”,高水平编制控制性详规,加快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全会部署和谋划,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由北向南依托黛山大道作为发展主轴,辐射串联璧城、璧泉、青杠、来凤、丁家等镇街,形成“一廊四组团”的空间格局。具体而言,“一廊”即依托黛山大道形成科创走廊;“四组团”即科技创新小镇组团、璧泉组团、青杠—来凤组团、丁家组团。
科技创新小镇组团位于地铁1号线璧山站周边区域,布局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璧泉组团位于璧山高新区,集聚智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承接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转化;青杠—来凤组团承担综合公共服务和商业商务功能,打造高品质居住配套区;丁家组团打造航空门户枢纽,建设与全球城市24小时同频联动的国际城。
穿山引流 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区
大学城与璧山之间仅隔着一座缙云山,2010年,伴随着璧山隧道的贯通,这个阻隔被打破。加之去年底,地铁1号线尖璧段开通运营,则进一步缩短了两地的时空距离。
如何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璧山给出的答案是,构建优良的产业生态,把大学城内大量的人才、科研等资源引过来,倾力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区。
6月18日,重庆中医药学院在位于璧南河以西、黛山大道以东、渝蓉高速以北的区域开工建设,该项目对大学城创新生态区的“生态”二字所指为何作了初步解答。学院依托重庆医科大学建设,将以“教研医产一体化”办学模式,整合市中医院、市中药研究院、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等现有中医药教育资源,实现全市优质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产业资源在璧山融合共享。围绕这一项目,璧山区规划了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医药创新产业园等六大功能板块,并将与四川遂宁、南充、安岳等地实现产业联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
可以看出的是,重庆中医药学院的动工开建,不仅标志着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也是璧山区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区的一个代表作。
按照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会部署,璧山区将牢固树立生态理念,推动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形成引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引领人才集聚的创新生态。具体而言:
——构建创新文化生态,持续开展“双创”活动,联动成渝地区高校举办西部科学论坛,营造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
——构建创新研发生态,聚集研究院、研发中心、孵化器、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中试平台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创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
——构建创新服务生态,开工建设西部(重庆)科技创新小镇、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投用大学城(璧山)科技创新生态社区,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提供“科研+孵化+推广+迭代”全生命周期培育服务,打造科创团队理想栖息地。
——构建创新产业生态,开展产业链培育及招商,编制产业链全景图,推动科技成果快速孵化落地。构建创新金融生态,引进创业投资机构,筹建高新技术创投基金,形成多元化、跨区域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三向发力 建好科技创新平台
有了众多的创新资源、具备良好的创新生态,如何将创新驱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个月前推出的3.25寸Micro LED显示屏,为全球首个最小间距Micro LED显示屏;四个月前推出的采用倒装工艺的超小尺寸芯片,为目前业界量产最小芯片的1/4。”在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一项项接连不断的创新成果正面世。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研究院申请了200余项专利,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国际专利,而这些研发成功的产品经过孵化,很快都会开花结果。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成立发展就是璧山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促进科研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的成功案例之一。
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坚持从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成果孵化三个方向同时发力,依靠价值链、利益链、科技链、金融链、人才链“五大链条”有机耦合,汇集创新资源发生“化学反应”“链式反应”,倾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着重要建好3种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
靶向畅通科技成果孵化通道,做大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设立“中新(璧山)科技创新离岸孵化服务中心”,努力生成一群高新技术企业。
靶向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做强以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比亚迪动力电池研究院为代表的专业技术平台,努力生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靶向推动原始创新和产业化,做优以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政产学研”融合平台,与更多高校共建研究院,努力生成军民融合等产业集聚区。
加大扶持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的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先机。因此,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作用,对未来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庆万泰电力有限公司原本只是一家生产电力电缆的普通企业,近几年,靠创新发展,通过在普通电缆里植入自主研发的光纤传感系统,实现光缆监测智能化,万泰电力已成为光电传感器和智能电缆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为了能够自主生产体积更小、精度更高的传感器,让企业能够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万泰电力急需引入外部的技术资源;而拥有雄厚技术资源的部分高校要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又缺乏资金支持。为此,2016年6月,重庆万泰电力有限公司、清华大学、重庆大学成功牵手,联合成立重庆黄桷树智能传感器研究院,一个提供资金支持、一个提供技术资源,现已拥有8项发明专利。目前,已经开发出DTS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等多套产品,新产品上市后公司利润增长了30%。
万泰电力能够成功转型为科技型创新企业离不开璧山区对企业的创新扶持。
刚刚召开的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下一步,璧山区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采取“间接补”“后补助”、免息贷款、风险补偿等资助方式扶持创新活动,保持财政R&D经费支出稳定增长,引导全社会将更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开放共享共性实验室和重大科研仪器设备,推动技术关联性强的各类企业共建产业创新平台,协同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按照“做强已有的、补齐欠缺的”思路,整合优化企业研发资源,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编制科研资源目录,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联盟,形成互为补充、共建共享的企业研发格局。(熊浩 曾清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