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牵牢产业扶贫“牛鼻子” 变“输血”为“造血”
扶贫扶长远,关键看产业。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璧山区牢牢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立足实际,培育壮大群众家门口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健全完善扶贫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变“输血”为“造血”,夯实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让贫困群众彻底拔掉“穷根”。
找准头雁抓产业 利益联动共致富
“夏天天气热,易感染寄生虫,你要注意保持兔舍的干净、干燥和卫生。”近日,笔者来到健龙镇小河村时,农业产业指导员吴承雨在热情地与魏德惠讨论养兔技术。
2013年,魏德惠因病致贫,被纳入了建卡贫困户。考虑到自己有养兔经验,再加上养兔业成本低、省工省力,魏德惠便开启了自己的养兔脱贫之路。从最初10只兔子,到2014年出栏商品兔3000余只,经过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她在2015年成功摘掉“穷帽”。
如今,依托逐渐成熟的养殖技术和产供销渠道,魏德惠不仅开始了规模化养殖,还通过采用“农户+公司+合作社”模式,与周边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带动其他贫困户共同发展肉兔养殖,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能有今天的成就,我要特别感谢产业指导员的帮助。”魏德惠说。
自2019年起,璧山区建立了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从驻村干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等人中,择优为有需要的建卡贫困户落实一名产业发展指导员,每月至少走访结对贫困户一次,帮助他们选择落实产业项目,提供产业发展意见和技术,畅通贫困户农产品的销售途径。目前,璧山区选派的产业指导员共有644名。
“通过产业指导员了解的情况,去年,我们还为每一户有意愿发展农业产业的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策’农业产业扶贫方案。全区990户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享受了2000—5000元不等的产业扶持资金。”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无劳动力有意愿发展农业产业的贫困户,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其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房屋联营、产品代销、生产托管服务等方式参与扶贫产业发展。
目前,全区共有1587户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上述利益链接关系,分享产业发展收益,实现稳定高质量脱贫。
同时,今年4月1日,璧山区正式实施“以奖代补”政策,贫困户当年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000元以下的(含2000元),区财政将按销售收入50%进行奖补;销售收入超出2000元以上的部分,按20%进行奖补。通过把帮扶资金转化为产业发展奖补,建立起正向激励机制,有效防止脱贫政策“养懒汉”。
此外,璧山区还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和自身特色,因地制宜,精准实施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策略,发展独特品种、特殊品质和特定区域的产品,打造农业产业扶贫品牌,让投入有资金扶持,发展有市场主体,技术有培训指导,产品有销售渠道,切实增强发展农业产业的能力,增强脱贫动力。
“产业+就业” 走稳脱贫路
“在这里工作,每个月保底都有1800元的工资,关键是离家近,还能照料我生病的爱人。”近日,正兴镇大面坡村8组扶贫车间——芯仪木材加工厂内,今年3月入职的罗远明在岗位上忙碌地分拣树皮。
罗远明的妻子患乳腺癌,干不了重活,女儿嫁到永川,家里全靠罗远明一人支撑,不仅要照顾生病的妻子,还要四处打零工补贴家用,筹集妻子的医疗费,生活也逐渐变得拮据。去年,正兴镇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将其纳入建卡贫困户。
“今年由于新冠疫情,年后外出务工的计划被迫延后。”正当罗远明为生计发愁的时候,正兴镇帮扶干部将他推荐到该镇扶贫车间上班。有了稳定的收入,再算上一家人种植的苗木和养殖的鸡鸭所得,一家人脱贫致富的底气更足了。
近年来,璧山区以帮扶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为重点,因地制宜,结合产业扶贫,吸引区域龙头企业将生产线或加工点向贫困村延伸,用工采用“企业+车间+贫困群众”的模式形成利益链接。目前已在丁家街道、正兴镇和三合镇分别建起了莉均洁农副产品加工坊扶贫示范车间、重庆瑞润电子就业扶贫车间、芯仪木材加工厂就业扶贫车间、时林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和爱布袋经营厂扶贫车间。
据了解,为了让扶贫车间尽快投用,璧山区发放了扶贫车间一次性建设补助资金100余万元。目前5个就业扶贫车间共吸纳带动就业71人,其中建卡贫困户25人。
区就业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扶贫车间,用企业的产业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就业又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而收入促进脱贫成效的巩固,“产业+就业”扶贫良性循环,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一人就业 全家脱贫”。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构建带贫利益联结机制
日前,笔者在正兴镇大面坡村见到贫困户刘世刚时,他正在三湾塘附近,巡查是否有人非法钓鱼、捕鱼。
“年前,我跟村里签了协议,承担三湾塘清水养鱼的日常生产和管理工作。到了年底还能从卖鱼的收入中分到5000多元钱。”刘世刚高兴地告诉笔者,这全得益于璧山区正大力推进的“清水养鱼”试点工作。
大面坡村是市级贫困村,虽然2015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是集体经济一直较为薄弱。为此,正兴镇决定发挥其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大面坡村实施“清水养鱼”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启动后,大面坡村将86口山坪塘和2个小型水库进行了防水、清淤、消毒灯达标整治,规范水面经营行为,并全部收回集体所有。结合各塘库实际情况,按水面面积50尾/亩的标准,该村投放了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花鲢、白鲢等宜养鱼苗,开启了“人放天养”模式。
笔者了解到,该村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发动辖区内的贫困户参与“清水养鱼”的监管,并将部分“清水养鱼”年收益作为贫困户的分红,与贫困户构建了稳固的利益联结关系,增加了贫困户的收益,助推脱贫攻坚。
“通过清水养鱼,不仅所有山坪塘水体主要指标均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我们的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还解决了贫困户的务工就业问题。”该村第一书记康炜表示,去年该村集体收入增加了4万多元,提高了村级经济造血能力,也加快了贫困户脱贫步伐。
目前,区农业农村委正在全区大力推行“集体经济组织清水养鱼,贫困户参与管理分红”的利益联接新模式,通过不断完善、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劳动脱贫奔小康。
强化兜底保障 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今天卖了370公斤花椒和276公斤南瓜,共收入18000多元钱。”7月3日,对于广普镇柏杨村的贫困户魏才荣来说,是一个丰收的日子。当天,广普镇相关负责人带领国隆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魏才荣家中,对其农副土特产品进行集中收购。
当日,国隆公司工作人员还前往健龙镇白果村和丁家街道杨寺村,分别收购了贫困户李昌文和严荣的肉鸡、南瓜等产品,为两人共计带去2842元的经济效益。
近年以来,璧山区立足实际,建立起全区建卡贫困户农副土特产品产销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了贫困户产业发展中产销不对称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建卡贫困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这个利益联结机制以区属国有企业——重庆国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载体,指导、协助街道(镇)组建15个专业合作社,并与其签订农副产品收购协议。同时,在全区挂牌设立了集‘交易、服务、监管’于一体的贫困户农副土特产品收购点。该收购点由村、专业合作社、国隆公司三方按协议责任要求实行动态管理,目前已覆盖137个村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国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由合作社收集贫困户饲养的鸡、鸭、鹅等家禽,种植的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再由国隆公司向合作社统购统销,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在发展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国隆公司共收购贫困户剩余家禽11302斤、家畜179斤、水果65121斤、蔬菜11674斤、粮油589斤、禽蛋596个、苗木8230株,共计392020元,惠及154户贫困户。
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璧山区将继续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开展“回头看”,针对产业扶贫短板查漏补缺,与贫困户建立完善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同时,结合“志智”双扶激励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