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美景美食

重庆彭水:乡村旅游激活苗乡“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 2020-08-24 15:04:32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一个小乡村就是一个景点,一座民房就是一栋民宿,一名农户就是一位老板……

近年来,彭水县紧盯“世界苗乡•养心彭水”这一大主题,依托大旅游带动,以“品农家饭,住农家屋,赏田园风光,购绿色食品,体验农事生活”为内容,着力发展以“休闲纳凉、生态观光、民族风情”为主 题,以“养生、养老、养心”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推动全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走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

也正是得益于此,借助全域旅游的发展契机,昔日的小小乡村不断转型、升级、发展,乡村旅游正展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不断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乡村变景点

亮出新颜值

一个乡村成一个景点。

彭水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乡村展新颜,乡村有看点,一个又一个小山村成为了乡村旅游景点。

鞍子镇罗家坨苗寨,木质吊脚楼250余间,居住着80多户、350余名苗族村民,因村民全都姓罗而得名罗家坨,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重庆最大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家族苗寨。

2012年被国家民委正式挂牌命名为首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16年开始,以农旅、文旅融合为着力点,分三期推进罗家坨苗寨提档升级改造工作。

目前,罗家坨苗寨已经完善了苗寨基础设施建设及寨内旅游步道建设,建成田园景观、荷塘景观和风情广场等项目,从苗族文化、农耕文化、田园文化和稻田文化等四个主题区,充分展现了苗寨的全新面貌。

如今,游客们走进罗家坨苗寨,宛然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四面环山、青山悠悠、层峦叠嶂,是生态之美与人文之美的有机结合;这里阡陌交通、田园如画、花香四溢,是田园之乐与农耕体验的相融乐土;这里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黛瓦翘檐、发黄的木板,讲述着一个不老的民族历史。

来到鞍子镇罗家坨苗寨,游客们不仅可以住苗居、唱苗歌、跳苗舞、习苗俗、行苗礼……体验苗族风情;还可以品尝石磨豆腐、糍粑、腊肉、红薯粉丝……品味苗乡味道。

昔日的苗家村寨村落,如今已然变成了一个游人如织的乡村旅游景点,罗家坨苗寨正在迸发出无限的魅力。

而罗家坨苗寨的华丽转身,正是彭水县将一个又一个乡村打造成旅游景点的缩影。

近年来,彭水将自然资源与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将旅游产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来打造,以推进“旅游+”战略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持续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据县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乡村景点打造过程中,彭水县一方面立足田园风光、生态资源、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以景区为依托,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形成以休闲农业、采摘体验、农耕体验等为主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供给体系;另一方面,以推进润溪、善感两个乡和樱桃井、周家寨、庙池三个村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建设为重点,完善配套设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旅游惠及更多贫困群众。

目前,全县以休闲农业观光、采摘体验、民俗风情体验、避暑纳凉等为主的乡村旅游示范点30多个,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乡村游。2019年,全县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

民房变民宿

打通致富路

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

彭水,借助独特的资源优势,在绿水青山中成就了民宿产业,以民宿产业为代表的旅游业也正让这里“点绿成金”。

在摩围山风景核心区内的润溪乡樱桃井村2组,为实现脱贫,借助区位优势,与巴渝民宿公司展开合作,打造了黄地峡巴渝民宿示范点项目,昔日闲置低效的乡村资源经过盘活利用,如今成了农户脱贫致富的“金饽饽”。

润溪乡樱桃井村2组村民晏珍玉就是其中的获利者之一。

晏珍玉,今年67岁,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家的房屋是黄地峡巴渝民宿之一,一楼是自家住房,二楼和三楼是民宿。

初见晏珍玉时,她正忙着打扫房间卫生、更换被套,为接待避暑游客做好准备。

“完全没想到,之前的烂房子现在居然变成了大家抢着预订的民宿。”晏珍玉看着眼前古色古香的房子,至今都有点不敢相信。

晏珍玉告诉记者,随着近期高温天气来袭,来这里避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住房需求自然也是爆满。

“游客来到这里后,由公司统一分配房间。我们不担心没有游客,只要管好房间卫生就可以了,轻松得很。”晏珍玉谈到现在的生活,她表示非常满意。

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已经让她有点不敢相信了,但是还能借这房子生财,更是让她喜不自胜。

“就我们老两口平时整理下房间,一年下来轻轻松松3万元到手。”晏珍玉竖起三根手指,笑容堆满了她的脸。

在黄地峡,像晏珍玉家这样,将民房变成民宿,借“房”生财的村民还有很多。

据统计,目前,黄地峡共计有民宿21栋、280间房间。每当夏季高温来袭,这里常常供不应求,村民也是忙在其中、乐在其中。

樱桃井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霞介绍,樱桃井村依托黄地峡巴渝民宿,让昔日的民房变成了民宿,不仅为当地老百姓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的致富好路子,还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民房变民宿,打通致富路。

目前,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愿景打造的彭水民宿纷纷落地:鞍子罗家坨苗寨、善感周家寨、庙池农庄等民宿,或充满野趣,或田园范十足……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将民宿与文化、农业、康养等产业倾情拥抱,带动周边交通、餐饮、商业、娱乐等多行业,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共同绘就旅游蓝图的新格局。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引领下,实现多产业同频共振,带动整个县域发展、转型、升级。

农民当老板

吃上旅游饭

乡村旅游带活一方百姓。

罗家坨苗寨是重庆境内最大的苗寨,2014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寨子依山而建,寨内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但以前,这里不为外人所知。

苗寨里的村民靠种玉米、红薯、土豆等维持生计,村民家境都不宽裕。“公公患癌症,3个孩子都要上学,丈夫又患肝病,自己也做了几次手术。”曾经的贫困户谢琼细数起几年前的窘境,她坦言,就在短短的几年前,她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这样的苦楚、这样的家境,在这个小苗寨里,还不在少数。

生活的转机来源于罗家坨苗寨的旅游开发。

2016年,罗家坨苗寨所在的鞍子镇以农旅、文旅融合为着力点,分三期推进罗家坨苗寨提档升级改造工作。为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当地政府多方筹措资金200余万元,修缮了全寨43栋民房,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民房修缮遵循“外貌民族化、内部现代化”原则,43栋民房全部改建成了民宿,拥有300多个床位。

自从罗家坨开发乡村旅游以来,谢琼也搭上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

在政府统一设计规划下,谢琼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了农家乐、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随着罗家坨苗寨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谢琼的农家乐常常是供不应求。

“现在,刨去成本,每年的营业纯收入达到了10余万元左右。”谢琼一提起农家乐、民宿给她带来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羔羊跪乳、饮水思源。

“政府帮了我,我也要帮其他人。”谢琼说,慕名前来的游客很喜欢这里的土货,谢琼就联系周边村民,把土货拿来卖给游客,增加收入。

曾经的贫困户谢琼,成了脱贫的带头人,当起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正带领着不少村民吃上“旅游饭”。

在相隔40公里的梅子垭镇梅花社区3组村民马胜华,也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优势,发展垂钓、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家乐。

马胜华说,尽管农家乐还没完全建好,但还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消费,在提高自己收入的同时还带动周边群众进行土特产销售拓宽收入来源。

“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马胜华信心满满地说。

近年来,彭水县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带动就业创业,引导和扶持农户利用自家房屋、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源,开办农家乐、家庭农场等,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促进脱贫增收。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近60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20余家,7500多户贫困农户通过旅游产业实现增收致富,旅游业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