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善美重庆

舒勇:灾难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发布时间: 2020-09-03 16:44:27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2019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一时之间,各种新闻频出,震动全国上下:

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

1月24日,湖南决定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3月10日,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4月4日上午10点,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人们忐忑,迷茫,也前所未有地恐惧……然而,有这样一位艺术家,在这段艰难而特殊的日子里,毅然拿起画笔,以每日创作一幅作品,将每一个战“疫”中发生的故事、每一个动人的瞬间,抒写进丹青水墨的山水画卷之中,用变幻的笔触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绘出属于中国人民抗疫的精神图腾。


2020年7月31日,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和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舒勇的“每日一画致敬战‘疫’英雄”主题作品展正式在上海虹口区抱朴美术馆隆重开幕。


独自一人,一百多个日夜不懈的坚持,149幅互不重复、形色各异的精彩画作......走近它们,有人低吟,有人深思,有人哭泣,有人露出了一抹久违的欣慰微笑。

这是一场“与抗疫战斗共同进退”的艺术作品展,也是“社会各界围绕抗疫斗争充分互相协作完成”的大型艺术呈现。中国抗疫精神——来自一个时代的最强音,正通过一场特别的艺术大展,响彻在战役最危难时刻过后的天际,与全人类共同期盼着胜利的一天。


在面对这样一场肆虐全球,剥夺了无数生命的疫情时,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始终怀着“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博大胸怀,坚持每日创作,用敢为人先的精神,谱写一首“文艺战役”之歌。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勇先生的艺术世界,感受危难时刻来自艺术最振奋人心的力量。


和艺术结下一粒种子的缘分


问:一直久仰您的大名。您是亚洲首位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最年轻的艺术家,并且您多次参加国际大赛斩获殊荣,请问您是如何与艺术结下如此深刻的缘分?

舒勇:这个问题很有趣。我是湘西人,我的父亲、爷爷他们也算是文化人,我从小成长在一个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家庭,耳濡目染久了,自己也就生出了一颗热爱艺术、喜欢文艺的心。

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次经历,是我去参加我们村的一个画展。那个年代人们接触展览、接触艺术的机会并不多。我当时看到了一幅作品,是一幅菊花,它的标价是1块6。这个价钱在当时是一个很高的价钱。什么东西可以标到1块6?我心里就产生了这样的疑惑。对一个儿童来说这是很震撼的。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艺术品可以卖这么“贵”的价钱,它的价值可以超过我们平日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事物。但是更让我惊讶的是,当有人要将这幅作品买下时,艺术家不愿意。

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很有“骨气”的决定。我觉得不管是艺术家,还是那副作品,都有一种“风骨”,它可以被明码标价进入市场,也可以独立于所有的世俗价值,成就它自己。从那之后,我的心就被“艺术”深深地吸引。年少一次特殊的经历,让舒勇先生和艺术结下了奇妙的缘分。那朵傲然绽放的菊花是纯真少年的心中无法抹去的一道亮丽风景。它像一粒种子落在心田,将在日后漫长日子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艺术,戴着镣铐起舞

问:您的很多作品都特别轰动,例如《万人红装唱国歌》、《泡女郎》以及以汶川地震为创作背景的《生命之花》等等。但您在收获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质疑,甚至有人当场砸坏过您的作品。对于这些负面的反应,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舒勇:其实不管从事什么领域都会遇到同样的难题。作为艺术家,我不希望我的作品仅仅只是挂在墙上,供人赏玩的一幅画。一位好的艺术家,必须要让作品具有介入社会的能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绘画过程,更需要深入到社会中,捕捉时代最敏感的信息,反映各种复杂的问题。艺术是对信息的一次再创造,艺术家运用各类社会符号、语言,经过加工、编码,形成独特的思想和呈现,艺术就是通过创造让信息发挥更大的价值。

艺术中的这种创造性,决定了艺术避免不了挑战权威、常规的性质。因而,它的产生必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争议。但是反过来想,争议并不是完全负面的一件事。有争议,才能促使我们思考和解的办法。我强调争议过后的和解,因为和解是双方的,多方的,是大家互相妥协之后的一种结果。艺术为这种妥协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在争议和和解的交互中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我们活在一个人类的社会中,有体制、有规则、有种种的限制。因此,艺术在创造之初就被预设了和观众交流的过程,它让各种思想发生自由的碰撞。有时候。艺术就像是带着镣铐跳舞,尤其是公共艺术。因为当艺术品在面对公众的时候,它不得不跟所有人进行互动、交流。有交流,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有赞美的,也有质疑的。冲突和争议都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妥协,学会合作,学会和解。社会只有在争议和和解共同的力量促使下才能不断地进步。

舒勇先生一路走来,经历过质疑、阻碍,但是他始终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在矛盾之中寻求和解之道。艺术对于他来说,是修炼智慧生活的一种方式。社会在争议和妥协的交互作用中前进,他的艺术,正是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未来更多积极的可能性。


灾难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问:面对此次疫情,您毅然决定“一日一画”,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下疫情发展的动态,并且至今您还在坚持创作。这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也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请问您是如何萌生了创造这样一个系列作品的想法?

舒勇:98年大型洪灾,我创作了环保题材的公共艺术作品《地球在流血》,03年非典,我自筹经费拍摄了抗击非典主题电影《铸铜墙铁壁》,08年汶川地震,我以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一对双胞胎姐妹骨灰为材料,创造了雕塑作品《生命之花》。

当特大灾难的降临,生命就会变得很脆弱,人们迷茫、恐惧、无所适从。但同时,人也有一种本能的反应——希望自己也可以投身到战斗的队伍中,为应对灾难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我觉得艺术最大的作用就是抚慰人的心灵,给大家带来积极的正能量,因此艺术家应该义不容辞地在国家、人民危难的时候,担负起一份责任。

疫情爆发最初,铺天盖地的疫情报道,确实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恐惧和焦虑,特别是当我听到“武汉封城”的消息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从来没有采取过如此严厉的措施。我意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特大灾难正在向我们袭来。但是,冷静下来想想,这么多年来,中国人民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再大的困难也能扛过来。

焦虑和恐惧只会让人胡思乱想,不如踏踏实实行动起来,为这次疫情做些什么。大家都说,“待在家里,不到处乱跑,就是为祖国做了最大的贡献”,但是我想,即使在家里,我们也不应该袖手旁观。

于是我就萌发了,运用自己擅长的绘画,每天为疫情创作一幅作品。科技无法有效地阻挡疫情的传播,但我希望我的艺术作品,可以为正在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日以继夜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煎熬等待的家属带去一丝温暖,一些积极的力量。

我为什么要每天去画一幅画,因为我觉得在面对一个全人类遭遇的如此重大的灾难时,不是简单的一幅画就能说得清楚的。疫情的形势每天都在变化,而所有变化的过程,都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变迁。

这些作品背后,所代表的是鲜活的、动态的历史。因此,我觉得应该像写日记一样,怀着虔诚的心,每天去记录、去见证。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它的过程清晰地还原给大众。很多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但是如果我能通过画笔,把中国人民的抗疫的精神以及疫情中发生的那些动人的故事记录下来,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

问:您每天画画,对创作方面的要求特别高,这意味着您每天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信息,从一个灵感产生开始,到付诸于作品,不断地修正,再到最后的完成,都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这是难以想象的工作量。请问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吗?您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舒勇:老实说,这么多天,每天都要有新的创意,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一方面,信息收集的工作让我焦头烂额。我必须充分投入到现实疫情发展的情境中才能获取素材和灵感。因此,我每天都需要大量地、全面地阅读与疫情相关的信息。

在这个媒体发达,尤其是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各种积极正面的、消极负面的、可靠真实的、虚假谣传的信息,都充斥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需要自己去判断,而这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影响情绪心情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时而恐慌、时而焦虑、时而沉重、时而矛盾、时而充满力量、时而信心百倍。我的心理状态、情绪,一直都在随着疫情的变化波动。

另一方面,创作过程中对于“疫情何去何从”的思考,也加深着我的痛苦和焦虑。尽管我也知道疫情一定会结束,但是这场疫情是中国建国以来一场非常战役,病毒来势之汹、传播之烈、扩散之广、全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可以说,“期待疫情结束”已经是14亿中国人民此刻最大的愿望和梦想。然而,各种不确定性让期待变得焦灼。

虽然我的作品最终呈现给大众的总是一种正能量,但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我每画一幅作品的过程就是直面疫情,深度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的思维不堪重负。这种影响也直接反映在我的生活与身体上。在创作期间,我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还严重地便秘,每天都要在厕所坐几个小时,总是坐得双腿麻木,极为痛苦。

但是,这种痛苦在关键时刻也让我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实际上,我许多好的作品的创意和草稿都诞生于厕所。同时,虽然我闭不出户,但是通过互联网积极与各类朋友互动,有些人帮我提供素材,有些人给我转发有价值的新闻,有些人帮我的作品起名并配文。他们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作品,而是大家充分合作的结果,是大众智慧的结晶。


image.png


《武汉加油!》


对我来说,“每日一画”是对自我的挑战,也是在灾难中感知人类大爱与大无畏精神的一种方式。随着创作的深入,我已经感觉到不是画一幅画这么简单了,我在用艺术的形式见证着疫情的发展和变化。我每天都在创作,每天都有新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一定是和时代紧密相连。艺术见证的是一个时代。

问:您此次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在表现疫情这样一个当代的主题时,您是如何想到用“传统水墨山水”作为承载的媒介呢?在当今世界的绘画范畴内,您认为它有什么独到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舒勇:一方面,山水画是中国艺术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人类绘画领域中有着极易识别的中国特有艺术风格。作品采用水墨山水艺术的形式,使整个系列具有了中国范式。人们在面对它们时不会感到陌生,容易产生共鸣。同时,我也试图运用中国水墨风格形成文化符号,通过这些符号向世界输出中国思想。

另一方面,“山”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意味着力量和信仰。我们常说“信仰如山”,山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坚强、有力。疫情防控攻坚战是一场全民的战争,关乎你我每一个人。用山来表示人们战胜病魔的坚定信仰再适合不过。我们彼此互为后盾,互为靠山,团结一致,共同凝聚成一股力量。人们以国家为靠山,在国家的带领下发挥积极的力量。

image.png

《有一座山叫钟南山》


在多幅作品中,我将山的形象拟人化——或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的五官,或者是高举的拳头.....比如,《有一座山叫钟南山》这幅作品,它并不是一幅写实的作品,因为我觉得钟南山院士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也代表着抗疫期间千千万万逆流而上,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

他们的努力和奋斗,就是我们坚实的后盾。他们拥有像山一样坚实的力量,成为我们的“靠山”。在疫情来临的今天,谁都不是孤岛,不是一个隔绝的个体。我想通过中国特色山水画创造经典的视觉符号,以此来表达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伟大精神。

中国山水画放在世界绘画范畴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蕴含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这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珍视和继承发扬的精神内涵,也应是人类终极的追求。实际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表达与国际化表达。每日一画行动正是通过中国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向世界传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问:在每日一画行动进行到100多天的时候,您推出《同呼吸·某某的肺》系列,用肺的基本形态作为背景容器,将世界各国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思想融入其中。请问,您选用肺作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有什么特殊的内涵吗?

舒勇: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我们拥有不同的肤色,更有不同的文化,但是,我们都有相同的肺,都能自由地呼吸在同一片蓝天白云之下。疫情爆发,病毒眨眼间就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人类的命运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灾难来临,处于全球化的国际社会中的我们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人类共命运的紧迫性。只有彼此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人类才能会有美好的未来,才能把疫情战胜。

 《同呼吸·罗丹的肺》是以罗丹的经典雕塑《思想者》为载体,它塑造了一个弯腰屈膝,极度痛苦的思考者形象,代表着一种反抗和斗争的精神。面对新冠病毒,我们是否还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思考能力和斗争精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同呼吸·马赛尔杜尚的肺》围绕达达主义展开,我们都知道达达的风云人物杜尚,把小便池直接搬进了美术馆,促使它变成了艺术作品《泉》。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从达达主义运动,小便池变经典中,思考文化如何在一个新冠疫情导致的复杂国际环境中有所作为,并且在国际抗疫的文化层面被国际社会认可。

image.png


《同呼吸·舒勇的肺》


问:您讲到《同呼吸·某某的肺》,我注意到其中有一个肺很特别,那就是您自己的肺。在表现形式上,它和其他肺显得有些不同,请问您这样处理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舒勇:哈哈,因为连续的创作,让我有时候感觉到很沉重,于是我用比较幽默的方式把自己的肺也加进去,变成严肃中一个诙谐的因素。其次,我有一种使命感,就是将自己也融入到这样一段历史中去。

很多艺术家,他们也喜欢把自己画在某个角落,扮演着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艺术家可以和历史事件产生关联性。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也代表着中国人这样一个群体,我认为作为艺术家,我有责任为这个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不希望自己只是一个会画画的机械,我想成为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一份子。我将自己的肺加入进去,也表明了我的态度——在与灾难斗争时,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身作则,参与进来,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克服困难。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环。


问:4月4日上午10点,全国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默哀3分钟。这一天,您什么都没画,而是在纸上点了3331点。请问这三千多个点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舒勇:我还记得那天是4月4日,全民都在为疫情中逝世的人们哀悼,我的心情也特别地沉重。我没有任何的创意,我在想,用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表达对这些逝去的生命的哀叹呢。在生命面前,再伟大的创造都是无力的。

面对这样一个事件,我真的感到无能为力。我当时的心情非常低沉,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是不想画,我画不出来。到了晚上的十二点钟,我听到钟发出一声“滴答”,这给了我一个提示,昨天已经随着滴答声逝去,就像一个生命消失了。“滴答,滴答......”在我脑海中回响,我意识到,可能就在这短短的一声滴答中,一个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就逝世了。

那一瞬间,我冒出了一个想法:我应该在每一秒滴答声响起时,点一个点,来代表一个生命的存在和消失。我本来想通过视频的直播,把这个过程录下来,但我发现那天我根本上不了网,所有的娱乐都被禁止了。

于是,我只能独自记录下这个过程。从凌晨开始,一点一点地点,这张白纸最终几乎变成了黑纸。这个创作过程凝重又枯燥,但同时,又让我觉得无比的神圣。我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每个人都好像是一个点,点是终点,也是起点、节点、原点......它带给了我们无数的可能性,当白纸被黑点填满,我觉得这幅画很美。因为它留下了生命存在过的痕迹,每个像点一样的生命都值得纪念和敬畏。

作为文艺工作者,舒勇先生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每日一画的形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疫图卷。那颗幼年时在心田埋下的种子,终于开出了绚烂的花朵。当我们面对这些作品,不仅仅感觉到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


成为一个“达芬奇”式的角色

问:听了您的讲述我非常感动,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时代的使命。在未来,您希望您作为一个艺术家可以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或者说,您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艺术家?

舒勇:如果每个人在历史长河必须拥有一个角色的话,我希望自己是一个“达芬奇式”的角色。我们都知道达芬奇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艺术家,但除此之外,他涉及的领域还包括:素面、绘画、雕塑、建筑、科学、音乐、数学、工程、文学、解剖学、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和制图学。他被人们称为古生物学、植物学、解剖学和建筑学之父,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

达芬奇将科学与实践、理性与经验辩证地统一起来,为文艺复兴以后的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方法和艺术实践观。达芬奇思想让我们明白世界需要全方位、通才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企业家。

世界需要大文化,更需要大文化的通才。我希望自己以达芬奇为榜样,能够运用艺术的方式,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