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彭水:乌江马峰渡口的摆渡人
中国网9月7日讯 曾几何时,摆渡人摇着桨在河道上穿行,是青山绿水间一道别样的风景。如今,随着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铁路、公路的的兴建,城市、乡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交通基础设施迅速发展,曾经承担着交通运输重要角色的渡口、渡船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摆渡这份职业也随之逐渐消失。
在乌江彭水段的马峰,不仅保留着渡口,渡船,还有摆渡的人。摆渡的人是一对“夫妻档”,他叫胡永兵,她叫陈德先。长年坚守渡口,风雨无阻。一年四季不“停摆”,365天不“打烊”,这一“渡”就是17年。只为两个村民小组的村民出行提供方便。
渡口全貌。廖唯 摄
从彭水自治县石盘乡场镇出发的水泥路,顺着大山蜿蜒而下17公里,在巍峨陡峭的马峰岩下被乌江阻断,这里就是马峰渡口。
为什么还存在渡口?夫妻俩又为什么在渡口摆渡?
香树村1组、2组有村民近100人,村民们居住在江边的半山上,在家的大多以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也不会使用交通工具。如果要出村,村民们也不是无路可走,家门口就是水泥路,也可以乘车到石盘乡场镇、县城,但是这样一来就绕路了,得多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如果选择从马峰渡口坐渡船出行,到江对面的马峰场,只需要十多分钟,从马峰场坐班车到县城也就不到半个小时。
渡船行驶在江面上。甘勋乐 摄
2003年以前,胡永兵的自己父亲原来就是在这摆渡,由于年纪大了不能继续从事这一工作,夫妻俩毅然决然地接起“接力棒”。
8月28日,是新田镇的赶集日,一大早胡永兵就起了床,简单吃过早饭后就从家里骑着摩托车往马峰渡口赶,把村民们送过河去赶集。
“我和她轮流开船,我上班时就是她开船,今天我休息就由我来摆渡,让她好好休息一天。”胡永兵说,他是香树村村民,平时自己在附近码头当搬运工,没活儿时就是他来摆渡。
胡永兵在开船。廖唯 摄
“原来父亲撑船时是小木船,很不安全。2003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客船实施了标准化改造,而且政府掏钱给我们上保险,这让我们跑船的更踏实了。”胡永兵介绍。
胡永兵回忆,2008年以前,渡口每天摆渡的人数达一百多人,随着乌江彭水电站建成蓄水,万足至石盘公路的开通,从马峰渡口来往的村民逐渐减少。现在过河的村民主要是香树村1组、2组的村民了,大多都是老人,主要是过河赶集和走亲戚。遇到赶集天一天往来有10多个人,最少时一个人也没有。
胡永兵说,即使这样,不管有没有人过河,我们每天都要在这守着,特别是村民有急事时,渡口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让胡永兵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2016年的夏天,村民宁龙沛不小心被毒蛇咬伤, 情况很危急,需要马上过河送往县城医院救治。“接到电话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我刚回到家在吃饭,立马放下碗筷就赶往渡口,把他送到河对岸由救护车接到医院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胡永兵说。
从2003年使用标准客渡船后,收费为2元一人,现在,坐船的人少了,收入自然就低了,但胡永兵坚持至今没有涨过价,一个月下来的船费收入也就八九百元。
今年初渡船到了检修时间,2万元的检修费用还让胡永兵为难,石盘乡政府了解到情况后,为他承担了检修费用。“这帮了我一个大忙。”胡永兵说,另外他每年还能有领到几千元的燃油补贴。
17年来,一直都没离开过渡口,每天早上从家里吃饭来以后,要等回到家里才吃这一天的第二顿饭,就连每年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都没休息过。没出过一次安全事故,让夫妻俩倍感自豪。
问及胡永兵是否想放弃摆渡时?他说,自己就是村里的人,与村民们相处得很融洽,17年来对渡口的事物,一草一物都有着跟人一样的深厚感情,如果不干了内心还真舍不得,也觉得对不起村民们。“他们两口子撑船很负责、有耐心,对人也很和气,要是哪天他们不撑船了我们估计还不习惯呢!”坐了17年渡船的村民赵忠群说。(廖唯、甘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