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八面来风

四川华蓥:一件提案引发的“消费扶贫”效应

发布时间: 2020-09-08 15:36:0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中国网9月8日讯 近段时间,四川省华蓥市华龙街道东方村村民刘孝贵显得格外忙碌,他种植的冬瓜、南瓜等蔬菜和喂养的鸡鸭,以“订单销售”的形式全部卖给“坝上人家”餐馆后,又带领家人及时翻整土地,准备种植大葱、土豆、大白菜等秋菜。

年近半百的刘孝贵说,他怎么都没想到,市上开展的“消费扶贫”行动,让他享受到了“订单销售”的好处,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到农贸市场卖东西了。不但节约了时间,价格也有保障。

刘孝贵所说的“消费扶贫”这项惠民举措,源于华蓥市几名政协委员的提案。

image.png

来自机关的帮扶责任人在高兴镇高坪村帮扶对象家中购买土鸡。


一件提案引发 “消费扶贫”大行动

去年11月,华蓥市政协委员付伟等人通过调研,针对农副产品销售难、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畅和发展种养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关于深入推进消费扶贫,持续巩固脱贫成效的建议》提案。

付伟等人在提案中说,消费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增收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为此,他们针对调查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强化扶贫产品培育,落实专门部门牵头建立扶贫产品清单,明确销售产品的种类、数量,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纳入扶贫产品范围; 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健全扶贫产品供销体系。建立华蓥市扶贫产品网络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形成“采购主体+平台+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贫困户(产业大户)”的四级信息共享系统。由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及村级电商服务站收集产品信息,统一上传至平台,采购主体在平台下单采购所需产品; 完善供应链建设。整合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及村级电商服务站资源,建立贫困户农产品集中收集站点,统一对外销售,建立稳定的供应平台。

image.png

明月镇白鹤嘴村的村组干部在帮助村民销售蔬菜。


付伟等人还建议,针对华蓥实际情况,采取线上线下多元营销,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鼓励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农贸市场、景区等开设扶贫产品销售实体专区、专柜、专铺、专店,鼓励开办扶贫产品特色餐馆及链锁网点;鼓励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带头采购扶贫产品,引导动员全市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主动购买扶贫产品。同时,鼓励市内生产性企业、餐饮企业采购扶贫产品……

华蓥市政府接到市政协转呈的付伟等委员的提案后,高度重视,庚即责成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落地落实,在全市掀起“消费扶贫”行动热潮。

“订单销售”缓解村民农副产品销售难

所谓“订单销售”,就是农民直接把农副产品卖到购买者手中,它直接打通了农副产品销售堵点。

在华蓥市开展的“消费扶贫”行动中,产生效应最好最有特点的是华龙街道办事处。他们在“消费扶贫”中实施的“订单销售”, 让东方村刘孝贵等村民很快尝到了甜头。

东方村位于华龙街道边缘,曾是省级贫困村。该村第一书记冯沫力发现村民的农副产品销售特别困难,导致村民不敢大规模发展产业。于是他就在朋友圈里为村民带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直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但是靠帮扶干部个人的力量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华龙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娇说,一方面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小,另一方面第一书记总是会离开的。“要想出一个能持续帮扶下去的办法!”于是,他们借助在全市开展的“消费扶贫”行动, 利用同属华龙街道的上坝桥村争取到100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补助资金, 决定在华蓥城区开办一家扶贫餐厅,主要用来消化东方村、沙坝村、石垣墙村的农副产品,给这3个村提供销售的窗口,餐馆盈利归上坝桥村,最终实现双赢。“主要是这3个村是贫困村,销售困难的问题也最为突出。”

7月中旬,扶贫餐厅“坝上人家”正式开业,原材料大多数是通过 “订单收购”村民的农副产品。在日常运营过程中,餐厅和各村干部、种养大户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同时各村(社区)均建立了农产品存量台账,平时按照先满足贫困群众、再考虑其他群众的原则采购农副产品。同时,扶贫餐厅还可以代销农副产品。到餐馆用餐的消费者如果想要购买村民的农副产品,餐馆负责便联系群众进行收购。“这样市民既可以吃到放心的农副产品,村民又多了销售的渠道。”扶贫餐厅负责人说。

从扶贫餐厅“坝上人家”开业到目前,大概有30万元营业额,勉强能够做到稍有利润。但陈娇却说,“虽然利润很薄,但我们 ‘缓解村民农副产品销售难’的初衷实现了!” 


党员干部乐当农副产品代销员

9月6日,一辆装满蔬菜、鸡蛋等农副产品的汽车,在乡亲们的欢笑声中,缓缓驶出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嘴村。

蔬菜种植户吴奇杰感激地说,“要不是江书记他们帮忙,为我们代销蔬菜,我们今年的农活还真不晓得怎么做了!”

吴奇杰是2017年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而今党的政策这么好,虽然脱贫了,我还得使劲干,争取早日达小康。”吴奇杰说,为做到持续增收不返贫,2018年,在第一书记江俊等村干部的鼓励帮助下,他利用外出务工乡亲闲置下来的土地,发展了20多亩蔬菜产业和庭院经济。到2019年,他家人均纯收入上升到6800多元,与2017年刚脱贫相比,增长了近1倍。

image.png

华蓥市禄市镇山门口村的果农在采摘“订单销售”的梨果。


今年春节,吴奇杰原以为种植的“过年菜”能卖个好价钱,谁知受疫情影响导致滞销。正当他着急的时候,江俊等村干部组成的农副产品代销队,主动帮忙联系销路,解了他和乡亲们的“燃眉之急”。

与吴奇杰一样,曹术碧也是靠发展蔬菜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谁知今年突发疫情,大块大块蔬菜销不出去, 她和家人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多亏江书记他们主动为我们解难, 要不是他们及时帮忙销售,我家那些白菜、青菜和冬瓜、南瓜,只好烂在地里了。”曹术碧深有感受的说,“如今的干部想得真周到,我们有点儿困难都晓得。” 

江俊介绍,他们针对本村老弱病残群众多、蔬菜及鸡鸭等农副产品出产多的情况,成立了专门的代销队伍,每周动态统计掌握产品的种类、产量,主动到华蓥市民政局、人民银行等单位的食堂联系对接销路,帮助缺劳贫困户代销蔬菜及鸡鸭。今年以来,全村代销蔬菜就达8000多公斤。

而高兴镇跳石沟村的乡亲,更是对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下派的驻村扶贫干部刘琪赞不绝口。今年5月下旬,刘琪在走访村民时,收集到很多村民因受疫情影响,家中农副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他立即向学院汇报了相关情况并得到支持,确定以“以购代捐”的形式,帮助村民们解决困难。最终,该院437名教职工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村民购买了价值11.2万多元的土鸡、土兔、鸡蛋和粽子。“刘琪这个促销员当得好,既给村民增加了收入,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这就是‘消费扶贫’的最好体现!”跳石沟村的乡亲连连点赞。 

而线上助销扶贫,也是华蓥市在“消费扶贫”行动中的亮点。该市针对受疫情影响导致农副产品线下销售难等情况,由该市扶贫移民开发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和电商产业园等部门联合组成促销团队,并由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山和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卿堃等领导带领机关党员干部, 于今年8月上中旬,在该市广安蜜梨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的葡萄园, 举办助农增收直播带货活动。仅8月11日下午短短的两个半小时,直播观看人数就达70多万,葡萄、蜜梨、石榴等水果和香肠、腊肉、红糖、豆干等农副产品成交订单达5700余单,成交总金额达32万元。

据华蓥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卿堃介绍,为解决山区群众购买生活生产物资难、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该市以村为单位, 建立了80余个代销代购平台,由镇村干部为主要工作人员,专门衔接为农户购买种子化肥、米面油等生产生活物资,联系渠道代销家禽、蔬菜、鸡蛋、水果等农副产品, 持续巩固脱贫成效。(邱海鹰、范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