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

发布时间:2020-09-24 14:40:00  |  来源:华西都市报  |  作者:张路延  |  责任编辑:蔡彬
分享到:
20K

  年岁稍长的四川人,中秋节印象里的食物,通常不是月饼,是糍粑。

正如粽子纪念屈原一样,中秋吃糍粑也是有典故的。糍粑源自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为纪念伍子胥流传下来的习俗。

说典故糯米砖石筑城墙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糍粑与伍子胥有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来到吴国后,他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率领吴兵攻破楚国都城郢,掘楚王墓鞭尸报了仇雪了恨。

吴王叫他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伍子胥却闷闷不乐。伍子胥对身边人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可找到充饥的食物。”

夫差继位后,多次拒绝伍子胥的忠告,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久,越国勾践举兵伐吴,把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

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暗中拆城墙挖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伍子胥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了备荒粮。后来,每到丰年,人们就用糯米制成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纪念伍子胥。

谈食谱木棍石臼打糍粑

糍粑需要全家总动员,泡米、蒸熟、杵打、摊晾、煎烙、调料,各有各的活路要做。前天晚上要泡上糯米,用水浸泡发涨,主妇清早起床后,把米捞起来沥干,装入木甑内,用旺火蒸熟。“用手去捏米,摸起来粘手,中间没半点硬心时,米就熟了。”

打糍粑是最费工夫的,通常由青壮男人来做。把熟米饭放入石臼,用木棍杵打。木棍手腕粗,两头大中间小,一般要铁实的木料才行。打糍粑有讲究,快、准、稳、狠,木棍下去快,收起来也快,翻来覆去地打,直到把一颗颗糯米,打得均匀、瓷实。劳力宽松的家庭,几个男人换着打。

不过,在川东一带,打糍粑是用芦苇杆。用芦苇杆舂,几个男人围在一起,也很费工夫。但这样打出来的糍粑,有一股清香味。

糍粑打好了,放进簸箕。“簸箕里铺了层米粉,是用石磨把生大米磨成的粉。石臼里的糯米糊糊,用手把握大小,揪成一团一团的,压圆压扁,两边粘粉后,晾在簸箕里。晾好后,往锅里烙。当时都是柴火灶,一定要用微火,两面都要烙硬,但不能烙糊了。烙好了,还是圆圆扁扁一个,但个头大了一倍。”

讲吃法豆花腊肉佐糍粑

糍粑的黄金搭档叫黄豆面。蒸糯米时,另一口灶炒黄豆,炒得噼噼啪啪响,有的还蹦起来,闻起来香喷喷的,再起锅凉冷。黄豆面用石磨磨成粉,一边推磨,一边吃炒黄豆,满口生香。普通的黄豆面,就是黄豆粉兑白糖,蘸糍粑吃。精致的黄豆面,加了各种料。

这个团圆节,不少家庭会吃顿好的打牙祭。有时会推一锅豆花,配着糍粑吃。肉菜肯定要有,当时农村买新鲜肉难,通常都是吃腊肉。干豇豆炖腊肉骨头,腊肉炒回锅肉。锅里煮熟腊肉,案板上切好,一块一块晶莹透亮。娃娃们忍不住,拿手抓一块吃,大人们也不责骂。如果买到五花肉,就把糍粑切成薄片,加上尖椒、蒜苗、葱、姜、蒜,炒糍粑回锅肉吃,别有一番风味。

这种风味,如今渐渐只留在了记忆里。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