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上演"山果演义" 打造分享经济新模式|农业观察

发布时间:2020-09-28 16:03: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静 姚宇琛  |  责任编辑:王静
分享到:
20K

河南三门峡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年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唱响了一曲特色农业发展的绿色赞歌。三门峡特色农业“特”在哪里?如何打造?产业扶贫有何成效?中国网《农业观察》走进河南三门峡,探索该市特色农业发展的“黄金之路”。

特色山果“演绎”分享经济

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为切实解决农民卖难“最初一公里”和居民买难“最后一公里”的两头难问题,三门峡市发挥电商作用,探索“移动菜篮子”产销新模式。

“移动菜蓝子”以“山果演义”电商销售平台为主体,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多部门联动,联结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1+N电商销售产业群体,实现平台与生产经营主体的有效对接,促进特色农产品在市域内安全、快速、便捷销售,来自山田间地头的优质农产品直接进入百姓厨房,比超市价格还要优惠30%。

“山果演义”平台部分界面


此外,三门峡组织全市2000多家电商主体,开展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活动,通过网店、直播、专场、社区配送等渠道,组织“直播带货”、培育主播和建立直播基地,线上线下结合,扩大特色农产品销量。

“借助‘山果演义’实现了农民增收入、居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三门峡市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何耀武介绍。

如今,“移动菜篮子”转型为内循环分享经济平台,由三门峡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工信局等部门配合,组建全市“特色农产品销售企业大联盟”,联盟企业达200余家。

联盟内部推行内循环分享经济,加入联盟的企业优先采购联盟内部企业产品,实现互助互销、内部循环,产品分享、收益分享,同时与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建筑工地、企业等消费主体有效对接,扩大内循环消费群体。联盟对外推行大循环共享经济,整合资源共同开发市场,实现全市特色农产品货源供应、冷链仓储、物流运输、销售渠道、宣传推介等资源共享,更好畅通三门峡市特色农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循环。

“这是全国第一家内循环分享经济平台,通过创新分享经济新模式,打造消费扶贫新品牌,推动特色农产品销售顺畅。”何耀武说。

粮食丰收筑牢安全底线

九月,三门峡市再迎丰收季。以陕州区为例,上半年,全区19.7万亩小麦,亩产303.2公斤,总产5966.7万公斤,较去年单产增加17.8%,总产增加15.9%,完成全年粮食任务9000万公斤的66.3%。秋作物播种25.2万亩,其中玉米17.3万亩,豆类3.3万亩,红薯2.2万亩,高粱、谷子等杂粮0.6万亩,油料、中药材等1.8万亩。

三门峡陕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志权介绍,陕州区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实现了夏粮应收尽收、秋粮应种尽种,确保了粮、油、肉、菜、鱼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秩序,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快速恢复了农村环境面貌,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相对稳定。

特色农业塑造品牌之路

三门峡市果品发展再创佳绩。陕州区以发展30万亩优质果品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复制推广二仙坡模式,新发展5万亩红梨等优质果品,陕州红梨产量占全国的80%,改造25万亩提质苹果。

上半年,新发展果树0.9万亩,其中苹果0.55万亩,红梨0.2万亩,其他特色水果0.1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75%;截止2020年6月,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8.7万亩,产量2.3亿公斤,引进8个试验蔬菜新品种,推广2项新技术;食用菌栽培规模3200万袋,总产量3500万公斤,新引进100余亩试验栽培羊肚菌,引进4个新品种,其中赤松茸已完成两个区域四种模式的实验安排,推广2项远程控制等新技术。栽培2.9万亩中药材,主要有丹参、连翘、板蓝根、柴胡、艾草等品种。


“历史上记载这里有1500余种中药材,目前实现商品化达300多种,最著名的地理标志中药材是连翘,种植面积占全国25%,产量占全国20%。”何耀武介绍,“三门峡地处秦岭东麓伏牛山腹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素有‘一步三药’、‘天然药库’之称谓。全市现有中药材品种1225种,其中大宗常用优质药材300多种,实现商品化(市场外调流通)药材品种200多种。最著名的地理标志道地中药材品种是连翘,种植面积占全国25%,产量占全国20%。我市的卢氏县已成为全国连翘人工种植第一大县。”

何耀武还讲述了“种下黄精变‘黄金’”的真实案例。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范里镇创业小夫妻李荣飞、李爱粉夫妇,都出身农村家庭。2016年,他们白手起家,承包200余亩土地种植中药材黄精,不仅自己摆脱了贫困,也带动一方百姓走上了致富路。“现在他们的年收入有几十万甚至达到上百万。”

产业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工作是三门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陕州区为例,2019年年底,三门峡陕州区共养猪20.2万头、养牛5.3万头、养羊8.767万只、家禽45万只,带动贫困户3058户;种植优质果品15.67万亩,带动贫困户1220户;栽植山桐子1万亩,带动贫困户97户;种植中药材1.67万亩,带动贫困户740户;种植蔬菜8.7万亩,种植食用菌3200万袋,带动贫困户3850户;建成25个产业扶贫加工基地,带动贫困户309人。

为加大扶贫力度,陕州区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同时,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

“截至6月,陕州区共评审农牧类项目为51个,验收农牧类项目19个,验收产业扶贫基地11个,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41万元,累计带动贫困户24097户,在有发展产业条件的贫困户中产业项目覆盖率达到100%。”何耀武介绍。

勤劳的三门峡人民在千里沃野上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劳动者之歌——“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本期责编:王静

本期制图:姚宇琛

栏目定位: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古今中外,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问题。针对当下农业领域的重要政策以及热点话题,中国网《农业观察》栏目通过国际视野、专家视角为您深度解析,挖掘产业机遇,与世界共享农业发展,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贡献智慧。

进入专题: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