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美景美食

黔江新名片已确认“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清新黔江欢迎您”

发布时间: 2020-10-12 13:42:22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是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视察调研时对黔江的“宏揽之谋”,是市委、市政府加快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的“点睛之笔”,是黔江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新发展优势的“灯塔之光”。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历史交汇点,黔江的“新定位”在继承中优化、在传承中创新、在接承中赋能。未来已来、将至已至,“黔”程无限、“黔”景可期。


“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站位高、定位准、方位明,格局大、布局新、起局稳,符合中央市委要求,符合黔江发展实际,符合干部群众期盼。

何以称为“中国峡谷城”

一是定位“有依据”。2016年中国气象学会授予黔江国内唯一的“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称号,该称号集政治性、专业性、权威性于一体,“中国峡谷城”是“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的简化版,作为定位来讲更具传播性、可读性。


二是形态“有特质”。全世界具有峡谷城市形态的以卢森堡最为知名,其余形成品牌的绝无仅有。全国范围来看,峡谷峡江不少,但与城市完美融合的唯有黔江,峡谷城市形态的唯一性、独占性是定位为“中国峡谷城”的最大底气。


三是资源“有优势”。地处北纬30度神秘地带,峡谷绝壁如画,峡江柔美灵动,溶洞千姿百态,苍林翠染碧空,城中有峡、峡中有城,共生共美、如诗如画。

image.png

何以称为“武陵会客厅”

一是中心定位决定品牌价值。黔江一直以来都是国市定位的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和渝东南中心城市,是成渝地区和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地理上的唯一“交汇点”和发展上的交互“加强版”,中心即客厅、客厅即中心。


二是区位条件决定集散功能。黔江地处渝鄂湘黔“几何中心”,向为“巴楚要冲”,素称“渝鄂咽喉”,重庆南下东进和武陵山区互联互通的重要“联结点”,武陵山区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速高效集散。


三是民俗人文决定魅力特质。“民俗风情”无疑是“武陵”的代名词,黔江土苗风情异彩纷呈,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拥有全国首个土家民俗博物馆、全市唯一民族博物馆、民族歌舞团,在武陵山区极具典型性、代表性、特质性。

image.png

“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既是旅游形象定位,也是城市发展定位;既是空间形态标识,也是城市靓丽名片;既是极大鼓舞鞭策,也是重大使命任务。中国峡谷城,集“峡、江、山、水、城”于一体,宛如一幅“幽、险、清、奇、美”的诗意山水画。武陵会客厅,融区域性“产、景、人、文、路”功能于一身,是一座汇聚“心、枢、集、宜、乐”的开放活力城。总体来看,可理解为城市与峡谷在这里相遇,世界罕见、中国唯一;客商与游人在这里云集,武陵盛景、重庆荣耀。


“峡谷城”直指城市空间形态,极具辨识度的地理标识,极具独占性的地理名片,“城市与峡谷”珠联璧合,“峡江与溶洞”完美加持,“青山与绿水”掩映相依,堪称“武陵盛景,古今一也”,注定这座城市的非凡气质。着眼全球视野冠以“中国”二字,既代表其国内的唯一性、国际的独特性,又折射出使命之艰巨、期许之殷切。


“会客厅”直指城市功能特质,公共服务辐射周边,集散能力持续提升,从渝鄂湘黔“几何中心”向“综合中心”渐次转变,喜迎八方客、悦见四海宾,体现了开放、利他、共赢的城市价值观和时代使命感。


着眼区域格局冠以“武陵”二字,一则赋予黔江协同渝东南代表重庆参与武陵山区竞争的重任,跳出渝东南、辐射武陵山,融入大格局、推动大发展;二则彰显黔江多彩多姿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风情之美,以神秘清奇的城市峡谷和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塑造武陵山独特标识。


“清新黔江”直指美丽山水颜值,市委主要领导赞叹黔江“城区有好风景、全域有好风光”,这里有山有水、有人有物、有声有色,充满画面感和诗意性的冬雪夏凉、春清秋爽、水绿山青,代表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共享”、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美”、清新清凉清心“三清共彰”的大美胜境,是一个“全程清风为伴、全程清爽宜人、全程美景相随、全程美不胜收”的近悦远来之地。


“新名片”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发展理念。“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向人们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一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靓丽画卷。深入挖掘利用横跨7个地质年代、城峡相拥10公里、垂直落差500米的特色资源禀赋,立体释放“一江穿城、一峡连城,江峡相拥、城景一体”的独占效应,持续放大“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森林氧吧”等品牌效应,致力打造“文景产城”融合发展典范,真正让城区成为景区的客厅、让景区成为城区的花园,推窗见景,出门入园,给人一种“城在峡谷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体验。

image.png

“新格局”放大“世界罕见、中国唯一”品牌效应。“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背景下,高位推出的一个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城市品牌。黔江拥有国家4A级景区8个,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左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以上,荣膺“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等称号。城市峡谷是“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乃至亚洲唯一在城市中的峡谷,全世界极其罕见,素有“东方卢森堡”美誉,而且体量更大、品质更高、特色更亮,“不是卢森堡,胜似卢森堡”。名副其实、声名远播,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标志、武陵特色,是重庆“行千里·致广大”的一颗“闪亮明珠”,成为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大武陵”国际旅游目的地、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点。


“新内涵”彰显“文化繁盛、心灵润泽”独特魅力。“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有着武陵山一样的坚毅和静美、阿蓬江一样的温柔和善良,是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好地方。黔江自古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哺育了先秦实业家巴寡妇清、大成丞相范长生等杰出先贤,留下了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是红三军政委万涛的故乡,红色情、民族情、奋斗情、忠孝情载入史册、化作诗篇。1800多年沉淀“丹兴”古韵,北宋名相寇准在其《武陵景》中留下“武陵乾坤立,独步上天梯;举目红日尽,回首白云低”的千秋诗韵,勾画出武陵群山绵绵、峡谷深深、流水潺潺、白云悠悠的桃源盛景。南溪号子、帅式莽号等非遗文化,是土苗民族风情竞相绽放的大观园。


“新定位”赋予“区域中心、协同联动”特殊使命。“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承载了建设武陵山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特色产业集聚区、重要经济中心等重大使命。市委、市政府明确黔江渝东南中心、重庆次中心定位,战略机遇前所未有,政策支撑持续发力,要求黔江带头发展、带动发展,协同渝东南、链接川南、联动武陵山,既有内部协作,又有跨省协作,代表重庆参与武陵山区竞争和协同发展,更能彰显开明姿态、开阔视野、开放格局。同时,作为中心城市,还要带头走好城乡互动高质量发展路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上先行一步、更优一些。


“新价值”彰显“融合利他、近悦远来”美好愿景。“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从历史中走来、在新时代崛起,厚积薄发,博观约取,饱含一种自强进取、开放包容、融合利他的城市气质。坚定不移走深走实“从交通上建中心、从功能上建中心”发展路径,未来黔江必将跨入一个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一方面,不断完善“快进”交通体系、提升全境通畅水平,随着东西南北“大通道”、铁公水空“大枢纽”日臻完善,黔江将真正成为武陵山区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另一方面,持续丰富 “慢游”产品体系、提升全域服务功能,随着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西部医学中心渝东南副中心、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将成为旅游、教育、医疗、商贸等“增强版”功能中心,黔江大地呈现出一派“峡谷城”游人如织、“会客厅”高朋满座的繁盛景象。


高水平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需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协力办好协作的事情。树好融合、利他、衔接的“发展观”,下好规划、建设、管理的“先手棋”,打好“产、城、景、人、文、路”的“组合拳”,奏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时代主旋律。


一是围绕“纷至慕名来”,让城市“强起来”。坚持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推动城市南向扩容,重构“一主两副五组团”空间布局,打造“泛峡谷城市”,力争2025城市规模实现“双30”目标;持续擦亮国家卫生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城市品牌。


二是围绕“持续不断来”,让产业“兴起来”。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树牢“生态+”“+生态”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三是围绕“随时可以来”,让交通“畅起来”。坚持“补缺”“加密”“提速”,对外构建“7干线2站场”铁路网,“1环6射”高速公路网、20条以上重要城市航线网,借道搭建万州、涪陵等4条水运网;对内推进有轨电车促进城市快联,构建“三环五纵六横” 区内干线公路网。


四是围绕“游客留下来”,让景观“靓起来”。坚持一城主导、一江拉动、多点引爆、全域发展,打造濯水5A景区、城市峡谷5A景区、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三大拳头”,构建“群山有峰”“众星拱月”“月照星空”的旅游发展格局。与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彭水阿依河、酉阳桃花源等4个5A级景区串珠成链,打造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标杆。


五是围绕“来了不想走”,让人气“旺起来”。坚持交通牵动、产业带动、服务拉动,打造功能中心,增强辐射带动,提升承载能力,依托高铁辐射打造“泛城市”中心,吸引毗邻地区和辖区乡镇人口转移落户,力争2025年外来就学、就医、消费分别占到25%、35%、40%。


六是围绕“走了还要来”,让文化“炫起来”。坚持以旅彰文、以文促旅,办好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国鸡杂美食文化节、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原创大型民族鼓舞诗剧《濯水谣》,协同打造大武陵、大生态、大山水品牌,让优秀民族文化“放歌”“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