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丰收 圆梦小康》高端访谈:陕州区如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发布时间:2020-10-15 09:54: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姚宇琛
分享到:
20K

9月22日,“乐享丰收·圆梦小康”河南·三门峡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式在陕州地坑院成功举行。活动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庆丰收迎小康的喜悦心情,讴歌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本期《乐享丰收 圆梦小康》高端访谈,中国网农业频道特邀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志权,就陕州区基本情况、如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做深入解读。

主持人:您好!胡区长,欢迎您来到我们乐享丰收圆梦小康高端访谈的现场。首先,想请您为我们高度概括一下咱们三门峡陕州区的基本情况。

胡志权:好的。陕州区是河南省三门峡的一个下辖区,她背倚千古名山——崤山的主峰甘山,面临黄河母亲河,她的西边是老子著经的千古雄关——函谷关,她的东边是达摩圆寂的禅宗祖茔空相寺。应该说,陕州是一个山环水绕、圣人护佑的地方,也是一个钟灵毓秀、五华天宝的地方。陕州有1763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是34万,耕地70万亩,她的地形地势基本上是东峻西坦,东边以丘陵山地为主,西边以黄土塬为主。目前,农业生产很有特色,特别是果树、蔬菜、食用菌等非常出名,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产业。陕州历史以来是一个农业比较发达、农业文明比较厚重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小麦发现地就是在陕州。在今天陕州庙底沟遗址发现了7000多年前人们种植小麦的遗址,陕州也是中国最早发现小麦种植的地方。所以说,千百年来,在陕州这块土地上,农业一直在持续发展,农业文明一直在持续的丰厚、积淀,也是在生生不息的传承我们华夏最古老的文明。此外,由于陕州处在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交接的地方,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比较发达的地方,在人员的往来和交流中,农业文明、农业的生产方式在这个地方传承有序,而且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主持人:胡区长,请您谈一下,我们陕州区是如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呢?

胡志权:好的。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特色农业,了解特色农业的规律。特色农业要做大做强,就得要知道特色农业的“魂”、特色农业的“根”和特色农业的“本”。特色农业的“魂”,就在一个“特”字,就是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只有这样,才能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举个例子来说,就我们陕州区的特色农业来讲,大家都种苹果,但是陕州区的苹果“论个卖”,这就是一个“特”字;再比如说,别人都种苹果的时候,我们种红梨,陕州的红梨目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占到了全国市场的60%,这也是一个“特”字。所以说,特色农业首先要抓住“特”这个“魂”,只有抓住了这个“魂”,才能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才能够把特色农业进一步的做大。

第二,要抓住特色农业的“根”,这就是特色农业的天赋问题。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头脑发热。作为我们陕州区来讲,发展特色农业,首先要考虑到我们陕州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种植习惯等,也只有抓住了特色农业的天赋,我们才能够把特色农业做大,否则的话,他是扎不下根的。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陕州区东部,原来也曾经设想过发展苹果;但事实证明,那个地方搞苹果是不行的,因为天赋不行。我们可以在那些地方种植花椒、中草药、红薯、辣椒等。就自然天赋来讲,适合种植这些,我们就做这些。所以说,特色农业要想做大,必须抓住它的“根”,这个“根”就叫天赋。

第三,特色农业还有一个“本”的问题,搞特色农业,一定要抓住根本、固守根本。我们搞特色农业,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凭空现象,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以及百姓的一些种植经验来选择、来培育、来发展。现在我们在发展特色农业的时候,总是感觉别人做得很好,我们就要做;但由于缺乏经验,往往是半途而废。所以说,我们陕州区要想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一定要立足于陕州的实际,尊重我们群众的意愿,看看我们群众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总结起来讲,要想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就要抓住它的“魂”、扎下它的“根”,固住它的“本”,引导大家因地制宜的发展好特色农业。

主持人:那么,胡区长,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今年陕州区在农业方面又有哪些经典的做法呢?

胡志权:好的。农业的发展,农民是主体。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农业生产中无所作为;相反,由于农民群众是一个分散的经营主体,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这个时候,政府的作用恰恰是变得非常重要,任务也非常繁重。在今年的农业生产中,我们在政府工作中主要抓了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搭平台。农业发展要在一个广阔的平台上去发展,我们陕州区争取到了一个国家级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这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引领示范意义的示范区。在这个示范区内,农业从一产开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供销相衔接,资金、信息、政策高度汇集,这对我们搞好农业生产是十分有利的,也是我们农业生产方面一个总的抓手。

第二,盘活资产。农业生产,最为主要的就是我们农民群众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资产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往往受困于种种条件。所以说,我们就抓住当前改革的有利时机,推行农村的“三变”改革,也就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民。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把农村的资产状况弄清楚,哪些是属于集体的?哪些是属于个人的?这些资产怎么用?然后,我们村村成立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在全省较早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上网交易。比如说,我们村后有一片山林,在这之前可能是自然的,没有人去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后,就变成了一块活的资产。我们的集体就可以拿这块资产到银行去抵押,就可以贷到款,就可以发展农业生产。就是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把产权关系理清楚,把群众的资产搞清楚,并充分发挥这些产权和资产在融资等方面的作用,把资产盘活,这是今年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三,资金方面。资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由于农民群众在市场主体中显得太过弱小,在银行贷款方面是很难贷到款的。对此,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了普惠金融试点,就是我们陕州区的老百姓,只要进行信用评级以后,不用抵押、不用担保,仅凭个人信用,每个人就可以贷到3至5万块钱,这对一个普通的群众来说是至为重要的。有了这些贷款,可以干很多很多的事情,可以说发展就有了基础。普惠金融试点的成功,在我们陕州区农业发展方面,我认为是一个亮点,也是造福百姓的一个实践,真正的实现了普惠。去年,普惠金融我们贷了近3亿元,今年由于疫情影响稍微少一些,但我相信,随着疫情的逐渐缓解,也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所以说,普惠金融为我们农业发展、为农民致富解除了瓶颈制约,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目前也正在大力推进。

第四,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农产品生产以及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了很多个体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来出面帮助他们解决。比如说,在我们陕州区,果树和蔬菜种植面积比较大,靠个人有一个无法突破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冷链运输和仓储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制约我们陕州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投资比较大,靠一家一户很难解决。对此,我们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以及其他方面争取的资金,着力加强冷链物流建设,以此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带动果树和蔬菜的发展;再比如,农民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由于环保要求越来越严,群众很难解决种植和养猪中的环保问题,要是让一个养几十头猪的养殖户上一套环保设施,也是很不现实的。怎么办呢?我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在陕州区建立一个养殖粪污以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项目,并交由政府主导的公司来做,让普通的养殖户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养殖;再比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我们的果树面积很大,这样就面临着一个大小年的问题、丰收和欠收的问题。往往在小年欠收的时候,会影响群众的效益,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陕州区全中国第一个建立了苹果期货交易的交割库,通过期货的形式来调节大小年的风险,保护我们苹果种植户的利益。同时,我们的农业保险也紧紧跟上,通过农业保险加苹果期货的办法,确保我们的苹果种植户无论是丰收年,还是欠收年,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效益,经济效益不受影响。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解决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此来推动农业发展。

最后,我们在农业发展上着力培育龙头。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方面,我们陕州区应该是走在前面的。我们有20多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们的想法就是把所有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养成省级,把所有的省级培养成国家级。目前,陕州区有一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仙坡绿色果业公司,这是三门峡市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和迫切需求。下一步,我们要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上持续加力,因为这些企业都是陕州区土生土长的,对陕州区的情况最为了解和熟悉,带动作用也最强。我们都要去爱护它,把它培养成龙头,由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带动整个农业生产形成规模、形成特色。

主持人:胡区长,今年我们陕州区举办的农民丰收节,您认为对我们陕州区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胡志权:好的。俗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国家把秋分这一天作为中国的农民丰收节,既体现了对传统24节气古人智慧的尊重,也反映出我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尊崇。应该说,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就是把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节日。今年,陕州区作为三门峡市举办农民丰收节的一个主场或者是主要场地,我们是非常高兴和开心的。因为农民丰收节是农民自己的节日,一方面,通过这个节日,可以展现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现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风貌。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继承和发扬,从这一点上来讲,农民丰收节非常有意义。农民丰收节主场能够在陕州举行,对陕州就更有意义。目前来看,陕州区的农业发展,尤其是特色农业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规模化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农民丰收节的举办,不仅可以有效推动我们特色农业的发展,让陕州区特色农业的名气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而且,通过农民丰收节的举办,也让我们陕州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对外有一个交流和合作,对我们下一步的深入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同时,由于陕州区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陕州区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进一步的扩大招商引资,让我们陕州区的农业更好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主持人:胡区长,我想问一下,就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陕州区有没有造成影响?以及由于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胡志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陕州区的发展,特别是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面对疫情,我们区委、区政府紧紧依靠全区人民群众,坚持三个战役一起打,应该说打赢了一场疫情阻击战、经济保卫战和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么,我们是如何克服的呢?应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一个是疫情比较严重的阶段,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取得阶段性的成效;第二阶段就是随着疫情防控的趋缓,我们开始了复工复产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积极应对,把疫情造成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在疫情最为肆虐的时候,我们陕州区采取了“三管控、三搞活”的防控策略,很好的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疫情防控的统一安排部署;同时,又紧密结合了我们陕州区实际,把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具体是哪三管控、三搞活呢?就是我们提出来,要管控域外、搞活域内,管控人流、搞活物流,管控娱乐、搞活生产。

管控域外、搞活域内,就是说所有从湖北、从武汉回来,以及从其他地方来到陕州的人,我们都严格管控,防止病毒的传播。这个管控是非常严格的,我们曾经在一夜之间建立了600多个卡点进行管控;同时,在域内我们是搞活的,因为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陕州这1763平方公里是没有疫情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对域内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就是通过管控域外、搞活域内这种办法,实现一种整体上的防控态势。

管控人流、搞活物流,这也是疫情防控和生产的需要。在疫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人员流动是非常危险的,但是人员不流动,他们的生活怎么办?这必须要有非常顺畅的物流来保证。人要在家里待得住、要能够坐下来、要能够坚守住。首先就必须要有基本的生活用品。所以说,我们陕州区在疫情防控期间,物流搞的是很好的。在省里防控推行各种运输证的时候,我们争取到的最多,我们做的最好。也正是因为在管控人流的同时把物流搞活了,我们整个复工复产工作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我们陕州区开工生产的企业占到了三门峡市一半以上,这些开工生产的企业都需要强大的物流做支撑,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来搞好物流,尽可能的减少疫情对生产的影响。

管控娱乐、搞活生产,就是说在疫情期间,我们关闭了一些娱乐场所,减少一些娱乐活动;但是我们的生产是不能停的。所以说,我们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采取的“三管控、三搞活”措施,不仅把影响降到了最低,而且我们的一些企业抓住机会实现了很好的发展。比如说,我们陕州区的蔬菜大棚种植,在疫情期间就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因为大家都出不去,都有基本的生活需要。我们就充分发挥种植户的积极性,他们也表现出了很好的民族大义,主动把自己种植、养殖的产品拿出来,让我们三门峡的市民和群众能够有能力、有实力蹲在家里战胜病毒。所以说,结合着疫情实际和我们的实际,采取的“三管控、三搞活”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也正是这“三管控、三搞活”,我们才能够在疫情期间较好地实现应对。

那么,我们的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以后,我们就进行了复工复产的各项工作,特别是针对农业生产,我们采取了几个重要的措施。第一,我们召开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专题会议。我们政府出钱包车,把有就业需求的群众送到工厂;另外,我们陕州区本地所需要的企业员工,家在外地的,我们包车接他们过来,有效解决劳动力问题。第二,我们及时召开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座谈会,让龙头企业先行复工复产,二仙坡果业、金秋红利等企业,在疫情稍稍缓解,就及时的复工复产。一方面,带动了农民生产和丰收;另一个方面,也为企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说,在复工复产期间,我们政府也积极的引导和组织,让大家有序的复工复产。总之,就是通过疫情防控期间以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的复工复产,我们都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努力的把影响降到了最低。

主持人:胡区长,对我们陕州区今后的工作,您又有什么样的规划?或者说,您又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胡志权:好的。我在开始的时候,介绍了陕州区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那么,陕州区的发展,也承载着34万群众的共同期盼。我就想,陕州区未来的发展,要给大家提出来一个目标或者叫愿景,然后让34万人为之奋斗和努力。所以说,我就提出来:推进陕州复兴、重振崤函雄风,以此来激励大家为陕州未来的发展、为崤函大地的腾飞做贡献。推进陕州复兴、重振崤函雄风有着三个层面的愿景,分别是经济上争第一、文化上当正统、社会上创首善,只有这三个方面一起发力,我们才能够真正的让陕州重新腾飞和复兴。

首先,经济上争第一。这指的是在崤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争第一,也就是在三门峡市6个县市区中我们要力争在经济总量、经济质量发展的水平上当第一。为此,我们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蓄积了很强的势能。当前的陕州区已经形成了“两区六园”的发展格局。“两区” 分别是我们在西部以三道塬为承载地的,叫国家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东部的是以化工和建材等传统产业为特色的,叫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试验区。“六园”分别是东部试验区的精细化工园、绿色建材园和静脉产业园,这三个园从资源程度来讲是非常珍贵的,有些是唯一的。比如说,我们的绿色建材园是三门峡地区唯一的,静脉产业园同样也是,化工产业园是在全省、全国都不再新批的情况下,有着几十平方公里的一个化工园区,也是我们招商引资的一个金字招牌。东部的这三个园承载的就是我们的传统产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任务。那么,如何实现转型和升级?我们就在这三个园区的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说,建材方面,传统的都是开山炸石头,而我们现在发展的是绿色建材,包括装配式建筑、玄武岩纤维、机制砂等,都是非常高端的绿色建材;再比如说,化工园区,我们远离那些污染严重、有安全隐患的,引进和发展的都是非常高端的。特别是有几个产品都是解决国内发展的卡脖子工程,解决国家发展空白的一些产品,静脉产业园同样也是这样。西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现在实际上也形成了三个园区,我们姑且叫三个小镇,分别是以骏通为龙头的汽车小镇,这是二产主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二仙坡为龙头的苹果小镇,这是一产主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迪信通为龙头的温泉康养小镇,这是三产主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这个区域内,将来我们会分别有以一产、二产和三产主打的小镇各一个,并且这三个小镇内部都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样的话,我们就是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个国家级的命题,变成陕州区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一条路子出来。所以说,这种“两区六园”的发展格局,为陕州区未来的发展准备好了平台和载体。下一步,我们就围绕着“两区六园”的发展,积极的招商引资、发展项目。我相信,经过未来几年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在经济上当老大、当第一。

第二,文化上当正统。陕州是河南九州八府之一,在这块土地上,陕州也曾经建立过国家,最早的是焦国、后来是虢国,在公元前390年置县以来,2400多年的发展,始终生生不息,陕州一直顽强的走到了今天。这个时候,我们对陕州文化的传承上,一定要保持住定力,防止陕州文化的分割和碎片化。所以说,在推进陕州复兴、重振崤函雄风的过程中,在文化的宣传、发掘和传承上,一定要注意陕州文化的整体性、传承性和正统性,一定要有文化上的自信,要把南九州八府之一的陕州的正统做实。在这些方面,我们也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说,前一段时间,他们提出来蒲剧,后来我在和这些同志交流的时候,我说根据我们多方研究,我们最好把它改成陕州梆子。事实证明,我们的这个想法也是对的,现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把蒲剧叫作陕州梆子。我们要通过这些事情,一点一滴的把陕州文化复兴起来,文化的复兴是陕州复兴的一个先导,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的传承性和正统性。

第三,社会上创首善。就是在社会治理上,我们一定要争创首善之区。陕州在社会治理上是有光荣传统的,最早的时候从周召分陕开始,伟大的召工治理了陕以西,召公的治所也就是今天陕州这个地方,甘棠遗爱的故事也流传到现在。召工勤政爱民,“宁劳一身不百姓”的治理思想,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作为后辈,作为陕州的治理者和主政者,也一定要把这种传统的亲民爱民的思想发扬光大。同时,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精神,要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国家战略落实落细,落实到治理的每一个细节和环节上,让我们陕州区真正成为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近悦远来的美好地方。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