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地方传真

黔江:念好“山字经” 打好“特色牌”

发布时间: 2020-10-23 13:16:2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费玉琼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近年来,黔江区推动创建各项工作,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各项创建指标全部达标,满足创建考核要求。清新清凉、绿色低碳、宜居宜业、天蓝地绿的美丽黔江如画呈现。

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

充分发挥武陵山区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结合生态扶贫要求,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深入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动山地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总量管控、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完善电动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农业、畜牧业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4.8%、秸秆综合利用率92%,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88.7%。

调整优化“产业进山、产品出山”的山地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创新“十个一”模式,建成“桑+菌+鸡”“稻+鱼+泥鳅”等高标准立体农业基地5.08万亩,巩固发展“3+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粮经比由70:30调整至40:60;蚕桑产业扶贫效果明显,蚕茧产量连续9年重庆市第一,带动2300余贫困人员蚕桑务工,2019年蚕农售茧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12.4%,养蚕户户均实现售茧收入2.043万元。此外,猕猴桃、脆红李等产业发展效益明显,获评“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脆红李之乡”。

围绕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大观园,成功打造中国首个土家生态博物,拥有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武陵田园·黔江人家”“云上水市”“武陵天尊”等乡村旅游品牌持续打响,“旅游+扶贫”效益整合,全方位形成“开放旅游+精准扶贫”的旅游益贫模式,带动10余万群众吃上“旅游饭”,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生态+民俗”旅游已成为黔江群众脱贫攻坚致富的重要渠道。

打造武陵山区生态安全屏障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整改,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夯实筑牢武陵山生态安全屏障。狠抓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天更蓝”。全面加强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坚决取缔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落实扬尘控制“十项规定”,开展禁止脏车入城专项行动,3个免费洗车场日均冲洗3000辆以上,成功创建5条扬尘控制示范道路。深入推进餐饮油烟和夜市烧烤经营油烟治理,在全市率先推广夜市烧烤油烟净化车,完成90家社会餐饮业、40家机关食堂油烟治理。

系统推进“三水”共治,确保“水更绿”。 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体系,落实三级河长392名。舍弃每年超过5千万元的旅游收入,果断取缔小南海湖面旅游,确保充分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和地质遗迹功能;取缔关闭阿蓬江网箱养鱼和黔江河畜禽养殖,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施阿蓬江“一江两岸”绿化美化行动,阿蓬江水质常年保持II类以上,其中2019年有7个月水质达到I类,阿蓬江成功入选“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

持续推进土壤和噪声污染防治,确保“土更洁”、“夜更静”。 严守616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管护水平,大力实施大堡石灰岩和棕树坪石灰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发动公众广泛参与,打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保护武陵好山好水,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清新美丽黔江。通过报纸、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宣传报道,发动全民参与“共同行动”,顺利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城市垃圾分类示范比例达35%,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0个,全区138个行政村已全部得到有效治理。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25%,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

阿蓬江镇黄连村等7个村获批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一批绿色村庄,阿蓬江镇、濯水镇、小南海镇等3个镇成功创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65%。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升绿色生活水平。(费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