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八面来风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四川邻水交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答卷

发布时间: 2020-11-02 16:09:2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中国网11月2日讯 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3339套,政策惠及全县141个贫困村、234个非贫困村、10092人,老百姓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天天喜笑颜开......这是邻水交出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答卷”。

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源自邻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得深做得细做得实。十三五期间,邻水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从“搬迁怎么推”、“搬迁哪些人”、“搬到哪里去”、“搬后怎么办”四个方面,系统谋划、精准推进,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拼搏精神,走出一条易地扶贫搬迁的邻水新路。

搬迁怎么推?提高站位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搬迁怎么推?邻水县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包保责任机制等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有力保障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有序推进。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以县长为指挥长,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为常务副指挥长,县级各部门及各镇党委、政府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于县发展改革局,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共同做好了搬迁对象锁定、拆旧复垦、住房质量安全、后续就业及产业扶持等方面工作。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召集,县级相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参与,5年来,邻水县累计组织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推进会200余次,专题研究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资金管理、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确保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顺利推进。

建立包保责任机制。建立县级联系领导、各镇党委政府和帮扶部门的包保责任机制,对乡镇辖区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实行同担责、共包干举措,群策群力,凝心聚力,快速研究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了项目顺利快速推进。

搬迁哪些人?精准识别不落一人

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精准识别是关键。

根据省上下达任务,邻水县编制年度计划时,将搬迁对象优先锁定为省定、县定摘帽村中拟脱贫的贫困户,实现搬迁人口与脱贫率有机结合,同时严格执行贫困户自愿申请、村社评议、各镇初审、县级审定的程序,确保了对象识别精准。

易地扶贫搬迁年度任务下达后,由县扶贫开发局牵头,各镇、各相关部门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进行集中复查、多次复核,对不符合搬迁条件、意愿发生改变的搬迁群众进行清退,做到应搬尽搬,实现了识别精准、搬迁精准、政策落实精准。

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成后、搬迁户入住前,由县扶贫开发局、各项目镇组织开展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精准性全覆盖验收,对申报、入住搬迁户户主姓名、搬迁人口及动态调整情况进行逐一核实,验收无误后交付钥匙并同步核对扶贫系统,把好了搬迁对象精准验收关。

搬到哪里去?因地制宜实现住得稳

居以安为先。集中安置点建设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头戏。往哪搬、怎么搬?这考验着邻水县委县政府的智慧与担当。

对此,邻水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四靠、三进、四不选”的原则(“四靠”即靠近基础设施好的区域、靠产业基地、靠园区、靠景区,“三进”即进社区、进中心村、进场镇,“四不选”即有地灾隐患不选、群众不满意不选、基础难改善的不选、无发展后劲的不选),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达到“要群众搬”到“群众要搬”的效果。

在搬迁过程中,邻水县采取分散安置方式,分散安置3003户9124人,其中2户7人建房方式为回购商品房、城镇安置,其余均采取新建住房、农村安置,分散安置户人均建房面积约24.5平方米,未突破25平方米政策红线,户均自筹资金约5899元,自筹资金合规率100%。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邻水县共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个,集中搬迁安置规模336户968人,其中27个安置区为行政村内就近安置,7个安置区为依托产业园区安置,1个安置区为依托移民新村安置,安置方式均为农村安置,安置区类型均为一般安置区。

搬后怎么办?三大举措实现稳定脱贫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

随着群众不断搬迁入住,邻水县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从搬迁建设向后续脱贫发展转变,通过外出务工就业一批、发展产业带动一批、土地流转增收一批,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真正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外出务工就业一批。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为搬迁户提供就业信息,通过定岗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的就业本领,积极推荐和引导搬迁户外出务工,5年来,推荐和引导全县易地搬迁群众就业9351人次。大力开发保洁员、保安等公益性岗位608个,免费提供岗前培训,解决部分有劳动力不能外出搬迁群众就业问题276人次。

发展产业带动一批。依托县境内两个省级园区、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整合各类产业资金,分户施策,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业等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民俗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成功打造农旅结合、工农互动、产业融合发展等脱贫产业示范带,增强了搬迁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5783人次,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土地流转增收一批。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集中流转闲置土地进行发展产业,最大程度盘活耕地、林地、宅基地等资源,确保搬迁群众“离地不离权”“权随事走”,让闲置土地给搬迁群众带来稳定的财产性收入,通过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确保了户均有1人外出就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推动了搬迁群众稳定脱贫致富。(付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