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八面来风

邻水探索建立后续扶持发展模式写好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发布时间: 2020-11-02 16:10:1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中国网11月2日讯 “十三五”期间,邻水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3339套,政策惠及全县141个贫困村、234个非贫困村、10092人,全面完成搬迁安置任务。

搬迁之后怎么办?近年来,邻水始终把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作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中之重,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劳技培养”后续扶持发展模式,真正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

邻水通过成立农村土地银行、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鼓足了搬迁群众“钱袋子”。

成立农村土地银行。成立土地专业合作社,通过“存地”“贷地”“利益分配”三个环节,推进土地向家庭农场、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产业带动易地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和收息、分红,并同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对搬迁群众闲置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发展产业,最大程度盘活耕地、林地、宅基地等资源,确保搬迁群众“离地不离权”“权随事走”,让闲置土地资源给搬迁群众带来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完善贫困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土地银行对存量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再进行放贷,对外流转形成收益后,按“保底+分红”的方式进行收益分配,30%用于农民分红,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5%作为贫困户帮扶资金,60%作为运营管理资金和产业风险基金,户均新增年收入2000元以上。

“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探索增收路径

如何带动易地搬迁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发展产业是关键。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没有产业,没有经济上的稳定后续来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对此,邻水充分结合各安置区及分散安置点劳动力、产业布局等实际,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一点一业、一点一品”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安置区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等措施,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发展特色产业,成功打造了农旅结合、工农互动、产业融合发展等脱贫产业示范带,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走进高滩镇沙坝子村,昔日的乱石坡上,漫山遍野的花椒绿树成荫、结出硕果,散发着浓郁的致富香气。近年来,按照分户施策的原则,高滩镇沙坝子村利用移民后扶资金修建产业道路10余公里,利用产业周转资金流转土地600余亩,引进邻水县山里娃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花椒,通过流转土地与产业用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周边40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城南镇花石村的搬迁贫困户也得到了实实在在收益。城南镇花石村14户贫困户集中搬迁到交通便利、水电气供应充足的省道304旁后,当地政府为其规划了900平方米微田园,拓荒4.2亩,并引导推荐搬迁户中年老村民在花圈厂上班,青壮年村民在附近砖厂上班,妇女在农家乐务工,实现户均年收入1000元以上。

产业牢靠,致富有望。随着一个个特色产业在当地“生根结果”,邻水扶贫产业发展后劲得到全面提升,搬迁群众走上了稳定脱贫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劳技培养”拓宽就业渠道

易地扶贫搬迁既要“挪穷窝”,也要“换穷业”“拔穷根”。

近年来,邻水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突出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强化服务保障和社区融入,不断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让其掌握自我“造血”功能,树立信心,依靠自身努力“光荣脱贫”,从源头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

为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就业本领,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邻水大力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培育就业扶贫车间,并提供就业信息、定岗培训和技能培训,5年来推荐和引导全县易地搬迁群众就业9351人次。

同时,邻水坚持就近务工原则,依托县境内两个省级园区、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搭建就业供需平台,解决5783人就业问题。大力开发保洁员、保安、护林员、水管员等公益性岗位608个,培育就业扶贫车间,免费提供岗前培训,优先安置搬迁贫困户420户,确保搬迁群众持续增收。

幸福在升级,群众在欢笑。在易地扶贫搬迁路上,邻水步履铿锵!(付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