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五华区:打造智慧治理新平台 构建多元共治“服务圈”

发布时间:2020-11-04 09:09:21  |  来源:发现云南  |  作者:  |  责任编辑:姚宇琛
分享到:
20K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社会治理的难度日益加大。充分发挥社会多元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关键。五华区以城市基层党建为引领,主动响应新形势下智慧型社会治理新要求,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五华区“党建引领、智慧众治、志愿圈圈”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探索实行“五华金豆”服务激励机制,积极构建多元共治“服务圈”。

一、背景与起因

五华区位于昆明市中心城区西北部,辖区面积381.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0.86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和10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基于城乡形态深刻重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区域发展背景,如何探索有效途径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成为五华区委、区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围绕治理问题短板,要求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近年来,五华区深入实施“吹哨报到”“红色物业”“四社联动”等“党建引领+”系列工程,做深做细“党建联盟”“大党委”等区域共驻共建共享工作模式,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入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治理融合发展程度不高,部门协同联动不足;群众参与主动性不强,参与形式和渠道单一;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滞后,作用发挥不明显;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工作效能亟待提升;资源整合不够充分,人力物力投入与需求不相匹配等问题。在社会治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执行落实不到位、考核评价不及时、群众反馈不通畅等工作短板,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进一步将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提质。

(三)围绕时代发展脉络,要求治理载体更加智慧便捷。当前,信息技术已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各项事业的方方面面,创造了更加舒适便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新空间”。随着以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牵引的新兴科技加速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虚实同构、智慧互动、数字生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治理对象、治理主体的活动空间将不断向“云上”拓展,要求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触角逐渐向线上延伸。同时,新技术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群体,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参与力量,网络平台使各方力量的有效动员、合作互融成为可能,要求社会治理工作在智慧化方面主动融入,积极搭建操作便捷、功能齐全、用户广泛的线上载体,进一步激发治理活力,提高治理效能。

二、做法与经过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区自治为主要内容,打造“党建引领、智慧众治、志愿圈圈”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着力整合一张网络、细化一个清单、建立一套机制,有序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一)着力整合一张网络,实现大事小情“一网打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由“九龙治水”到“众人拾柴”转变。一是从顶层设计上实现“立体指挥”。将“志愿圈圈”平台建设作为区委书记抓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书记领航”项目,在先期6个街道试点示范应用基础上,研究制定《五华区“党建引领、智慧众治、志愿圈圈”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明确三年分批投入“三步走”的工作步调和14项具体措施。同时,以城市网格化管理“四级网格”为基础,坚持“因地制宜、方便群众、便于管理、规模适度、全面覆盖”的原则,调整优化网格设置,将平台运维管理员、组织员、监督员3支队伍建立在网格上,理顺管理关系,实现全区统筹“一盘棋”。二是在治理内容上进行“项目聚合”。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五华融媒”APP、“五华先锋”、“人社直通车”等20余个党务政务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平台资源,划分清洁卫生、宣传实践、应急演练、文体活动、扶孤助弱等35项志愿活动,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活动联办,并以项目化方式策划推出了线上心理咨询、青少年劳动实践、妇女法律援助、社区志愿医生等长期实施的特色项目,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志愿者广泛参与、长期服务。三是在信息研判上强化“数据联通”。树立“小服务大数据”工作理念,将入驻商家、公众参加活动活跃度、城市治理建言献策、活动发布、志愿服务需求、志愿者参与数据、活动效益等重点指标纳入平台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服务需求热点,梳理治理资源盲区,针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定期向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通报预警,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推动交互式服务、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常态长效运行,最大限度避免治理资源“空转”、供需对接“错位”等问题。

(二)着力细化一个清单,积极响应群众诉求,推动基层治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服务”转变。一是以平台为载体衔接“供需清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社区为单位设置民情社工岗,定期深入商圈楼宇、居民小区等遍访民情,通过“微心愿”线上端口集中收集“微心愿”并发布,形成以交互式、生活化、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微心愿”服务清单,组织10个街道“党建联盟”、59个社区“大党委”、398家成员单位进行“组团式服务”,“聚沙成塔”汇聚红色正能量。二是以考核为导向提升服务能力。出台《五华区“党建引领、智慧众治、志愿圈圈”服务平台运维工作规则》,细化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三个层级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并统一进行业务培训,配发工作手册,通过活动动态日报告、周例会、月通报、季度分析等机制进行协同配合,对各部门组织开展活动、完成“微心愿”的工作成效提出量化考核目标,设置活动“点赞”、评论等功能,畅通群众意见建议反馈渠道,推动各部门切实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三是以表彰为抓手促进多方联动。将“志愿圈圈”项目平台作为全区推进“党建引领、四社联动、品质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团队注册方式培育引入社会组织依托平台开展活动、运行项目,定期评选表彰星级团队、星级商家和星级项目,在政策指导、资源整合、宣传推介上给予倾斜,激发社会组织、商家商户以及社会各类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强化“四社联动”反映民生需求、传递公共服务、积累社会资金的重要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多样的贴心服务。

(三)着力建立一套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热情,推动社会治理由群众“冷眼看”到“热心干”转变。一是以激励机制挖掘服务热情。研究制定《“五华金豆”激励兑换管理办法》,明确统一的积分认定标准和授权部门,对志愿团队、志愿者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等进行系统认定和“金豆”积分;成立“金豆”公益联盟,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企业商家资源,使“五华金豆”可用于公共交通、政务服务绿色通道、消费打折、实物兑换,或转赠帮扶困难群众等,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二是以示范机制带动各方参与。按照区属部门党员每年不少于4次12小时、居住地党员每年不少于2次4小时标准,建立在职党员与居住地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工作机制。一方面,组织全区机关事业单位3500余名在职党员亮出身份,带头注册成为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助老助残、爱心帮扶、义务劳动、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带动街道社区、“两新”组织、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人人参与的治理氛围。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党员“社区报到打卡”,通过落实党员“双向评价、双重认定”,引导机关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到履行联系服务职责,为社区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以互动机制提升服务体验。举办“党建引领、智慧众治、志愿圈圈”社会治理信息平台上线启动仪式,运用报刊杂志、宣传折页、微博微信、视频音频、电子显示屏等宣传手段和渠道,充分宣传展示平台功能作用;在平台探索设置“志愿小树”“每日一豆”等趣味游戏,设置“圈圈速报”活动咨讯、“地图打卡”活动跟踪、“龙虎榜”服务排名等功能,以多彩活动构建常态化、大众化,接地气、有温度的交流互动机制,引导志愿者关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相关动态,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有为的众治思维。

三、成效与反响

(一)服务资源整合更趋优化。“志愿圈圈”项目平台的建立,打破了志愿服务的行业、领域、空间限制,以政府搭台为“线”,企业商家、社会组织、爱心团体联动为“面”,党员群众广泛参与为“点”的志愿服务格局基本形成,进一步畅通了党委、政府了解掌握基层治理诉求的信息渠道,进一步调动了各领域、各行业、各类群体的服务资源,为引导市场有序化、精细化参与社会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上线启动以来,已吸引4919名活跃度较高的志愿者、473支志愿团队开展活动;吸纳盒马鲜生、华夏银行、慧农时邦、太平洋咖啡、云海肴等84家区内外优质企业商家、社会组织加入“金豆联盟”,提供兑换资源;2800余名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治理,推动各类治理资源合理流动、下沉一线。

(二)社会治理管理更加高效。通过“互联网+”打造“志愿圈圈”项目平台,既从“服务端”拓展了基层治理的形式内涵、深化了志愿服务的广度深度,又从“功能端”实现了社会服务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互通、精准对接,更从“管理端”优化了数据分析、检查督办、评价考核等配套功能,将业务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有机结合,推动工作流、业务流和数据流高度融合,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方式更加精准智能。同时,通过实行项目全程网络管理,策划组织变“人员跑”为“数据跑”,解决传统治理模式中存在的文件多、会议多、层级多“三多”难题,减轻基层负担,释放街道社区治理活力。

(三)社会民生回应更有温度。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展志愿服务664场次,认领完成“微心愿”89个,部分活动已逐步培育为品牌项目。如:大观街道整合社区养老、爱心食堂、儿童托管、日间照顾等服务内容,打造“处处心光”志愿服务品牌;华山街道“红袖标”志愿服务队、龙翔街道“老姐妹帮扶团”组织辖区中老年妇女长期开展“邻里互助、守望相助”志愿服务;团区委联合区教育工委实施“城市小花匠”“小河长”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红云街道志愿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开展为辖区老人上门送口罩志愿服务等等,让“志愿圈圈”成为联结感情、交流互动、人文关怀的红色纽带。同时,借助“金豆兑换”激励机制,传递“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价值理念,进一步营造出“我为人人服务、人人共享服务”的良好社会治理氛围。

(四)处置突发事件更加科学。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五华区通过建立社区“1+1+3+N”工作包保责任制,以社区为单位,实行1名区级领导+1名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医务人员“三员”+X名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包保网格的模式,以“志愿圈圈”为平台落实四级网格防疫责任,强化社区包楼包片包户工作力量,组织动员各方开展正向引导,快速形成全民抗疫的强大态势。同时,发挥网络平台信息化优势,将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动员令”“集结号”直接送达社会治理最小单元,用“键对键”代替“面对面”,减少了工作中的聚集和接触,有效保护了疫情防控工作成果。截至目前,五华区累计动员调动人员力量6.8万人次,未发生重点人员失管失控情形发生,在担当重大政治任务、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方面进行了生动实践。

四、探讨与评论

(一)开展志愿服务是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城市涵盖了街道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两新”组织等各领域业态,是各类社会群体、生产资源要素集中汇聚的核心区域,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多元化、立体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既是推动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的现实需要,更是联结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把各领域各行业党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出来,以服务为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治理。

(二)开展协同共治是实现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由于体制机制、行业属性、服务对象的不同,客观上造成了各领域各行业在目标任务、作用发挥、工作标准方面的差别,导致了工作质量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但与此同时,所谓“差异”,同样也为整合各类治理要素资源、实施精细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当前,各领域社会治理主体的“边界”已逐渐模糊,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逐渐交融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以志愿服务为方式,坚持做好基层治理协同共治,就是要把各领域治理主体的发展资源整合起来、流动起来,构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让各领域、各行业都能够从基层治理实践中得到收获。

(三)强化科技支撑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深刻实践。基层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管理服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治理,既要找准城市管理服务的短板和规律,打造实体化线上治理和服务模式,同样需要以互联网为载体发挥信息传输的纽带作用,推动各类资源的高效整合,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实现辖区人、地、物、事、组织信息的多维整合,最大限度降低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的工作成本,充分发挥“1+1>2”的工作效益。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