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地方传真

重庆江津:五举村“窑”身一变奔小康

发布时间: 2020-11-13 16:04:4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董志慧 吕晓 龙春梅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中国网11月13日讯 11月9日,江津区几江街道五举村的土红山上,整齐堆放着各式各样的土陶制品。

“开窑了……”9点,随着制陶师傅段开福一声大喊,在超过1300摄氏度的窑洞里烧制了8天的几百件陶器,终于“重见天日”。

正是土陶生产的黄金时节,建材厂加快着生产进度,一个个从火光中诞生的陶器,让有着好手艺的五举人走上了小康路。

泡菜不变味的秘密

在江津,关于土陶器最早的记录是四五千年前。到了清光绪年间,据记载,当地每年能产酒缸约1万口。

1912年,江津年产杂用陶瓷器36万件。1956年,江津的土陶制品厂一度有17家,迎来 “黄金时代”。其中,尤以五举村的土陶器制造技艺最为出名。

五举的土陶手艺人,世世代代做陶。挖土、塑性、雕刻、入窑、出窑……看似平凡的工序,既是艺术,也是他们的生活。

五举村的土陶烧制温度必须保持在1300摄氏度左右,比传统陶艺烧制方法整整高出近200摄氏度。恰恰是多出的这200摄氏度,让制作出来的陶罐泡菜经久不变味,存酒历久弥香。

2018年12月,五举村土陶器制造技艺入选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纳同行传承技艺

段开福不是五举人,他的老家在綦江,从小跟着亲戚学习制陶,15岁就入了行。

5年前,当地的陶器市场不景气,段开福被原单位辞退,待业在家。没有了收入来源,段开福成了贫困户。

土陶器制造全靠一双手,从选料、球末、存腐、注浆、上釉、擦色、抛光到最后的烧制,每个环节都是人工操作,靠的是经年积累。

五举村的建材厂红火,缺师傅,把段开福引来了江津。“五举的工艺跟我从小学的不太一样,我跟着练了段时间才上手。”昏黄的灯光下,段开福忙着揉泥、闷泥、拉胚、塑形,“做出来的东西好卖,陶罐的批发价200元1个,零售可以卖到400元。现在我1个月可以赚4000多元,吃穿不愁了,还在老家盖起了新楼房。”

老手艺注入新活力

“光有技术,不适应市场需求,肯定会被淘汰。”五举村土陶器制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涛不认为五举的陶器好卖,光是凭着质量过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土陶制品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小。”

为传统手艺注入新的活力,是五举陶艺人久经思考后的答案。

除了更加精细、美观地制作日常生活用具,五举村的土陶艺人研究起了欧式花瓶、彩色工艺品,技艺由粗糙加工向精致加工转型。

在恒大地产、绿地集团的很多楼盘,现在都能看到五举土陶的身影,成为点缀小区庭院的艺术品。五举陶器的销售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川渝两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商家成为五举村的常客。最近,五举陶器开始被国外客商青睐,远销到了欧洲。

如今,土陶器制造成为五举村的支柱产业,直接参与制陶的村民近500人,全村因此年增收100万元左右,非遗技艺正让五举“窑”身奔向小康。(董志慧、吕晓、龙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