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商贸物流

重庆涪陵:从制造迈进“智造”

发布时间: 2020-11-18 14:16:18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image.png

白涛园区

“十三五”期间,涪陵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补短板、做强项、提品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让涪陵工业向工业涪陵迈进,从制造到“智造”。这既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提升。

10亿级企业30户

100亿级企业4户

11月14日,在涪陵白涛工业园区,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己二酸工厂中控室,十多台电脑呈“一”字形排开,工作人员正监控着实时数据和动态信息。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华峰化工入驻白涛工业园区,经过发展,公司目前占地3000多亩,拥有年产75万吨己二酸生产线,先后4次扩容,已建成世界第一大己二酸生产企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几十个国家或地区。

“我们在产业链上不断衍生新的产业链,积聚了己二酸下游的聚氨酯、聚酰胺等产业链条。”该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已新成立6家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

重庆华峰化工的发展只是涪陵工业发展的一个片段。涪陵工业正朝着重庆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迈进。如今,涪陵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73户,10亿元级企业达到30户,培育涪陵页岩气、华晨鑫源、华峰化工、万达薄板4户百亿元级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2户。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涪陵区工业经济承压运行,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1~9月,全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205亿元,增长4.5%;实现工业增加值37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居主城都市区第3位;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33.5亿元,增长11.3%;完成工业投资148.7亿元,增长7.2%。

产业集群崛起

拥有雄居全球的生产基地

“两区四组团”提速集聚发展,涪陵综保区获批、并正式封关运行;涪陵高新区获批市级高新区,即将创建为国家级高新区;白涛园区获批市级合成材料(聚酰胺与聚氨酯)产业示范基地;临港经济区延伸聚酯新材料,集聚发展临港工贸;清溪园区重点发展金属材料,加快补链壮群。2019年,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452.0亿元,增长13.7%,园区规模工业集中度达91.3%。

从企业到产业再到产业集群,“底气”十足的涪陵经济“加速奔跑”。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清洁能源产业获批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成年产100亿立方米产能的全球第二大商业页岩气田;新材料产业形成合成材料、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华峰己二酸、赛特刚玉棕刚玉获评国家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建成全球最大的己二酸、氨纶生产基地;食品医药产业集聚了榨菜、中医药等优势行业,正在建设现代中药集聚区;装备制造产业形成汽车“整车+零部件”垂直配套产业链,船舶建造业已形成长江中上游规模最大的产业,万吨以下不锈钢化学品船制造在国内领先;信息技术产业已囊括高密度电路板、特种光电缆、LED光电、微型电子等。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9年,涪陵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589.87亿元,占全市的7.6%,同比增长9.3%;实现工业增加值493.42亿元,绝对额居全市第一,占全市的7.4%,同比增长9.3%;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9%,工业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60%。从涪陵工业到工业涪陵,这既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提升。

从制造到“智造”

在华晨鑫源汽车生产基地宽敞明亮的车间内,行车来回穿梭,一根根锃亮的汽车零部件正在焊接,一辆辆组装好的新车排列整齐。如今,该汽车生产基地中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关键装备数控化率均达到88%,每年可生产30万辆整车发动机。

“这台机床原来需要2人操作,单班只能生产3000只进排气门,如今只需1人就能看护5台机床,单班可生产5万只。”重庆三爱海陵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指着一台锻造机床介绍说。近年来,该公司全力推进“机器换人”和技术革新,智能化生产带来的不仅是高效率、高精度、高标准,更是低成本、低能耗、低强度的生产模式。

重庆三爱海陵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智能化改造的历程,只是涪陵智能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成为涪陵迈向“智造强区”的开路先锋。

“我们坚持‘点、线、面’结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涪陵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点”上抓单台设备改造、推动企业“机器换人”;在“线”上抓生产线升级、装备成套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在“面”上抓系统集成、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提高生产的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涪陵区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在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的大旗下,一个个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生企业正在拔节生长,“涪陵智造”正成为涪陵工业发展的一张响亮的新名片。

今年,涪陵新增华峰氨纶、华通电脑、道道全3个市级智能工厂,新增万凯新材料、大业建材等10个市级数字化车间,华峰化工入选全市10户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万凯新材料基于“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程建设项目入选全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项目,道道全食品、大朗冶金等4户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全区累计建成7个市级智能工厂、32个市级数字化车间、2个市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0户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数量居全市前列。

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今年,涪陵新增宏声印务等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达到23家,拥有国市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75家。推动新产品新品牌培育,全区累计拥有28个市级重大新产品,涪陵榨菜集团获评重庆市消费品工业重点培育品牌示范企业。

与此同时,绿色发展稳步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法依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成天原化工2万吨/年隔膜法烧碱装置拆除,并通过市级验收;有序推进涪化环保搬迁,新项目正在进行场平施工,预计2022年6月建成;南岸浦磷石膏堆场完成覆膜覆土复绿,厂区设备设施拆除及土壤修复预计2021年4月前完成;已建成建峰化肥等国家级绿色工厂3个,涪陵榨菜集团、三爱海陵等市级绿色工厂5个。

“十三五”期间,涪陵大力申报国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累计获得4.6亿元;区级转贷应急平台为84家中小微企业办理143笔转贷资金,累计9.35亿元;“助保贷”平台为51家中小微企业融资,累计4亿元;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平台为52家中小微企业融资,累计5512万元。全区电力、燃气供需平衡,企业用能实现从量足向价优转变,能源要素保障更加完善。(文/洪俊、图/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