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成售楼标配?背后信息泄露细思恐极

发布时间:2020-11-26 09:23:3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吕依依
分享到:
20K

      备受关注的“人脸识别第一案”近日在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法院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删除其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但驳回了郭兵提出的其他诉讼请求。

   该案一审落槌,如同一颗石子落入湖水。这一案件所激起的关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安全话题,值得社会各方思考。

     “人脸识别”背后的安全之忧

      近日,一条“济南男子戴头盔看房”的小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该男子戴着头盔进售楼处看房,以防范人脸识别系统的抓拍。

  视频的流传令人好奇,人脸识别技术竟已无孔不入?记者走访发现,人脸识别系统在北京各售楼处同样已成标配,甚至绝大多数是在看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无感方式收集其面部信息。

      一位网络安全专家表示,目前,摄像头捕捉人脸静态画面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如果你在看房过程中留下了个人信息,那么你的生物特征信息、身份证号、出生年月等就形成了一个‘信息包’。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会征求你的意见。”

  业内人士表示,因为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许多应用开发过程中,已经可以购买现成的程序模块嵌套进系统,相当于做好了一个成熟的输入、输出接口的代码组件,可以直接实现人脸识别功能。有些这样的模块已经完全免费,因而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得以大面积铺开。

  网络安全企业奇安信集团网络安全专家陈洪波说,人脸识别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无论是出于方便管理、便利客户还是其他商业目的,但技术的推广必须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并遵循最小必要的原则。

      体验:进趟售楼处就被抓拍

  昨天下午,记者以看房人的身份先后走访了金融街武夷·融御和台湖金茂悦两个楼盘的售楼处。在门口出示了北京健康宝、简单登记信息后,售楼员就把记者领到沙盘前开始介绍,短短一二百米的路程中,记者注意到,前台、沙盘、展示板等几个看房人必定会停留的地方,角落处都安装着一个摄像头,如果不留心观察,不一定会注意到。

  这些摄像头会记录人脸信息么?当记者以好奇为由向售楼员提出疑问时,对方犹豫几秒后还是点头承认了。“您走进售楼处内,面部信息就会被采集进系统。当然,我们绝不会随便泄露您的信息,这么做只是开发商统计的需要。”

  按照售楼员的说法,由于链家、我爱我家等渠道给楼盘带客成交是要支付佣金的,从成本角度,开发商更喜欢主动到访的看房人,为了方便甄别谁是谁的客户,便想出这套办法,“几乎所有售楼处都这么做,毕竟安装一套人脸识别系统的成本可能不足2万元。”

  探因:区分客户少给优惠

  “北京如今九成以上的售楼处都安装有人脸识别系统,目的是用于区别客户。”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进入售楼处的客户,有的是看到企业宣传自行前往,即自然到访客户;有的是由链家等中介带上门的,即渠道客户。精准的人脸识别系统能帮助企业锁定身份,避免本场销售人员和中介人员互相扯皮。

  “我就是签约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人脸识别了。”不久前刚在南四环某楼盘购买了一套商品房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直到交定金前,销售人员才表明,虽然他是在经纪人陪同下签的约,但由于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到他曾主动到访过一次,因此不能享受2%的优惠,“两个价格相差近20万元。”

  “对于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系统,绝大多数情况下看房人并不知情。”上述人士透露。一家名为“万店掌”的智能硬件商在其网站中直白地指出,在售楼处这样的环境下顾客肯定不会非常配合进行人脸采集,其开发的人脸识别系统,具备提高无感人脸识别率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售楼处。

       信息泄露“细思恐极”

    此前接受采访时,“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当事人郭兵曾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技术上的“保守者”,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人脸识别技术大规模铺开,他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几乎都让他想到数据安全问题。

  在技术层面,陈洪波说:“现在对数据的存储,无论是本地服务器还是托管到公有云,实际上都面临被攻破的风险。更何况许多企业推广人脸识别并没有有效的安防措施,在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随意采集人脸信息很难保证数据安全。”

  一旦数据因为黑客侵入、员工倒卖、企业私自使用等原因泄露,人脸等“不可更改的”生物识别信息就会流入网络黑灰产市场,可能造成很大的社会危害。

  陈洪波介绍,一方面人脸识别存储原本只是一张静态图像,但现在一些新技术可以通过静态图片来模拟动态行为,可以攻破一些识别系统;另一方面,如果人脸、个人身份信息一一对应挂钩,这样的“信息包”价值密度将更高,可能对个人的损害也更大。

  记者此前调查也发现,为了通过实人认证,达到注册虚假账号或者侵犯他人账号等非法目的,人脸信息已经成为黑灰产的重要交易信息,并催生出了“过脸产业”:人脸信息泄露后,不法分子可以通过“照片活化”,将照片制作成动图,按照相应登录软件规定程序,图片可以完成点头、眨眼等认证动作,顺利通过部分软件的人脸认证。

  专家:私自采集涉嫌侵权

  “数字密码可以更换,指纹密码至少有10个,可人脸只有一张,不可更换。”有网友忧心忡忡地留言。

  售楼处标配人脸识别系统背后,人们更关注的还是被动接受人脸信息录入引发的隐私泄露风险。毕竟,技术应用与技术滥用之间,可能仅一墙之隔。

  就在11月20日,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刚公布一则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因单方面修改合同,要求市民郭兵改指纹为面部识别,存在违约,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这也被称为“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不过,这一案例并未裁定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人脸识别“越界”。

  记者了解到,经过今年新冠疫情的考验,国内人脸识别系统的技术手段已大幅提升,即便是在火车站、地铁等大客流情况下,也能精准识别人脸,“不摘口罩识别”成为不少设备供应商标榜的亮点。但这也意味着今后消费者在售楼处等商业场所,被无感“盗取”人脸信息的概率越来越高。

  “现在的人脸识别、瞳孔识别、指纹识别等新技术在公共安全、金融贸易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给个人信息泄露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这些极私密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滥用,将危及公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兆全告诉记者,网络安全法第41条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人脸信息作为个人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高度敏感性。售楼处私自采集人脸信息的做法,属于商家为私利所实施的行为,显然构成了对公民人格权的侵犯。

  “售楼处收集个人信息,应该是在明示告知、充分提醒的前提下,由公民选择是否提供、如何提供、销毁个人信息,在此过程中不能对公民的选择权予以不正当的限制。”杨兆全建议,各部门应加强对公民信息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搜集、使用、泄露公民信息的行为,做好行政执法和司法的联动办案,畅通投诉、举报的渠道,实现监管的有效覆盖。对于不得不依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的特定情况,应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并采取完善的保护措施,防止公民信息超出必要使用的范围。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