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科教文卫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校长王国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巴蜀实践

发布时间: 2020-12-11 14:34:0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郭颖慧

image.png

重庆巴蜀中学创建于1933年,这所拥有87年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一些办学文化和办学的成绩。

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巴蜀实践,主要是巴蜀中学这些年致力于学科竞赛的培养和强基计划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要重视顶层设计,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做强优势领域,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补上冷门短板,把我国基础研究体系逐步壮大起来,努力多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从2018年8月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的指导意见》、2019年7月四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案》到2019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2019-201年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强基计划全面实施,目的是培养有志于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对象是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我再给大家分享一下华为。去年,我们去了华为进行考察,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我想大家都知道,华为讲聚天下英才,致力于改变世界。最近任正非先生提到:“聪明人很多,如果允许差别化的教育,就是姹紫嫣红。一二一,齐步走,同质化就缺少活力,就不易产生天才。”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基础科学、学科人才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重庆巴蜀中学的办学特色是挖掘潜能、张扬个性。这七年来我们一直坚定的按照这个办学,围绕如何挖掘学生潜能、如何张扬个性、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他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千篇一律。

今年数学奥赛(IMO)唯一满分是我们学校的李金珉同学。第29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在重庆举办,我们有7人入选国家集训队,拿了10枚金牌,一枚银牌。以2020年为例,我们五大学科竞赛省一等奖拿到140多人,五大学科竞赛省队人数 34人。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每年在全国录取30人,我校今年被录取了3人。近三年来,我们有8人入选了清华大学钱学森班。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英才班今年录取27人,我们学校有5人考入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班。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30人,我们学校有3人被录取了。北大数院大概录取了我们10位同学。这是我们这些年取得的一点成绩,巴蜀中学如何做的呢?巴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主要围绕这四句话:塑造品格、厚积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思维。

巴蜀探索之一:凝心聚力。深学笃行、强化责任、名校担当。一所学校要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特别是面对中高考成绩的时候,我们做校长的要有定力,要有担当。例如,将一些有潜质的学生,在课外时间中过多的进行兴趣培养,中考成绩就没有那么好,包括高考,很多孩子通过竞赛、冬令营、夏令营,拿到了北大、清华等高校强基最优,也许最后的高考的成绩,裸考的成绩还差一点。作为一所名校,应该思考对社会的责任,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英才,如果校长有这样的定力,学校就可以深学笃行,坚定按照心中的目标、诗和远方,就会出现好成绩。

巴蜀探索之二:塑造品格。这是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很重要的一点,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说:“要把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基础研究领域工作,一定要能够坐得住、耐得住寂寞、始终如一。”现在,小学阶段很多的机构对这些有突出才能的孩子已经开始培养了,而且社会机构还会有很多的考试评价,很多孩子已经崭露头角,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成绩呢?特别是有一些家长,经常反应小孩小学在外面培训机构的成绩如何的好,因此会提出很多的要求,甚至有一些家长还希望干预学校的教学。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孩子如何能静下心来学习。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立德树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回到这个重心,因此在巴蜀中学,塑造品格一定要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我们紧紧围绕这四句话: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民族复兴建功业。我们长期持之以恒地培养孩子,塑造品格是有很高要求的。

巴蜀探索之三:六年一贯制。核心是精准选才和因材施教。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有一些校外培训,有些孩子已经崭露头角,初一初二还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何承认孩子的差异性,如何对他进行培养,我们要有精准选才以后进行因材施教。首先,我们学校有自己的一套选拔体系,而且我们允许这些孩子动态进出。如果学生感觉在这条路上走,走不通就可以退出,如果后面有些孩子还可以,就可以加进来。当然我们在初中这个阶段,更多是以兴趣班多形式来培养。第二,我们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我们专门有一个团队,大部分人不上常规课,实行导师制,我们会根据孩子学生成绩差异性组建若干个小班;个性化,比如说我们有些孩子是一对一地对他进行辅导。第三是突破束缚、营造成长的土壤,我们学校的管理是年级目标责任制,每个年级都有指标,突破常规的束缚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巴蜀探索之四:组建团队。校长要让老师看到前途和希望,老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优质高效进行培养。其实在重庆,我们要吸引高层次的人才还是很困难的,大家朋友圈都可以看到,很多有名的中学都有几十个博士、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我们重庆这一块还是很难的,要是没有名师在这个方面的培养会遇到很大的障碍。我们现在有36名,平均年龄29岁。其中博士和博士后9人,海归4人,15人毕业于清北。我们今年还在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

巴蜀探索之五:挑战课程。“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国家的重大战略、国家的基础研究,国家要实现从0到1的重大变化,也许那就是命中注定的使命,也许那就是命中注定要干的那件事,人才的培养一定要靠课程,课程是一种机会,今日一门偶然的课程会给学生带来无法预计的未知的可能。因此,课程是很重要的。我们建立了挑战性课程体系,五大学科奥赛、国内赛事课程、国际赛事课程、艺术特长课程、体育特长课程、超常学生课程、高校先修课程、国际视野课程。挑战性课程大概分为基础课程、拔尖课程和拓展课程,基础课程很多就是我们常规学习,拔尖就是难度再高一点,拔尖基本上是针对冲击冬令营的,拓展课程就是冲击国际赛事层面的。众所周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项目训练经常是在下午、晚上、周末或者寒暑假,我们的教练队伍白天有很多时间在干一件事,把他们集中起来编自己的教材。因此,巴蜀中学有自己的一套挑战性的课程体系。

巴蜀探索之六:大师引领。疫情之前,每年我们都会请很多著名的大师到学校,比如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为学生们作《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誓做新时代的开拓者》专题讲座;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亲临巴蜀揭秘《中国的探月梦》,带学子们共赴探月之旅,勉励巴蜀学子立志高远,报效祖国。也会邀请清华、北大的高校专家到学校,只要有这种机会,学校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组织好,请大师来引领孩子们的成长。

巴蜀探索之七:搭建平台。我们学校是重庆市唯一的钱学森班,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共同合作,组建巴蜀中学“钱学森班”;我们还与北京大学深度合作,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数学后备人才。我们是清华大学学堂计划钱学森班——中学拔尖创新人才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全国仅11席,巴蜀是其中之一,我们还是清华大学工科基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与高校紧密地结合,这也是给拔尖创新人才搭建平台。还有就是学校正在着手和独角兽企业联合建实验室,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感悟现代高科技的成果,这对孩子的学习动力、 学习兴趣的启发是很重要的,我们也在致力于建设。还比如说与其他知名中学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与著名高校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与知名高科技企业(公司)共建创新实验室、高质量承办全国奥林匹克竞赛、积极参加国际化赛事,这些都是搭建平台。

巴蜀探索之八:身心培养。这一点很重要,拔尖创新人才的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我们专门建设了一支团队,跟着这一群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生涯的指导,特别是心理健康。因为这些孩子他们要承受比其他学生承受更多的压力,吃更多的苦,心理辅导很重要。另外,身体健康方面,除了常规的体育课,五育是必须坚持的,同时我们学生还坚持“夜跑”。每天下晚自习后,我让教练带着孩子到操场跑圈,一定要坚持让孩子活动起来,身体强壮。这也是教育人的初心。

image.png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贵在精准,难在做好!巴蜀中学也是在探索。最后,相信梦想,相信奋斗,与好人一起,做一桩有价值的好事,傻呵呵地一直做,然后傻傻地等待时间的回报。

(作者王国华系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文是作者于2020年11月7日在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的2020年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所做的主旨演讲,论坛主题:立德树人,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文中内容是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