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科教文卫

知名数学教育界大咖齐聚重庆八中 探讨教育与数学发展的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0-12-29 15:56:4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image.png


“第十三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颁奖活动暨中学数学教育论坛”尽显学术魅力和教育初心


中国网12月29日讯 12月26日,“第十三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颁奖活动暨中学数学教育论坛”在重庆八中渝北校区举行,这是“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设奖20多年来首次在重庆颁奖,意义重大。

在论坛会的讲座环节上,知名数学教育界的同仁们共同对数学教育热点专题展开分享、碰撞,探讨教育与数学发展的新路径。本次讲座,五位数学大咖们站在数学教育的角度上,深入探索融合式数学教育教学模式,促进高质量的中学教育发展。这场干货满满的论坛,让与会的教育界同仁产生了强烈共鸣,八中教师们也纷纷在会后总结消化,带来了精彩的会后“感悟”。

image.png

八中教师精心排练阿卡贝拉《阿楚姑娘》(重庆八中solo人声清唱团),向论坛活动致敬,向辛勤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同仁们致敬

中学阶段培养数学兴趣有三条渠道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重庆赛区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大学二级教授杨虎围绕《中学数学文化教育与数学建模思维训练》作了主题报告,八中教师刘梦灵、严傲对此感悟深刻。

要在高考的短时间内获取高分,必须通过训练熟能生巧,但兴趣才能引领学生走得更远。而对于思维,杨虎教授从《三体》一书中的四维空间故事引申到数学中特征函数能够完美的统一刻画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的分布规律,其优势就是升维打击,提出思维的升维打击,形成高思维后,就很容易解决低思维的问题。杨虎教授还对中学阶段培养数学兴趣展开具体讲解,认为有三条渠道:开展中学生数学文化教育,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以及老师、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针对中学生数学文化教育,杨虎教授推荐了复旦大学李大潜院士主编的《数学文化小丛书》,并向大家展示了其中的两个案例。一是摸牌,运用排列组合知识可以计算出现各种游程数量的概率,以此分析摸牌结果是否真实。二是博彩、摇号、彩票等稀疏编码的概率,经计算其实比出现空难的概率还低。由此让大家意识到通过数学文化的普及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白只要多统计、多思考,就能让运气掌握在自己手上。

接着,就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杨虎教授展示了国内的中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如上海的“金桥杯”、北京的“方正杯”、重庆的“雏鹰计划”、国家级的“登峰杯”等,让学生能走进高校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

最后杨虎教授分享了他的几点思考:中学阶段应培养高中生的研究兴趣、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给予中学生学术论文的早期启蒙;锻炼中学生的编程能力,如对中学生门槛低的R程序。

研究数学本质 实现深度教学,是每一位老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唐春雷做《例谈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的报告后,八中教师梁志霞更深入地认识整个数学基于序结构、代数结构和拓扑结构。

唐教授提出,整个数学基于序结构、代数结构和拓扑结构。他围绕“结构主义”“几何与变换群”“第五公设”“拉格朗日插值公式”“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一个不定方程”五大版块展开,介绍了欧式几何、罗氏几何、球面几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详细讲解了求解不定方程的几种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唐教授帮助在场教师更深入认识初等数学,他庞大的知识体系、条理清晰的报告,使整个讲解深入浅出,站位高、举例细、思考深,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一些常见问题的数学本质,在拓展了现场师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引导师生钻研数学,深入思考数学,点燃了大家对数学的研究热情,在场教师深深为唐教授的博学多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研究数学本质、实现深度教学,也将是每一位老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把握数学本质和育人价值,发展核心素养

对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编辑室主任李海东报告的《基于数学理解的中学数学教材教学》,八中教师张晓青老师表示,要把握数学本质和育人价值,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重视研究方法的引导,培养“四能”,发展核心素养。

首先,李主任从数学学科的特点、育人价值、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三个方面来解读如何理解数学的核心素养。并为教师们在教学中如何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

李主任指出,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学科理解、课程理解、教材理解,把握数学本质和育人价值;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重视研究方法的引导,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再发现、再创造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落实“四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思想、基础活动经验),培养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李主任利用“三角函数”“平面三公理”“统计中的数字特征”这三个具体例子,从知识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应用等方面为教师们细致地分析了如何基于数学理解去解读教材。

最后,李主任再次强调,数学是自然的,它的概念、原理、法则、公式、性质等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李主任的报告,拓宽了我们的数学理解视野,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水平,为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支持,指明了研究方向。

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教育自信

中学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社外作者,教材培训专家,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研究吴增生进行了《努力做一个卓越的数学育人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报告,八中教师李志方从中深刻认识到,要理解到数学本质和数学文化,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心理与脑机制;理解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在报告中,吴老师就自身体会和反思进行了详实的阐述,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交流:不断学习是自己专业成长的基础;用数学和心理学脑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内容怎么教是自己30年来持之以恒的研究方向。

在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时,他分享了3个学习方向和成果,即:理解数学本质和数学文化;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心理与脑机制;理解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最后,吴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展望与问题。主张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教育自信,并提出了一些值得大家继续研究的数学教育问题。

这次交流过程中吴老师分享了一个个初中数学教学的实例,结合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心理学相关知识,深入浅出,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创新,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一些数学问题的本质进行了解读。通过此次交流,老师同学们受益颇多,留给我们的思考萦绕脑海。

八中人的思考 立德树人任重而道远

周迎春重庆市第八中学校校长作了《寻道——数学·树人》的主题报告,八中教师罗彪有共鸣。

周校长首先从树人溯源、树人铸魂、树人寻道三个方面将学校的发展与成就进行了分享。周校长表示,重庆八中始终将“乐育天下,为国育才”作为价值追求,为给八中“铸魂”,大家要努力把八中建设成为具有精神感召力和教育原创性的高成就学校。八中从“德智体美劳”出发,提出了具有重庆八中特色的课程观、德育观、运动观、美育观、劳动观,培养出了大批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紧接着,周校长着重将八中数学组最近30年风雨发展的探寻之路作了交流。数学组以“向上、向善、躬行、躬作”为组训,一直在变革,不断在进取,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这离不开所有数学人几十年的奋斗。

周校长提到八中的探寻之路一共分为四个阶段:1995年—2005年是基于数学知识形态的教学策略研究阶段,八中老前辈2003年“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陶兴模老师在那个时候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2005年—2013年是基于有效教学的“课堂变革”时期,这个阶段大家对教学常识、评课标准、评价原则达成了共识;2013年—2018年是基于个性发展的“校本选修课程”构建时期,学校依托课程创新基地,开发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打造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体系;2018年至今是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融合课程”构建时期,周校长提到数学教育要从核心素养出发,要重点对教材进行研究,融合课堂一定是“内容系统化”“结构体系化”“评价多元化”的,并重点对“三创”课程进行了介绍。

最后,周校长与全体同仁共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些变革,能够真正形成与当前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八中人也正在思考面向未来的教育,因为八中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未来”,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好地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参与度和才能,鼓励学生变得有创意。

数学教育大咖们的真知灼见,让八中教师深刻感受学术魅力的同时,也深知育人工作责任重大。他们表示研究数学本质、实现深度教学将是自己不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