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重庆

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破旧出新——涪陵工业转型升级的探索

发布时间: 2021-01-04 13:49:31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image.png

2020年8月26日,磷石膏库闭库治理工程现场,原本磷石膏堆积的白山治理后变成了青山。

image.png

2020年12月23日,攀华板材有限公司,智能化设备正在生产钢卷。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长江经济带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经济带。

作为重庆市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之一,近年来,涪陵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破除旧动能、增添发展新动能,产业发展迈入“新天地”。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其四大支柱产业仍旧逆势增长,走出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 污水处理

榨菜废水“变废为宝”

一年可省160万元用盐成本

“这是我们卖得最好的榨菜单品,一年销售额达12亿元。”近日,“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周年”行进式采访团来到位于涪陵区的涪陵榨菜集团白鹤梁榨菜厂,笔者看到,腌制好的青菜头进入智能化生产线,经过十多道工序后,就装袋成为一包鲜脆可口的榨菜。

榨菜是涪陵区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涪陵榨菜鲜香爽口,远近闻名,其市场占有率多年来稳居国内第一。而这个产业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壮大,关键就在于不断地破旧出新。

“我们也曾面临一些技术难题。”穿过智能化生产线,涪陵榨菜集团副总经理吴晓容带着笔者来到厂区一角的榨菜废水收治区域。高约25米的庞大蒸发浓缩装置正在全力运行,对榨菜废水进行浓缩处理。

“我们智能化生产车间可年产20万吨榨菜、泡菜,前端榨菜腌制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水,都要通过管道进入这个装置进行处理。”吴晓容说,榨菜废水含盐量高,直排会对周边生态环境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废水治理一直是榨菜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过去,为了治理废水,涪陵榨菜集团按照传统的生化处理模式,累计投入5亿元,在所有生产厂建立污水处理站9座,虽然也能使废水达标排放,却存在运行成本高、效率低、废水回收难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提升榨菜废水治理效能,2019年4月,企业投入1100万元,在行业内率先探索引进MVR技术,并在白鹤梁工厂建起了长30米、宽14米、高25米的MVR蒸发浓缩装置,通过将榨菜盐水中的盐分蒸发结晶,形成浓盐水和清水进行循环利用,从源头减少盐废水排放,引领行业绿色健康发展。

“这套装置每天可以处理220吨榨菜废水,回收食盐16吨。”吴晓容说,与过去传统的生化处理方式相比,MVR技术每吨可以降低处理成本25元,并具有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的优势。目前,涪陵榨菜集团已实现榨菜盐水回收利用率100%,榨菜废水综合排放达标率100%。

“春节前,我们将投用更为先进的结晶系统,将腌制废水进一步结晶成85度固体盐。”吴晓容说,该技术引进后每天可结晶12吨盐,一年可为企业节省约160万元的用盐成本。

关键词 污染治理

开创大规模磷石膏废渣处理行业先例

工业废渣上建生态公园

“这里就是中化涪陵化工堆砌工业废渣的地方。”近日,在中化涪陵化工公司南岸浦厂区的后山,一个距离长江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的小山坡前,被翠绿的植被覆盖。很难想象,这里原本是一片尘烟漫天的磷石膏工业废渣堆积库。而更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废渣场的处理,开创了国内大规模磷石膏工业废渣处理的行业先例。

中化涪陵化工始建于1966年,由一个地方小化肥厂发展成为化肥年生产能力150万吨的国有企业,然而,随着对生态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该厂工艺、设备等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烟粉尘收集设施不到位、污水收集不全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该厂紧邻长江,环境风险点位多,磷石膏堆积量大,已成为长江边上的环境安全隐患。

2016年底,涪陵开始启动中化涪陵化工的环保搬迁,南岸浦厂区也于2019年全面停产,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

“企业的生产设备拆卸处理相对简单,但这个堆砌磷石膏的工业废渣堆积库却不好处置。”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总经理叶少华介绍,在行业内,大规模磷石膏库的处理一直没有先例。为了完成磷石膏库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好这个体量达1800万方、已经堆砌成一个小山头的磷石膏库,企业多次邀请专家“问诊把脉”,最终创新性地建成了日处理3600吨磷石膏渣场渗滤液污水处理站1座,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该类废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同时,完成了磷石膏库780亩的覆膜、覆土、复绿和排洪疏水系统工程,完成了磷石膏渣场及渗滤液拦水坝安全评估和拦水坝、截洪沟加高、加宽、加固等工作。

笔者沿着梯道走上这座磷石膏库,原磷石膏库的顶部是一片数百亩大小的平整地快,上面栽种了青草,放眼望去,就是一片大草坪。

“现在到了周末,还有市民到这里来露营。”涪陵区一负责人表示,这一地块距离涪陵城区不远,目前已纳入涪陵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城市生态休闲公园和生态环境教育实习基地,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关键词 转型升级

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攀华集团年产值可达200亿元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涪陵高新区的攀华集团全智能化热轧一期项目生产车间,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数吨重的板坯被传输轮送入加热炉,经过高温加热后,进入轧制、卷取、打捆、编号、入库等流程,全程几乎见不到工人。

“这是今年投产的重庆单个产值最大的制造业项目。”涪陵攀华集团副总经理刘安剑介绍,攀华集团于2009年在涪陵高新区投资建设万达薄板,2019年营收超140亿元,是涪陵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的支柱企业之一。

“此次新建投产的热轧项目,产品是热轧钢卷,是万达薄板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刘安剑说,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很多钢铁企业都生产热轧钢卷,他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一些钢铁企业生产方式十分传统,还靠人工操作机械,不仅效率低、成本高,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也十分恶劣。

因此,在热轧项目建设过程中,攀华集团把提高生产线智能化水平放在了首位。为了创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集团与燕山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技术产学研合作,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等机构开展新技术示范应用,最终建成了这条具有原创性、前沿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全智能化热轧生产线。

“我们整条生产线的人员只有6个人,主要是在控制室进行设备监控,生产线旁边是没有人的。”刘安剑说,就拿板坯加热环节来说,从加热炉出来后,板坯通红一片,最高温度达1200℃,如果工人在一旁操作机械,那绝对是一件“苦差事”。

接下来的高压水除鳞环节,需喷水对板坯进行降温,会产生大量水蒸气,湿度非常高,整个车间都是水汽蒸腾。人在这种高温高湿环境中,异常难受,更别说长期在此操作设备了。还有后面的编号工序,别看只是喷涂一个小小的编号,但过去却要三四个人来操作,而现在全部都交给了机械臂。

“有了这条智能化生产线,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都大幅提高。”涪陵区经信委一负责人表示,攀华集团全智能化热轧一期项目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200亿元,将成为涪陵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的又一支柱,助力涪陵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文/王翔、图/谢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