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地方传真

重庆江津:产业兴旺 乡村美丽 农民富裕

发布时间: 2021-01-07 13:25:27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十三五”以来,江津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发展富硒特色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形成了农业产业兴旺、乡村美丽、农民富裕的江津“三农”发展新格局。

image.png

石蟆富硒水稻丰收

农业总产值全市第一

获多项“国字号”荣誉

过去的五年,是收获的五年。江津区农业农村工作获得多项“国字号”荣誉,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全国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五年来,江津区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与此同时,江津区“米袋子”“菜篮子”也供应充足、保障有力。五年来,每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4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63万吨左右,肉类产量保持在8.2万吨左右。

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63.5万吨,创近五年最好水平。蔬菜、水产品分别实现产量98.04万吨、2.74万吨,较2015年分别增长16.4%、14.2%。

五年来,江津区农业总产值一直位居全市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二五”末增长1.58倍。

上下同心决战贫困

2.9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五年来,江津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书记、区长任“双组长”,38名区级领导、20个区级扶贫集团、20个驻村工作队、6182名区镇村帮扶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8亿元,聚力聚焦“三精准”“三落实”“三保障”,统筹推进“战疫”“战灾”“战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决定性成就。

image.png

村民家门口出售农产品

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15个市级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小组道路通达率、通畅率达100%,贫困村集中供水率达84%、自来水普及率达83.7%,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所有贫困村都通上了动力电;“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贫困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赢。现行标准下9412户29652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0.1%下降为零,返贫率为零。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2442元,实现翻番,“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2016年至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市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好”的等次。

构建全面发力工作格局

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江津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成立书记为组长、区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 制定五年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两镇三片十村”示范推进和“五个振兴”全面发力的工作格局,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坚决打赢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镇街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2%。完成示范院落整治113个,成功申报市级“宜居村庄”62个,江津区最美宜居村庄掠影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短视频优秀作品。

“两镇三片十村”示范效果明显。先锋镇获评重庆市乡村振兴贡献奖,永兴黄庄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油溪大坡入选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石门李家、吴滩现龙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五个振兴”全面发力。产业方面,江津花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成功,培育国家产业强镇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及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0个;着力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振兴,化肥、农药施用量年降幅1.3%;着眼铸魂强根,扎实推进文化振兴,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实施乡村人才“虹吸”工程,推出“津鹰计划”,累计面向全国引进机关事业单位优秀青年人才423名,培育高素质农民6800余人,组织、人才振兴成效明显。

农村改革释放活力。农村确权登记颁证率达96%,32万户农民领到新的土地承包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理农村集体资产78亿元,确定成员107.3万人,登记赋码村、组级集体经济组织2063个。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全区23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了经营收入,88%的村集体经营收入超5万元。

“三变”改革稳步扩面到9个村,5万农民变成股东。江津区成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试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创建单位。

富硒产业蓬勃发展

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

2012年,经中科院地化所普查,江津区中硒及高硒土壤占比为90.2%,江津区内63.3%的农产品达到富硒水平,是全国唯一大城市城郊型天然富硒区。

五年来,江津区紧紧围绕“全国唯一城郊型天然富硒区”这一突出优势,把发展富硒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富硒为民、富硒富民”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先后荣获“中国富硒美食之乡”“中国生态硒城”“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

首先,江津区以硒资源普查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粮油、花椒、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和中药材等八大类富硒产业,产业规模达45万亩,产值达100亿元,增长3倍。

其次,建立“重庆江津富硒产业教授工作站”“重庆市江津区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创新研制品控技术10项,制定推行生产技术规程15项。制定《重庆市地方标准 富硒农产品》,联合设立全国首家富硒产品认证第三方机构,累计认证富硒产品199个。

再次,打造以“一江津彩”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的“1+8+N”富硒品牌体系,培育富硒产业品牌5个,出台《“一江津彩”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授权经营主体39个、产品105个。

站在新起点

开启新征程

五年来,江津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粮食等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农村面貌发生显著改变,这些成就标志着江津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站上了新起点,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期间,江津区“三农”工作重心将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发展富硒产业为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加快形成“三区协同、三点带动、十园支撑”农业功能布局,着力构建“1324”高效农业产业体系(“1”:以发展富硒产业为引领;“3”:做稳做优粮油、畜禽、蔬菜三大保供产业;“2”:做大做强花椒、柑橘两大优势产业;“4”:做精做特茶叶、水产、中药材、小水果四大特色产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花椒产业集聚地”“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地”“西部地区富硒产业引领地”。力争到2025年,建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创建国家级、市级、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培育农业产业强镇3个,打造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0个,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江津区将重点抓好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乡村建设行动、农村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全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发展富硒产业为引领,聚焦机械化、数字化、品质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强区,打造全国知名富硒产业发展高地。江津区将通过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富硒产品质量提升、农业品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智慧农业提升等工程,全面提升江津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江津区将推进花椒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推进花椒大数据和花椒产业城建设、推进“花椒银行”建设、全面实施“江津花椒地标保护工程”;促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本地化,积极争创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局,科学把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内在关联,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整体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江津区将通过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乡”人才培育、乡村文化示范、农村带头人才队伍整体优化提升等工程,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江津区将通过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确保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公平合理;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落实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资格权,稳妥放活使用权;扩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成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试点,推动农村改革走深走实。(邓浩、苏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