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记者 王静 实习记者 杨宇帆)燕山余脉,北京市房山区圣水峪村,每到春天,几乎就在一夜之间,一种奇异的香味传来——漫山遍野的香椿树在春风照拂下,发出新芽来。“小香椿”带动大产业,更为这个乡村的父老乡亲带来新生活。
近日,中国网记者走进北京市圣水太行专业合作社,与80后“香椿姐”周文霞畅谈乡村致富经。
回乡创业 带领村民一起富
“看到村民经济水平和20年前相比没有任何提高,让我很心酸、很心痛。”周文霞离开乡村时,不到20岁。20年后,她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重返圣水峪村。
圣水峪村是以种植香椿为主的原生态农业大村,著名的上方山 4A 级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村内。上方山香椿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是香椿并没有让村民致富,滞销现象非常严重,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香椿是上方山的三宝之首,明清时期就是皇家的贡品,吃起来清香满席。但这么多年来一直没人去做,看到这么宝贵的资源,周文霞抓住了机会。
在镇政府、村委会的领导与支持下,她先和村民共同成立了农民合作社,让村民入股到合作社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又请到专家到田间地头,给农民做指导,教他们科学种植与养护。
三年来,周文霞团队针对香椿开展老树保护、幼苗繁育、绿色栽培和深加工研究,建成香椿种植基地3336亩,占圣水峪地区总种植面积的五分之四,着力打造生态兴产业旺农民富的香椿小镇。
香椿是把“金钥匙” 打开致富之门
周文霞坚定认为,自己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富起来,才算富。北京市农广校、房山区农广校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课程,对周文霞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我一下茅塞顿开,有出路了,我要和乡亲们一起致富。”
“2018年,我们拿到了一村一品示范村,2020年我们又获得了地标认证产品。”前不久,参加北京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并且在20进10的环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真正把家乡圣水峪村的农产品带出大山,将财富吸引回来。
“获得这么多的荣誉,正好给我们产业链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借此东风,她申请了香椿蘑菇加工厂的项目,希望能延长产业链,开展深加工,提高香椿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我们已经有香椿酱、香椿酒、香椿饺子、香椿面等产品。以香椿为主体,带动深加工产业、民宿共同发展。”“我们周边的100亩香椿基地要做成香椿产业园,既可以观光,又可以开展培训学习。”因地势海拔的不同,香椿的生长成熟期也各异,周文霞还打算在海拔200米、600米、800米分别修建三个标准产业园,保证各个时段都有最新鲜的香椿。
“我们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由单一农业生产变成一二三产融合的新业态。”周文霞介绍。
圣水峪的香椿产业逐渐走上了正轨,乡亲们的致富路进入了高速度。
老人和孩子是宝 “一个也不能少”
香椿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了,忙碌之外的其他问题就来了。“因为四五十岁有劳动力的乡亲都在给我们做香椿产业了,家里的老年人、小孩和残疾人就没人管了。”全村一共1300多人,有78名残疾人,60岁以上的老人就占300人。老人、小孩的照料问题怎么办?
周文霞向村委会提出了申请,将荒废20余年的村小学改成了圣水峪村幸福晚年驿站和儿童之家——不仅解决了老人的日间照料问题,还能监督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情况。
扶贫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守望相助,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样需要关注。在幸福驿站,周文霞组织十几位老人一同组建了一支太平鼓子舞蹈队,“一位76岁的老人,他的一生的梦想就是想组建一个舞蹈队。过去没那个条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周文霞支持老人们的理想,尽全力保障他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同时,为了更好培养高素质农民,在村委会、农广校的帮助下,周文霞邀请专家团队在驿站设立培训班,将农民培养成“高素质”“不走的”农村实用人才。
接下来,圣水峪村将传统香椿种植生产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示范五大功能,充分挖掘香椿文化。
作为80后新农人,周文霞返乡创业,用香椿带动乡村振兴,助力乡亲共同富裕。她坚信永远跟党走,砥砺前行,生态兴、产业旺、农民富的香椿小镇梦想终会实现,“一定能给我们1369名村民一个满意的答卷”。(本文照片由周文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