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林:武陵深山脱贫路上的“挖井人”
“您真是我们龙合村的大恩人啊!”
2021年第一场大雪后,武陵山腹心山区天寒地冻。
1月12日中午,彭水县三义乡龙合村村民杨育清的院坝里暖意洋洋,他紧紧地握着三义乡驻乡工作队队员、重庆工商大学后勤处副处长杜元林的手,激动地说:“杜教授,欢迎您!感谢您给我们修好了水池,解决了千百年来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解决的吃水难题!真是太感谢您了!”
在得知杜教授是带着记者来采访脱贫攻坚后,平时只喝自己种植的土茶和几十元一斤的茶叶的杨育清,特地泡了一千元一斤的好茶招待我们。他说:“我今天专门用这好茶表达我们老百姓对党和政府,尤其是对杜教授的感谢!”
据介绍,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之一的彭水县三义乡,地处重庆、湖北两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腹心地区,地形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漏斗地形遍布,山高坡陡,长期缺水。这里自古民风彪悍,老百姓千百年来一直为争水吵架、打架,甚至多次发生宗族械斗。
1993年,杨育清老母亲去世后,因为缺水,他只能发动20多个亲朋好友,翻山越岭走了两里多山路,到一个常年放养鸭子的山坪塘挑水,澄清后招待客人。谈起将近30年前的往事,杨育清记忆犹新,唏嘘不已。
找水路上的艰辛
杨育清还记得,九几年的时候,村里烤烟的一位女村民,因为长时间没有喝水,见地面上一个牛脚窝里有点水,众目睽睽之下竟然趴在地上就咕噜咕噜喝干了。说起当时的情形,他至今历历在目。
“现在,杜教授给我们引来了山泉水,这些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杜教授,您真是我们龙合村的大恩人啊!”说着说着,杨育清又紧紧地握住杜元林的手,满脸喜悦和幸福。
三义脱贫路上的“挖井人”
2019年11月,因为曾经在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担任了三年科技副镇长而拥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杜元林,受党组织的委派,来到彭水县三义乡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工作伊始,驻乡工作队王祖勋队长安排他做三义乡人畜安全饮水保障督导工作。了解到三义乡千百年来一直严重缺水、有一点水也是浑浊不堪和因为缺水导致的种种悲剧后,杜元林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老百姓解决千古缺水难题!
新建成的水池
随后,杜元林走村访户了解各村缺水现状,翻山越岭勘勘察地形地貌,实地查看蓄水池蓄水容量和使用情况,梳理问题,提出了解决三义乡人畜安全饮水保障的四条工作思路:一是旧水利设施改造再利用,二是寻找新的水源、新建大型水池蓄水,三是建设以村为单位的饮水管网,四是建立村级管水制度,并得到了工作队和乡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思路明确后,杜元林立即投入到寻找水源的征程。他每天奔波在三义乡的高山峡谷间,钻山洞、爬悬崖、穿密林,登山鞋都穿烂了好几双。爱人一边心疼他,一边又默默给他准备新鞋,让他安心工作,多为老百姓造福。王祖勋队长担心他的安全劝阻他说:“136地质队专家来找了三个月,都没有找到好的水源,找不到就不要勉强。千万注意安全!”但杜元林没有轻言放弃,多次实地勘察之后,他反复在卫星地图上看山势走向,再去实地查勘,研究岩石倾斜方向、山体裂隙。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近一年的艰苦卓绝工作,杜元林找到了十多处新的稳定的水源点。在此基础上,他与重庆市水利局、彭水县水利局的相关设计专家和施工单位一道,新建了三十多口蓄水池、整修了6000余米水管网,三义乡7000多人口的饮水难题得到了解决。其中,龙合村村民杨育清家旁边就修了一口容积为50立方米的蓄水池,保证他家再也不缺水了,而且还有多余的水供应左邻右舍。
不仅仅是确保村民喝上稳定的山泉水,杜元林还根据地形高差建设了合理的饮水管网,使饮水能在全村范围内调度,并减少了提灌,从而降低了使用成本。
在一年多的工作中,杜元林了解到三义缺水问题有部分人为因素。有些村民因为蓄水池建在他家附近,就想据为己用,暗地破坏他人水管线,让人防不胜防。为避免这个问题再次发生,杜元林制定了严格的管水制度,并出面协调村民矛盾,对村民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一位在当地颇有知名度的退休老干部破坏水管后,杜元林排除各种干扰,顶着多重压力和威胁,公开进行了处罚。这起典型事件起到了罚一儆百的效果,全乡再也没有发生过擅自破坏水管的行为。
围坐火塘,拉家常
助推三义发展乡村旅游
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杜元林踏遍了三义乡六个村的山山水水,全乡的自然地貌、风土人情了然于心。在工作队对三义进行长远发展规划时,他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2020年7月,杜元林对接重庆工商大学,牵头联系设计艺术学院、管理学院设立科研课题组,提议课题组重点调研村镇、规划调研路线、联系民间故事传承人,使得课题组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就收集到丰富详实的三义民俗材料,采集了最有观赏价值的自然风光图片。在挖掘三义乡旅游资源后,课题组设计出三义乡全域旅游自驾线路及旅游标识logo、宣传展板及路标等。科研成果展板树立在乡镇的交通要道上,受到来往村民的争相阅读和交口称赞,还得到了重庆市副市长李明清的高度肯定。
三义老百姓的知心人
现在,这个天天在三义乡田间地头爬坡上坎的大学教授,在一年多和老百姓的交往中,通过拉家常,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将党和政府的恩情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到三义乡百姓心里,自己也悄然走进了三义老百姓的心里,成为老百姓的知心人。老百姓喜欢他,信任他,从屋宅纠纷、牲畜饲养、农事耕作,到孩子上学,事无巨细都喜欢找他唠唠,被老百姓称为“恩人”。
杜元林(右)与杨育清(左)在新建成的水池旁
龙合村村民杨世应发展生猪养殖,杜元林指导他建起了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化粪池;贫困户秦大贤养殖中华蜜蜂老是出现蜜蜂跑路的问题,杜元林查阅书籍了解育王技术、蜂场选址等技术难点,和老秦一起寻找合适的养蜂场地,也让老秦掌握了养蜂技能,解决了蜂群损失率高的难题。
看到三义老百姓的农副产品销售不畅,杜元林联系重庆工商大学教师团购群以及自己居住小区业主群,发布销售信息,利用自己返城时带回家无偿帮村民销售。因为三义距离重庆主城路途遥远,途中又时有修路阻碍,把大家预定的农副产品分发后回到家里,往往都是深夜十二点了。有一次,杜元林拉了一车三义的高山土豆回来,一袋十斤三十元,在小区售后还剩一袋,他准备提到学校去卖,爱人心疼他长途开车辛苦,想省点事推销给邻居。邻居家的老人说菜市场土豆才2块钱一斤,爱人就自己贴了十块钱卖了这袋土豆。
一年多来,两周回一次家的杜元林,返城的后备箱从来就没有空过,里面都是无偿给三义父老乡亲们销售的农副产品。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小小的后备箱,已累计捎带了7万多元的三义农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