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聚焦重庆

【2021重庆两会进行时】代表委员热议: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激发重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 2021-01-25 09:14:27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从去年到今年,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区两群”都是一个热词。“一区两群”的“一区”指的是主城都市区,“两群”指的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十四五”时期,重庆作出部署——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

如何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2021年重庆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建言献策。

重庆市人大代表、云阳县委书记张学锋:

围绕“五地一支撑”目标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融入“一区两群”协同发展?云阳的答案是——围绕“五地一支撑”目标,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重庆市人大代表、云阳县委书记张学锋表示,党中央明确提出,云阳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节点作用”,市委又赋予“万开云”板块建成“三峡城市核心区、现代绿色产业集聚区、综合交通枢纽、对外开放门户”的战略定位。

云阳将坚持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城镇化为重要载体、市场化为发展手段、现代化为奋斗目标的“四化”同步为工作路径,建设“双100”城市、发展“双1000”经济,实现“千亿工业”引领的现代产业集聚地、科技创新承接地、公园城市标杆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地、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的“五地一支撑”目标。

具体而言,云阳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万开云”板块同城化发展,主动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将加快构建“三横一纵两循环”高速路网、“一高一普两货三环”铁路路网和“一港五区一平台”水运体系,打造三峡库区综合交通副枢纽。

在现代产业协作协同方面,云阳将与周边地区共建绿色现代产业集聚区、道地中药材产业集聚示范区、长江流域“三峡橘乡”生态精品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带。

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将加快补齐医疗、教育等短板,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公共服务高地。

在推动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方面,将建立跨流域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重庆市人大代表、秀山县委书记向业顺:

发挥“桥头堡”作用 在“做优”“做特”上下功夫

今年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做大做强“一区”、做优做特“两群”。发挥秀山桥头堡作用。重庆市人大代表、秀山县委书记向业顺表示:“秀山作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桥头堡’城市,将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区位优势、生态资源、文化禀赋等,以‘四地一枢纽一屏障’为抓手,着力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勇于担当、展现作为。”

在向业顺看来,秀山是渝东南“桥头堡”城市,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东南方向连接粤港澳、北部湾,承接其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为此,秀山也将努力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力争“十四五”基本实现“30平方公里、30万人”城市体量,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双 50”现代化中等城市。

“我们还将强化交通、商贸、金融、教育、医疗、文化、康养等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向业顺说,在产业发展方面,秀山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绿色加工制造、文旅融合、商贸物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升主导产业的引领、辐射、服务能力,成为带动武陵山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东南方向连接粤港澳、北部湾,承接其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对外开放水平也需持续提高。向业顺表示:“秀山将打造渝鄂湘黔重要门户枢纽,打造西部 陆海新通道东线物流枢纽城市,建设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区域性节点,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面向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前沿地。”

重庆市人大代表,綦江区东部新城(食品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主任 龚锐:

打造“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支点” 支持綦江建设国家级高新区

从綦江开车出发到南坪只需30多分钟、坐高铁到沙坪坝只需20多分钟。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支点”,綦江怎样更好地融入主城都市区,实现“一区两群”协同发展?

重庆市人大代表,綦江区东部新城(食品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主任龚锐这次带来了关于支持綦江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议。

龚锐说,綦江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有利于更好承担“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责任使命,有利于更好打造“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支点”,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全面淘汰落后产能。

为此,他建议将綦江区整体作为重庆高新区的拓展园,享受直管园政策,统一布局产业和资源。

在支持布局教育资源方面,建议以市区共建方式,支持綦江与重庆大学等国内高校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总院,以及建立与綦江主导产业相关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检验检测中心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支持建设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创新基地,支持建设科技大市场,帮助科技成果在綦江转化并形成产业化。

重庆市政协委员、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

促进“一区”和“两群”的互联互通 产业发展有机联系

重庆市政协委员、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既顺应了国家对重庆的发展定位,又顺应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律,更顺应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的要求,顺应了绿色发展的要求。

如何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易小光建议,可以把握三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提质提升主城都市区。“主城都市区是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国际性都市建设的主要载体,对区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服务于整个区域的发展。提质主城都市区特别要突出产业的高级化,比如说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开放平台、金融物流等大的功能载体。”易小光表示。

第二个方向是扎实推进“两群”发展。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特点是生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来说不高,地形地貌对交通运输造成阻碍。所以,首先要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加强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丰富城市功能;此外,要加强乡村振兴建设步伐。

第三个方向是促进“一区”和“两群”的互联互通。易小光建议,一方面,要加密“一区”和“两群”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以及农田水利等重大基建、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等。

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产业链,使“一区”和“两群”的产业发展有机联系,都市区的产业转移能够让“两群”有效承接,促进带动“两群”发展。此外,还要推动“两群”加强开放平台建设,可以通过市级开放开发平台在“两群”合理分布设点的方式,增强“两群”的发展动能。


重庆市政协委员,黔江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黔江区委会主委郭晓燕:

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建设高层次旅游人才队伍

重庆市政协委员,黔江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黔江区委会主委郭晓燕表示,市委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赋予了“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的新定位,要求突出“山水”“民俗”特色,促进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建设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渝东南文化积淀厚重,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打造文旅融合发展也都各有成效。但受基础薄弱、体制限制、机制不顺、财力困难等因素影响,面临整体联动不够、文旅融合不深、旅游人才缺乏、政策支持不足、区域协调不畅等问题。”郭晓燕说。

她建议,建立高规格协调联动机制,在市级层面成立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两区四县”协调发展、差异化发展。

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以民族风情、民俗文化体验为主题,依托文化古镇、特色村寨,发掘展示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开发“古镇游”“民俗游”“展会节庆”等文旅项目;以红色文化、传统教育为主题,依托湘西、鄂西、渝东南革命根据地、红军遗迹遗址,挖掘革命人物故事,梳理革命活动的脉络,开发“追寻红军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等红色旅游线路。

建设高层次旅游人才队伍。依托旅游类高校、中职学校,持续为渝东南地区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和提供旅游“人才库”“智囊团”支撑,同时加强对现有旅游从业者的教育培训,提高整体专业化水平。

重庆市政协委员,石柱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向东:

加快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 筑牢生态屏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扎实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重庆两会期间,石柱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向东的提案,则是关于加快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向东表示,应将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强化在筑牢生态屏障、促进文旅融合、联动武陵山区周边地区发展上的先行先试作用。建设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推动武陵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必然选择。

“渝东南区域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该区域有秦良玉等一大批历史人物,有赵世炎、蔡涛等一大批革命先烈,还有南腰界、红军井等革命遗址遗迹。区域内集聚了桃花源、阿依河、濯水古镇、大风堡等一大批风光秀丽的景区景点,文旅融合特色优势鲜明、发展基础好、潜力大。”向东介绍。

如何加快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向东建议,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建立并完善武陵山片区跨省协调联系机制,并且加大政策支持,建立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保护产业基金等。

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支持渝东南武陵山区提速建设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旅游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农村信息网络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设。加强渝东南文旅重点项目空间布局支持力度。

此外,还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端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强化文旅产业人才支撑。(中国网重庆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