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榜样力量

重庆武隆:第一书记“回家探亲”,沿河村的振兴故事才刚开头

发布时间: 2021-01-27 13:39:21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image.png

“欢迎你们‘回家’。”2020年12月30日清晨,武隆区土地乡沿河村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张浩迎来了两位特殊的“老朋友”——武隆区检察院原驻村第一书记谭军、的日伍且。 沿河村如今“旧貌”换上“新颜”,这趟时隔五年的“回家”,“新”书记带着“老”书记重走“扶贫路”,时光荏苒,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新故事……

村里的变化真不小


image.png

“以前这些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一到下雨天鞋上裤子上全是泥。”谭军高兴地跺了跺村里硬化过的水泥路面,回忆着2015年刚来沿河村时的境况,那时侯不仅路不好,村里还有一些居住不太安全的木瓦结构老房子。一些老“木板房”也都摇摇欲坠,看得人胆战心惊。


如今,村里的“泥土路”都修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曾经的贫困户也都搬进了自家新盖的小楼,这个掩映在群山中小村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沿着蜿蜒的村路,驻村工作队一行一家接一家地去往曾经的贫困户家中,坐一坐、看一看、聊一聊。所到之处,曾经那些因贫困而生出的“愁容”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爽朗的笑声和灿烂的笑脸。一路走下来,的日伍且不禁感叹,“脱贫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精气神都提起来了!”


要说脱贫给村民的精气神带来的改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侯思兴。以前,侯思兴在家靠种烤烟维持生计,一年到头的收益并不理想,加上两个孩子的学费和母亲的医药费,曾有三年的时间靠借钱维持,他家就这样成了贫困户。


直到2019年初,张浩与侯思兴聊起了银杏产业,当了解到银杏的产业模式后,侯思兴产生了兴趣,在与妻子商量后,他把自家的24亩土地用来种植银杏,并承包了107亩银杏进行管理。


有政策、技术、产业的支撑,侯思兴家不仅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凭借着土地流转和劳务费、银杏产业利益分红等每年的收益,一家人不再为生计发愁。侯思兴曾一直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此时,见到张浩一行人前来,忙笑着迎出来招呼,“你们快进屋里坐,天气冷,进来喝杯热茶。”


2019年,沿河村率先以“三变”改革为依托,结合“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银杏皂角产业1100余亩,农民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入股,老百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银杏产业让农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起来。


“截止2020年底,沿河村的银杏产业已发展到2500亩,贫困户覆盖率达到100%,对农户增收拓宽了渠道……”三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加快了脚程。12月30日到31日,两天的时间里,三人回访了沿河村近50家贫困户,为村民们宣讲政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与村民的交谈,了解掌握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存在的问题,记录了满满当当十几页纸,这趟“回家”收获颇丰。

“一家人”的分享会


image.png

12月30日下午,土地乡沿河村“驻村干部回村看看”座谈会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召开,驻村干部、村民聚在一起回顾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驻村干部讲自已办了哪些事、有什么收获,群众讲获得了哪些实惠,村里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共同细数五年来沿河村产业、就业、住房改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及乡风文明、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要说得了哪些实惠,我最有发言权,党的扶贫政策好,帮扶干部对我家脱贫的事很用心,我是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政策的好处……”这个抢着发言的人是何树明,他家曾是一户典型的贫困户。早年间,因为要照顾家里瘫痪的老母亲,只能在家务农,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是拮据。母亲病逝后,何树明夫妻俩外出务工,眼见日子有了些起色,妻子因为过度劳累患病,那一年女儿也考上大学,就这样何树明家因病因学致了贫。2015年,与何树明家结对帮扶的帮扶干部武隆区检察院检察长程晋意,和当时的驻村书记谭军来到他的家中,帮扶干部带来的扶贫政策为一家人脱贫带来了转机。通过易地搬迁,何树明一家从半山腰的老房搬到了公路边的新房,女儿享受教育扶贫政策也顺利毕业,医疗扶贫政策也让看病不再是难题,为何树明提供的公益岗位也增加了收入,正是这些精准的扶贫政策慢慢让何树明家走出了困境,顺利脱了贫。


如今,何树明的女儿在四川教书,妻子也慢慢康复在仙女镇上打零工,家中喂了几头猪,而他自己则在附近包工程。脱贫后,何树明一家子的日子蒸蒸日上。

这场座谈会上,一个个昔日的贫困户,如今自信地与大家分享着自己的脱贫故事,感叹着村子因脱贫而“翻天覆地”的变化。驻村书记们也围绕本村各类变化列出享受的政策清单,让贫困户、普通农户都知晓脱贫攻坚带来的实惠。现场时而响起欢笑声和掌声,气氛热烈。他们既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战友,也是相互扶持的“亲人”。


手中握着沿河村这张沉甸甸的脱贫攻坚“成绩单”,张浩谈到,“接下来,我们会努力发展银杏皂角产业,让村集体经济在这两年营利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壮大,同时把人居环境整治、公序良俗、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作为常规工作来抓,努力把沿河村建设成为富裕、美丽、有序、和谐的新农村”。(张梦霖、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