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视觉重庆

重庆潼南:筑牢生态屏障 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1-01-29 14:03:5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image.png


美丽的涪江国家湿地公园

中国网1月29日讯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我们的城市更宜居了!”冬日暖阳下,家住外滩国际城的李大爷在涪江(国家)湿地公园慢跑。不远处的涪江在阳光下碧波荡漾,公园内绿植围绕,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生态新画卷。  

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直接关乎着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去年以来,潼南区对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让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

改善空气质量 收获更多蓝天

“通过检查发现,你们工厂内确实有排放废气的问题,现在要求你们立即进行整改。”在潼南区一家工业生产车间内,潼南区生态环境局的执法人员利用手持VOCs检测设备,对厂区内无组织废气及重点恶臭点位进行定性检测后发现,该企业由于经验不足,废弃治理设备中活性炭吸附设施未能有效运行,在生产中还有部分无组织废气向大气排放。执法人员对该企业负责人发出整改通知后,立即联系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指导企业正确使用废气治理设备,确保生产过程中尾气的收集处理达标。  

蓝天常在、空气常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去年以来,潼南区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环境监管,共完成了7家工业企业废气深度治理和4家企业燃煤锅炉改造,完成20家餐饮店、10家机关事业单位公共食堂油烟治理。  

2020年,潼南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3天,同比增加12天,优的占比明显增加。PM2.5浓度预计在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约10%。优良天数、PM2.5浓度在主城都市区位居前列,实现6项评价指标全面达标,提前六年实现规划目标,稳定保持全年无重污染及以上天气,空气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

抓好污水治理 实现碧水清流

2020年以来,针对琼江水质恶化问题,潼南区迅速采取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迅速的行动,抓早抓实抓细水污染防治工作,涪江、琼江水质持续向好。  

去年,潼南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开展巡河6次,督查督办水环境问题8次,区人大、区政协先后对涪江、琼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情况开展40余次督访,梳理出污水收集、水产(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厂运维等7类问题,督促针对性整改治理。  

持续推进城区雨污管网整治和镇街污水管网建设工作,建成城区雨水管网25.83公里,污水管网29.03公里,合流制管网改造5.5公里,改造错接、混接点位30个,建成场镇污水管网27.831公里。加快污水处理技术改造,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南区)提标改造。完成崇龛、古溪等8个镇级污水处理厂技改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涪江太和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优于国家考核目标水质,其中,主要监测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同比下降26.2%,氨氮同比下降50.6%,总磷同比下降8.77%。琼江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其中去年4月份水质首次达到Ⅱ类水质),主要监测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同比下降33.5%,氨氮同比下降50.6%,总磷同比下降15.8%。

防治土壤污染 呵护一方净土

净土保卫战是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安全直接关系着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潼南区强化源头控制,预防为主,综合施策,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监测,并对受污染土地进行治理与修复,呵护一方净土。  

2020年潼南区共完成重庆万利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址场地和重庆新华化工有限公司原址场地2块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修复,总投资约8939.34万元,治理受污染土壤面积49881平方米,修复土壤总方量123114立方米。  

“在此基础上,潼南区建立了2020年疑似污染地块名录共5块,均已完成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均满足当前用地规划要求。开展16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潼南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完成的还有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及工业园区周边土壤及地下水监督性监测,共布设53个土壤监测点位,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监测因子为pH值、45项基本项、石油烃(C10C40)、锌、钴、氰化物。监测结果表明,所有土壤点位指标均不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二类用地规定的筛选值及管制值。  

截至去年底,潼南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吴鑫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