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城市更新的圈层式思考——认识、判断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06-28 13:20:56  |  来源:全国智标委  |  作者:  |  责任编辑:孟超
分享到:
20K

2021526日,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以下简称“全国智标委”)第三届第二次工作会议暨第六届绿色智慧社区产业峰会在青岛顺利举行,本次大会围绕“标新立异凝心聚力”的主题,齐聚专家学者、行业大咖,共商共议城市更新、新城建、智慧社区、数字孪生等领域热点话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所所长周勇,做了题为《城市更新的圈层式思考——认识、判断与实践》的主题报告。

一、认识(Why):城市更新始于城市病问题,是回归城市价值本源的有益探索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城市粗放式的高速发展建设,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带来了很多城市病问题。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正在饱受着城市病的困扰。

梳理近些年来中央城市工作相关精神,从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把握一个规律”,到2017年的十九大提出“认准一张蓝图”,再到201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确一条路径”,再到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央城市工作的主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城市更新在这条脉络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的,关注的视角也更加有温度、重感知,工作的触角也慢慢触及到老百姓的房前屋后、街头巷尾,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城市更新工作,是回归城市价值本源的有益探索。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我们为了经济繁荣而规划产业,为了彰显城市形象高筑广厦,为了让我们的汽车更快地飞驰,不断地拓宽道路……而人的基本需求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这些工作中被忽略了。城市更新为了人,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判断(How):步入城镇化下半场,城市更新是破解城市病问题的综合抓手

国外经验



上图是城市化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关系,现在中国已经处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应的城镇化率已经突破了50%的拐点,达到了60%多。相应的,城市进入重品质、重文化、重内涵的阶段,这是客观规律。

回溯国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的演进历程,城市更新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断变化的,特别是与工业化进程有非常大的关系。

规划实践方面,简单介绍几个经典案例。

第一个是波士顿“大开挖(Big-Dig)”,缝合近半个世纪的“城市伤口”。上世纪七十年代,波士顿政府为了保证汽车的通行效率,修建了数量众多的立交桥,三十年后又拆除了立交桥,将湾区和金融区重新连接起来,把宝贵的地面空间和环境还给了城市、还给了老百姓。

第二个例子是韩国首尔清溪川,也是拆除高架,恢复桥下原有的河道,也是生态修复的经典案例。

匹兹堡——从“地狱之门”到全美最宜居的城市,二战后市政府就着手城市更新工作,同时注重城市的产业转型,从而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华丽涅槃。

纽约高线公园的背后推手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因此是一个典型的自下而上推动城市更新的案例。

还有纽约的“大UBig-U)”计划,是提高城市韧性的一个重要案例,还有近两年很火的伦敦“新高线”。从这些林林总总的案例可以看出,虽然每个城市更新具体项目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但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人,为了人在城市中的宜居生活。

中国探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城市更新发端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间经历了20082011年的汶川、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由我们中规院在住建部的领导下推动的工作,其实也是属于城市更新的一种类型,一直到2016年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探索和实践。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业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它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三亚为代表的环境品质纠偏治乱1.0阶段,也是我们中规院技术领衔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以徐州、安顺等能源型、资源型城市为代表的功能提升、民生完善的2.0阶段,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文脉延续、文化复兴的3.0阶段,再到以延安为代表的城市设计引领全面提升的4.0阶段,也是中规院全程技术统筹。

今年两会期间,住建部黄艳副部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重点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内涵、路径和目标。城市更新不只是简单的旧城旧区改造,而是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其内涵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路径是开展城市体检,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目标是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按照我个人理解,城市更新首先是上层结构战略转型,从之前的单纯追求增量转变到现在的增量与存量并重,相应的机制体制也要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完善;其次是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等一系列以民生为导向的放心工程、良心工程;第三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项目为依托、以问题为导向的品质提升问题。我认为,这一解读是近年来对于城市更新工作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之一,既有战略全局性,同时又兼顾了技术上的系统性、结构性。

可以说,城镇化的下半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带着对城市更新的全新认识,我们再出发。

三、实践(What):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城市更新战略性的行动导向

2016年的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三亚试点工作至今,我们相继承担了12个省市自治区近50项示范性、标杆性城市更新实施项目。

2017年的海口市城市更新三角池示范区项目,位于老城中心区。项目提出了一个“最海口”的片区发展愿景,受到了人民日报的专题点赞。除了常规的空间场所工作之外,规划设计还关注重拾三角池的历史记忆,通过环境品质更好、精神记忆常新两个亮点实现三角池更新。

湖心岛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之初就一直处于烂尾的状态。一开始有声音说拆除建新的,但是经过项目团队与海口市委市政府的充分沟通和共同努力,最终决定把这组旧建筑保留下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论是对于三角池周边的街坊邻居,还是当年的闯海人来说,湖心岛上的这组建筑是承载城市记忆、激发身份认同的一个关键符号。

但实际情况是中看不中用,湖心岛日常被用作杂物仓库,疏于维护,屋面和墙体都坍塌损毁了。

我们把建筑安全加固,重新划分内部空间,植入了人才服务中心、城市记忆厅、社区舞台、市井茶馆等服务百姓、面向城市的功能,打造“最海口文化体验馆”。

同样是2017年开始的济南老城环大明湖街区更新项目,最大的亮点是“泉道”核心概念,最早是中规院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提出的超级IP。项目最大的贡献就是在街区更新实施层面,把“泉道”的内涵丰富化、立体化、多样化。

“泉道”概念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景区的泉道,它是串联老城主要景点的地图;生活的泉道,泉道沿线的设施都进行了完善,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活力的泉道,之前消极的城市公共空间植入了一系列趣味性、主题性的景观和设施,激发了场所的活力;品质的泉道,沿线公共设施的精细化、人性化提升。

崇雍大街是纵贯北京旧城南北的“天地之街”,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从2018年开始前后历经三年时间。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崇雍大街疲于应付现代生活的各种需求,出现了业态、风貌、交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与以往常规的街道更新项目相比,崇雍大街实现了几个可贵的转变:

首先从大包大揽到共同缔造,项目围绕“人”这个核心价值,策划了五大计划,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

第二个不同是从涂脂抹粉到街区更新。据统计,过去二十年,这条街前后历经八次整治,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停留在“表面一层皮”。经过项目各方共同的努力,最终促成了从街面走向院落,从立面走向环境,从遮挡走向展示。从街面到街区,不仅仅是项目工作范围的扩展,更是城市更新观念上的一次飞跃

第三个不同是从面子工程到民生工程。利用示范院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助力五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建设,保留了老字号,植入了新设施。

第四个不同是从短期项目的一次性整治到长效管控。项目编制了一整套多维度的城市设计导则,为院落、立面、公共空间的工程设计提供了系统性引导和长效管控的技术依据。

第五个不同是从以往粗放整治到做精落细。拿建筑设计来说,拆下来的旧砖瓦都得到了保留与再利用,旧材料利用率约占60%

项目的落地实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人民网、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数十余家媒体对项目进行了全面报道。项目进行中,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现场调研时指出:要以崇雍大街和什刹海地区为样本推进老城街区更新。

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四、小结

最后回到“圈层式思考”这个逻辑主线上来:在最核心的认识层面,城市更新始于城市病问题,但要回归城市存在的价值本源,城市更新为了人,不忘初心;中间圈层,在城市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想清楚怎么把这件事做好,坚持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调整,这是城市更新工作战略性的行动导向;外围圈层,具体的规划设计实践要坚持系统谋划、因城施策、因势利导,方得始终。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