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玖:走,跟我一起读北京

发布时间:2021-08-30 15:19: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洪马玉  |  责任编辑:郭颖慧
分享到:
20K
Loading...

2021年8月22日,《走读北京》第166期——大观园内说红楼刚刚结束。在这里,主讲人张传玖沿着小说中贾政贾宝玉父子试才题对的路线,与每一位参加者一起读红楼梦诗词、听红楼梦故事、赏红楼梦曲艺、看大观园美景。

张传玖,安徽庐江人,从业媒体,酷爱国学,尤其痴迷皇都京韵,出版有《字言字语》和《君子不器——半部论语品一生》等著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独自利用周末组织开展了“走读北京”文化公益活动,荣获2020年首都最美志愿者。

文化,求索

生活在某个地方,就要爱这个地方;爱这个地方,就要了解这个地方;了解这个地方,就要认识这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北京之于张传玖,就是这样的好地方。

截至2021年8月底,走读北京已成功举办166期,现场听众超过5500人次,募集善款超过12万元。张传玖刚刚荣获2020年度首都最美志愿者。

户外徒步长走是他的一大爱好,在徒步明十三陵时,感觉这是一条难得的人文徒步线路,应该赋予户外徒步以文化意蕴,让健身、学习一举两得。他自信于多年的人文爱好,自信于家庭系列文化工程的积累,便主动和领队商定义务为大家讲解明十三陵的历史文化。

2015年3月14日,张传玖第一次讲解十三陵,由于准备充分,得到充分肯定,这让他信心百倍,从此连续不断义务讲解,几乎每月一次。2016年又增加了清东陵和清西陵,先后为大家义务讲解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40多次,赢得了参加者的高度赞誉。

北京,在张传玖心中,是一座丰富得难以穷尽的文化之城,说不完三千年建城历史,讲不完九百载古都文明,谈不完宫廷内帝王将相,道不完胡同里百姓人家,文化底蕴太雄厚了,值得讲解的地方太多,不能限定在郊区的皇陵,他觉得应该扩大讲解范围,《走读北京》应该更多地转向城内。2017年2月22日,他选择大故宫,第一次走读城内的文化遗产,一举成功。此后,走读路线一再增加,故宫、天坛、颐和园、北京中轴线、孔庙国子监、大观园、陶然亭、北海、景山、恭王府、北京植物园、长城、什刹海胡同、园博园、先农坛、地坛等等,都是走读北京的目的地,截至目前共设计了23条文化走读路线。有些地方比如故宫,因为太大,只好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三期走读。

据了解,走读北京的定位是周末+文化+公益,活动信息都是提前一周发走读北京公众号,感兴趣者自愿报名参加,其中家长带孩子居多。每次活动占用周末半天时间,十三陵、清东陵等远郊景点占用周六或周日一天时间。

走读北京一开始不收费,但很快发现难以持续,参加的人太多,效果不好。为避免人多杂乱,每次活动学生免费,成人象征性地收点费用,一开始为20元,后涨为30元,2019年固定为50元。2021年学生也和成人一样收费。

考虑到走读北京的公益性,善款他个人分文不取,全部捐助出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受捐对象有贫困学生、重症病人、民营文化社团等。2021年他在老家的小学和初中设立了走读北京助学金。截至今年8月底,走读北京已成功举办166期(2020年、2021年因疫情影响举办较少),参加人数超过5500人次,募集善款超过12万元。每次收取的善款走读现场和下期微信均公布,助学金颁发情况也会在走读北京公众号及时公布,全程公开透明,接受大家监督。

人生一世,有能力帮助别人是莫大的幸运。走读北京的捐助资金虽不多,但和众人一起做点力所能及的公益,给处在人生低谷的人以爱心和信念,可能比金钱更重要。更重要的是,在众多走读者尤其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与文化的种子,这是最有意义的。

深度,实践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文化讲解看起来很简单,但讲解之前的准备一定不简单。“清末思想家严复说中外文翻译讲究信、达、雅,走读北京是在专家和普通游客之间架起一座文化的桥梁,让游客理解、接受广博深邃的中华优秀文化,讲解同样需要信达雅。信就是讲解内容须真实可靠,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信口开河。达就是表述要准确、简练、流畅,不能词不达意,避免云山雾罩不知所云。雅就是语言要生动形象,雅俗共赏。

每一次讲解,张传玖都十分重视,充分熟悉目的地的历史与文化,事先要做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每一处文化遗产点都尽可能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脉络中考证、放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探究,不仅要讲出要点,更要讲好背后的文化意韵,这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难的,凡历史、文学、古建、考古、戏曲乃至堪舆等等都可能涉及,相关专业书籍看了几十本,网络资料更是不计其数,精雕细刻整理出52万多字的讲解底稿《走读北京》。正是有了这52万多字托底,他才有了讲好皇都京韵的文化自信。也因此,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搭进去了,这是他近几年工作之余最倾心的付出”。为让走读北京文化公益活动更加专业、规范,2019年他报考了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全国导游考试,一次性通过。

首都北京有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涉及众多人文领域,而走读北京文化公益活动是他一个人在组织,没有专家团队,他表示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再学习,多请教专家,多请教专业权威书籍,身边的《辞海》几乎被翻烂,有时为了求证某个细节,可谓“机关算尽”。比如天坛祈年殿内粗壮的柱子,很多人一开口就是金丝楠木,天坛公园自己出版的书籍也这样说,好像不说是金丝楠木就不能表现祈年殿的尊贵,但有一次讲解时他发现了问题:现在的祈年殿是光绪年间失火后重建,其时粗壮的金丝楠木非常罕见,且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哪来这么粗壮的金丝楠木?查阅资料没有明确答案,于是冒昧地请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专门研究明清古建筑的刘畅教授,终于得到正确答案:祈年殿粗壮华美的柱子就是普通的松木,且不是整根的,乃拼镶而成。又比如古代长城报警用的狼烟,很多人顾名思义,以为狼烟就是狼粪燃烧产生的烟,中国长城博物馆这么解释,《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也这么解释。忽然有一天他产生了莫大的疑问:长城燃烟报警为什么舍弃到处都是的柴草,非得选用稀缺的狼粪?万里长城果真用狼粪燃烟报警,狼粪的需求量太大,到哪里弄那么多狼粪?大量查阅资料,发现古代长城的狼烟,燃烧的是就地取材的柴草,与狼粪无关。为此,他特意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编辑部联系,希望他们再版时修改,得到积极反馈,2019年第七版《辞海》果然作出修订。

再如走读什刹海胡同和北京植物园,都会讲到京剧大师梅兰芳,1930年代梅先生曾去美国演出,轰动大洋彼岸,一直传言美国著名的新闻杂志《时代》周刊说,1930年代有两个成功推销中国的大使,一个是宋美龄,另一个是梅兰芳,但怎么也查不到出处,他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查阅资料一无所获,咨询好几个研究梅兰芳的专家,他们也是不清楚。一天张传玖突然想起来,何不请托美国的大学同学上《时代》周刊官网查证,一查果然没有,原来这与美国西点军校学雷锋、美国首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从太空看到长城一样,纯属杜撰。

为了验证某些说法的真假,张传玖曾多次现场考察,他特地举了一个例子。故宫前朝协和门、熙和门内外,不少汉白玉栏杆望柱头顶部有孔,有故宫专家称之为石别拉,满语意思是报警器,称清代皇家禁军发现危险时,就用小喇叭插入石孔中吹气,望柱头里面的空腹大肚子可以共振扩音,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但他很是怀疑,古代军中有号角,发声雄壮,音响效果不错,古诗词中多有记载,他随口吟出几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几首词提到的“角”就是号角,为什么清代舍弃不用?再说,通过孔径只有三厘米左右的小口,怎么可能掏空汉白玉望柱头内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年1月的一天,他到现场探测,发现望柱头里面就是直上直下、孔径三厘米左右的圆柱空间,根本没被掏空,用普通的哨子对着吹,也不能扩音——所谓的石别拉原来是个真实的谎言。

为了讲好皇都京韵,张传玖还自制、定制了很多有意思的道具,每一次讲解,他都提前准备好道具,让现场讲解直观明了,提升走读北京的质量。比如,为了讲好明清老北京城及其中轴线,他自己设计再上网定做了一块老北京城的木板,背在身上,讲解时一目了然。为了讲好陶然亭公园的兰亭,特意定制了王羲之《兰亭序》书法卷轴,现场边讲解边欣赏,并背诵《兰亭序》,效果完全不一样。为演示十三陵定陵考古如何打开沉重的地宫大门,他动手制作了“拐钉钥匙”模型,在定陵现场演示,现场效果很好。为讲好中国古建筑之美,特意购买了斗拱模型,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拿出模型看。为讲好紫禁城的中轴对称布局,网上搜寻半天购买了一方“紫禁城全景图”丝绸方巾,金碧辉煌的万千宫阙清清楚楚。为了讲好陶然亭公园的二泉亭,特意邀请中央音乐学院二胡专业的学生现场演奏《二泉印月》,听完二泉亭的历史,再于二泉亭旁欣赏《二泉印月》,感觉完全不一样。

北京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仅世界文化遗产就有七处,极容易重复,为了区别文化内涵在每一处讲解时,他都根据这个地方的特色突出重点、差别化讲解,说出每个地方的精华与特色所在,避免带着游客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但他不戏说、不糊弄、不卖弄——对老祖宗的文化和历史要心存敬畏!比如精心准备开场白,提炼、概括当天走读的要点与精华。在孔庙,他站在孔子塑像前讲解儒家文化究竟伟大在哪里,和大家探讨儒家文化不是只有道德说教,并带着大家行四拜礼,以示对传统文化和文化前贤的敬重。在天坛,他会带着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敬畏与感恩才是祭祀的本质,不能仅仅停留在鬼神有无这个肤浅的层面上。在故宫,他会说中国古建筑的单体之美,榫卯、斗拱、彩画、红墙黄瓦、古建类别一定要讲清楚,也会讲古建群体的中轴对称布局之美。在颐和园,他会讲解英法联军火烧三山五园的原因,告诉大家对外开放的伟大意义,他也会讲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尤其是借景的特色,探讨古典园林究竟美在哪里。在北海阅古楼,他会带着大家欣赏中国书法之美,等等等等,力避重复。

旅游讲解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讲解员一个人唱独角戏,从头讲到尾,游客被动接受,相互之间互动少,但走读北京不是这样,每一次讲解,张传玖都鼓励走读者积极、主动参与,尽量不让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很多时候还有意设置问题,让大家回答,并鼓励大家尤其是小朋友们多提问题,最好成为“问题儿童”,提升大家的参与度。在故宫,巍峨庄严的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他有意模仿皇帝的口吻定制了一道圣旨,走读时请大家在太和殿前宣读,顺便讲解古文的版式,效果奇佳。在景山,他会带上罗盘,或者让参加者用手机现场测量老北京城中轴线与地球子午线的夹角。在孔庙,他让会背诵《论语》的走读者在孔子雕像旁边完整背诵某一章,让大家诵读《论语》第一章,他再作简单解释。在陶然亭公园,他会让参加者诵读和某个亭子相关的古诗文。在大观园,他会邀请大家朗诵《红楼梦》诗词,唱越剧或黄梅戏《红楼梦》选段、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在颐和园,他会与大家探讨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破解每年冬至前后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的奥秘。在北京植物园梅兰芳、马连良、梁启超墓前,他会请会唱京剧的走读者唱京剧梅派、马派经典唱段,一起诵读梁之雄文《少年中国说》。

走读北京有较强的游学研学性质,他考虑到现场有很多是家长带着小孩参加,故有意无意地插入做人与学习的道理,尽可能寓教于乐,并做到“插柳不让春知道”。比如在故宫东路御膳房,说完皇帝吃饭的事,他都要补上一句:皇帝吃饭一定端好自己的饭碗,饭碗必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像现在某些人吃饭不端碗,饭碗放在桌子上,甚至扶都不扶,就像宠物吃饭一样,难看;皇帝吃饭山珍海味少不了,但也少不了时令蔬菜,这样才营养均衡,孩子们听了都会有所感悟。比如在故宫乾清宫,他都要带着大家去上书房,讲解皇子如何学习,并告诉孩子们皇子身份高贵,不愁找不到工作,但读书的目的不能限定在找一份好工作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更是在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让他们的生命更有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环套一环,所以皇子的学习从不马虎,同样是“压力山大”。比如在国子监,他会讲当年的国学生如何学习以及背诵的意义,告诉年轻学子死记硬背不是做无用功,不是智商低,背诵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背诵是给自己的未来播下文化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收获,感动

走读北京至今已有七年,成功举办了166场,也就是说张传玖个人牺牲了166个周末,这期间也有有很多让他难忘的人与事,张传玖表示他收获了太多的感动。

在颐和园,有位大姐对他说:“张老师,我是一个癌症患者,跟着您几次走读北京,感觉真好!既学了传统文化,又锻炼了身体,您还带着他们做公益,一举多得,真的很感激您!”

在大故宫,一位新加坡华侨连续走读故宫中线和东线之后说:“张先生,非常感谢,以前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他并没有特别深的感受,跟着走读北京,感觉实实在在、真实不虚。他即将回新加坡,下周能否接着走读故宫西线,给他一个完整的大故宫?”他二话没说,当即答应。

在梁启超墓前,有位中学老师说:“张老师,您将课堂搬到了现场,让孩子们当着梁先生的面激情诵读《少年中国说》,带入感强烈,机会太难得了,相信孩子们一生都无法忘却,比课堂讲解强之百倍。”

在什刹海胡同,有位四年级小朋友,将平时收集变卖废品积攒的两百元零花钱全部捐赠走读北京助学金,他妈妈说:“感谢张老师,您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我们应该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为了提升孩子的参与度,他说可爱的孩子是走读北京最美的风景,他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点,选择相关古诗词或古文,让孩子们诵读,现场感、代入感很强,参与热情较高。比如在颐和园,有个中学生朋友知道那次文化公益活动的捐助对象是贫困学生,他特意带来了自己的零花钱,要捐给贫困学生。考虑到走读北京学生免费,他没接收。现在想起来就后悔,他应该收下,因为那是一个孩子的爱心与善意,怎么能拒绝一个孩子的善良。

关于走读北京的目标,张传玖表示他会一直走下去,希望能坚持公益讲解到70岁,现场参加人数超过5万人次,募集善款超过100万元。(图文/洪马玉)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