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天津市河东区举办的“百名博士倍增计划”暨高校人才实践团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为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拓宽引才路径,深化校地合作,河东区将用3-5年的时间,引进100名左右具有一定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博士(后)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锻炼、课题研究、项目合作和技术指导,借脑融智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会上,河东区委书记范少军介绍了河东区的三张“名片”,即:四通八达的“区位名片”、底蕴深厚的“直沽名片”、潜力巨大的“发展名片”。就实施好“百名博士倍增计划”、做好高校人才实践团工作范少军表示,要聚焦区情实际,深刻认识实施“百名博士倍增计划”的重要意义。“百名博士倍增计划”是我区创新“使用弹性、管理软性、服务个性”引才模式、探索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题的现实路径,更是加强我区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赢举措。要站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把“百名博士倍增计划”作为推动河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要聚焦才尽其用,确保实践锻炼工作取得实效。各接收单位要对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拿出重要岗位、吃劲岗位,让他们有实权、管实事、负实责;树立“一家人”观念,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多加关心;实现“用有所成”,加强统筹管理,做好实践锻炼人员的联系服务、培养锻炼和考核评价。要聚焦主动融入,努力做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行合一者。各位高校人才要发挥好专业参谋作用,走进问题,当好“智囊团”;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走进场景,当好“月下老”;发挥好人才培养作用,走进队伍,当好“教书匠”。
近年来,河东区锚定“六个坚定不移”,强力推进“六个持续”,加快建设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努力追求“出手必出彩,完成并完美”。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河东区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研究制定了《关于打造“翔东计划”升级版 加快推进河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涵盖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等在内的“1+N”人才政策体系。
据了解,河东区“百名博士倍增计划”暨高校人才实践团活动是“翔东计划”升级版的重要内容,是创新“使用弹性、管理软性、服务个性”的引才模式、探索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题的现实路径,更是加强区域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赢举措。
该计划紧紧围绕“金创河东·津韵家园”功能定位和河东区“十四五”发展所需,将用3-5年的时间,引进100名左右具有一定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博士(后)到河东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锻炼、课题研究、项目合作和技术指导,并从中识别发现“四个之区”建设急需的专业型领导干部,通过调任、聘任的方式加大引进力度。
杨峥:一线“取经”促成长 贡献家乡展才华。
河东区启动“百名博士倍增计划”暨高校人才实践团活动,首批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6所高校引进12名博士(青年教师)、具有专业背景的行政管理干部,以及21名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在校研究生到区内重点部门、区属国企开展产业规划、项目招商、城市更新、人才引进、军民融合、平台经济、国企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实践。
此次在河东区发改委主任助理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的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杨峥,是第三次在河东区政府部门进行实践锻炼。谈起之前的实践锻炼经历,杨峥感受收益颇丰。对于此次实践锻炼更是踌躇满志,“之前的经历,使我能够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先后主持完成课题十余项。作为土生土长的河东人,我将始终心系河东的发展,将本人所学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继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助力河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天津市河东区发改委主任张昭遂与此次参与实践锻炼的人才有着相同的经历,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之前进行实践锻炼的体会,他说:“未来河东区将在加强校地合作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建立长效机制,将实践活动开展下去,变成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形成河东区引进人才的源头活水。并以实践团活动为基础和起点,进一步拓展与各高校的合作领域,形成以人才合作为核心,政产学研合作为载体的全方位合作链条。区发改委将本着对人才负责的态度,做好人才的培养关爱,做好实践干部的引路人和生活上的好朋友。”(吕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