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武清区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主题发布会,天津市武清区副区长王宇娜等区领导围绕扎实推进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招法举措和亮点成效等情况向新闻媒体做介绍。
王宇娜介绍,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武清区东部,2005年获批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天津城市总体规划“一轴两带三区”中的“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区,总面积104.65平方公里。这里湿地资源丰富、水网密布、芦苇茂密、空气清新、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一个由芦苇、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蓄洪抗旱的生态功能。大黄堡湿地是华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是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途经之地,多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生物多样性丰富,被誉为“京津之肾”,鸟类天堂。
为充分保护好京津地区这一珍贵的湿地资源,武清区坚持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力推动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按照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保护湿地资源及生态功能为目标,高标准谋划实施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攻坚战,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通过湿地保护修复系列措施的落实,保护区范围内与保护方向不一致的问题点位整改拆除工作基本完成,湿地保护修复能力明显提高,保护修复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惠民富民效益不断显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据2020年大黄堡湿地科考显示,湿地内有鸟类214种、植物28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9种,二级保护野生鸟类42种,水鸟种类约占全国40%。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湿地再现水天一色、草长莺飞的美丽自然风光。
王宇娜表示,下一步,将纵深推进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业化路径,努力创建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使湿地生态环境这一重大公共利益得到有力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武清得到深入贯彻落实。
在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上,要持续治理、综合发力,绿色引领、创建典范。
一是坚持“治”“管”并举,纵深推进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实施京津农药厂、英力公司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彻底根治环境污染,恢复污染土地湿地生态功能。全面建立湿地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加强湿地巡护和综合执法,坚决遏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坚持综合发力,不断增强湿地生态涵养功能。完成核心区生态移民,持续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和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开展鱼塘、芦苇浅滩疏通,鸟类栖息地改善、生态治理、生态监测等工作,加强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提高保护管理水平,推动“京津之肾”涵养功能长效保持。
三是坚持绿色创新,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业化路径。充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多管齐下拓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渠道,使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四是坚持标准要求,努力打造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对照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标准,建立科学、全面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创建湿地保护、管理、监测三大体系,加快生态系统保护和重点工程建设,打造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
随着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全面推进和各项措施的有力实施,大黄堡湿地将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以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京津之间一幅独具特色的生态画卷。
大黄堡湿地管委会主任周俊启表示,大黄堡湿地是一个由芦苇、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蓄洪抗旱的生态功能。武清区按照市湿地保护“1+4”规划,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大黄堡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湿地生态功能逐步加强,生物种群数量逐年提升。
第一,加强湿地管护体系建设,既三大体系:保护体系、管理体系、科研监测体系建设。统筹谋划、全面规划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按照综合治理、分类实施的思路,对湿地进行全面保护、系统恢复。
第二,持续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一是加强鸟类栖息地营建。在自然修复的基础上,通过适度人工改造,使保护区内形成深水区、浅水区、浅滩区,营建岛屿陆地、沼泽滩地、芦苇浅水区、宽阔水面等栖息环境,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二是对湿地植被进行修复。在保护区内,开展芦苇沼泽湿地修复、搬迁区复绿、道路复绿、河流生态整治等工程,促进保护区内植被群落结构的正向演替,进而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三是改善湿地水环境。积极利用北运河、龙凤河、青龙湾减河及雨洪资源,为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通过提升湿地水环境,改善湿地生态系统。
第三,建立更为完善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武清区已制定《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治理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并编制实施了保护区巡护、安全生产、社区共管、湿地防火、联合执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为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利用湿地天然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和科普宣教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热爱湿地、保护湿地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湿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
2019-2020年度,大黄堡湿地实施了第二次科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上次既2005年科考相比,新增大量野生动植物,包括新增鸟类15种,总数达214种;新增植物46种,总数达284种。鱼类、爬行、浮游、底栖等动物物种均明显增加。特别是珍稀水鸟,无论是种群数量,还是停留时间,均有突破性增加。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如:东方白鹳、白鹤、白枕鹤、大白鹭、大天鹅等明显增多,大黄堡湿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大黄堡镇党委书记李连强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大黄堡镇镇域面积的75%都处在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随着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如何让生态效益进一步转化为经济效益,是镇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和谋划的重大课题。
下一步,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实现路径,努力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一是打好“绿色牌”,大力发展高质高效农业。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水稻和水产品品质,做强“大黄堡大米”、“大黄堡河蟹”、“大黄堡鱼”等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让肥沃的土地生金长银,让农民获得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二是念好“生态经”,促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全面拓展农业的外延和内涵,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群众参与”的模式,培育一批中高档民宿,包装一批特色旅游项目,注入文化基因,讲好湿地故事,推动农旅、文旅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的生态效应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
三是走好“创新路”,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坚持惜土如金,聚焦智能科技、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积极盘活现有厂房、场地资源,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倒逼企业参与“绿色革命”,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切实用好生态换来好发展。(吕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