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线·新春行⑦山东聊城:做村官“上了瘾”的申长森

发布时间:2022-01-18 13:43: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杨亦鸣
分享到:
20K
Loading...

1月11日,天寒地冻。

头一天刚在单位做过个人先进事迹报告的申长森,踏着他的“标志性”球鞋,回到山东聊城高新区许营镇崔庄村,看望他想念的乡亲们。

“申书记来啦”,“申书记来啦!”……

申长森在村里刚一出现,村民们就呼啦一下围了上来,有的抢着跟他拉手并嘘寒问暖,还有老人抹起了眼泪,就像见到了久违的老友一样亲切、热乎。

乡亲们口中的“申书记”,是一名已经连续做了7年驻村第一书记的“老村官”了。

申长森,53岁,2008年由驻新疆边防部队团职干部转业至聊城市人民检察院,现任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自2015年以来,他先后到聊城高新区许营镇崔庄村、曹家庄村,顾官屯镇刘海村,连续三次担任“双联共建”第一书记。2021年10月,在第五轮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中,申长森第四次主动申请担任聊城市人民检察院派驻聊城高新区许营镇龙汇新村第一书记获批准。

“要全力以赴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2015年6月,申长森被选派到崔庄村担任第一书记。

村民崔怀军回忆,其时,崔庄是个名副其实的省级贫困村,村里一穷二白,基础设施全无。“别说路灯,就连一条像样的外出的路都没有”。

崔庄村位于聊城高新区最东南,以前往镇政府去,要从村北的西衣村借道,村民戏称“一路通”。

“卖东西的来了村里,因为路难走,东西就要比卖给别的地方的贵;而村里的西瓜想卖出去,因道路颠簸破了相,卖价却要便宜。”回忆起任职的第一个村子崔庄,申长森到现在还是有些耿耿于怀。

面对困难,第一次驻村的申长森非但没被吓倒,反而迎难而上。白天他深入田间地头,晚上走进群众家中,全面摸底村子孤老贫困等情况,把村民当成自家亲戚,贴身贴心干好工作。

“乡亲们也有梦想,也有过上好日子的渴望,无论是从党性还是第一书记的职责出发,我都要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在崔庄任职期间,申长森在大量的走访过程中,形成了驻村帮扶第一手资料,和村干部、村民群策群力,逐渐理清村子的发展思路。

在所在单位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申长森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规划出村大路,完成了村内外21公里的路面硬化,通自来水、安装太阳能路灯。还在村边四新河上修了一座40多米的大桥,同时解决了周边6个村几千名群众的出行难题;前后协调完善惠及民生的基础建设项目28个,使崔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路修好了,但是村民还没富起来,就像安好了灯泡却没通电,村子持续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工作也只能是维持表面的光鲜。

“这怎么行?!”

申长森和村两委又费尽周折,跑前跑后地把在外创业的农业大户请了回来,在村东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养驴养牛基地,成为崔庄脱贫致富的保底项目。他还动员企业投资300余万元建设农家乐采摘项目,村集体利用扶贫产业专项资金保本入股9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及26户贫困户带来9万元的纯收益,并以此为依托发展形成了养驴养牛基地——沼气池——绿色肥——生态采摘园的闭合产业链条,村民的日子开始有了起色。

2016年,崔庄村实现整体脱贫,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村;2017年被确定为省级旅游发展重点村,现如今村集体拥有入股资金170余万元、年收入达17万元以上,成为了全省农村发展重点村、全国旅游发展重点村。

“老百姓是很淳朴的,你给他们做事,他们会记你一辈子”

申长森是2017年5月来到省级贫困村——曹家庄村任第一书记的。

不一样的村,一样的穷,村民对扶贫工作认可度低,对村两委更是有信任危机,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

好在有了前期任职经历,他倒也积累起了开展工作的三部曲经验-——“摸实底定目标、强班子提能力、办实事求实效”。

“老百姓是很淳朴的,你给他们做事,他们会记你一辈子。”申长森说,在村里工作,他可是有“左膀右臂”的:一个是自行车,走街串巷下地访贫;一个是民情日记本,在曹家庄,他满满当当记了两大本子,村里每家什么情况,他比村干部还门清。

在群众的期盼中,他大刀阔斧地引进旅游文化公司,着力把省级贫困村全力打造成“江北游学第一村”,布局完成了“一条路、三条街、六个胡同”的村容文化;引导村民建设新型温室大棚,实现了种植业的转型升级;建设占地82亩、总投资近6亿元的现代仓储物流公司,直接拉动全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3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辐射近千人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村集体因此也获得10万元的年租金收入;协调完善基础建设项目16个,投资300余万元建设覆盖全村1000余亩农田的灌溉系统,彻底解决村里农业转型升级中最基本的用水问题;协调资金400万元,完成了包括周边3个村在内的新农村建设。

2017年底,曹家庄村实现整体脱贫,村集体年收入16万元以上,被评为“聊城市精神文明村”,进入聊城高新区先进行列。2018年,村两委班子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干事创业好班子”。

现在,曹家庄村成为了全国旅游发展重点村、省农村发展示范村、省农村建设核心村。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到聊城调研时,曾对曹家庄村“党员干部挑大梁,互助养老祝夕阳”的扶贫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村两委才是真真正正的当家人!”到位不越位,这是申长森工作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原则,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极力把村两委推到前面、摆到台上,既提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又拉近了村两委和村民的距离。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引进仓储物流公司项目中,申长森奔波两年多、三四百趟、开具证明材料30余项,有人为项目收益将在他离任后显现而打抱不平时,他却摆了摆手说了这句话。不过这也着实把群众“吓了一跳”,要不是突然冒出的这句话,村民们都差点忘了他是个“市里来的机关干部”。

在曹家庄村任职期满,村里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写了挽留信送到相关部门,希望把申长森这个好干部留下来。

“不是我个人有多大能耐,是党的政策好”

2019年6月,申长森到省级重点“软弱涣散”村-——刘海村任第一书记。

刘海村与鲁西集团仅一路之隔,属于搬迁村之列,但由于村子矛盾重重,始终搬迁不了。在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双双缺失的情况下,申长森举重若轻,活用“抓、拉、引”三字诀,一方面协调抗击新冠疫情侵扰,一方面做好工作动员,化解群众矛盾,仅用时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全村293户村民的整体搬迁任务。

如今,刘海村土地统一流转,原宅基地也按规定全部实现复耕,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村两委工作也步入正轨,政治生态稳中向好、村民生活日益红火。搬迁后的高新小镇位于原村庄西北,预计2022年6月至9月即可入住,刘海村群众即将过上舒心的新生活。

这些“老大难”为什么解决得这么利索?申长森说,“不是我个人有多大能耐,是党的政策好,是各级干部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来办,现在,一些群众把功记在我身上,我听后心里总是突突地,因为受之有愧。”

“你一副官模样上群众家里去,群众对你没有亲热”

6年多时间,四次入村任“第一书记”,穿坏八双球鞋,骑坏两辆自行车,荣获18项荣誉。这是申长森的“工作画像”。

在群众跟前,他总是未语先笑,“大爷大妈”嘴甜着呢,好像永远没什么难事;在村干部面前,他高门大嗓,批评起人来不留情面;在领导那里,他说话快当、办事利索,整天盘算的就是村庄的发展。这是申长森的社会形象。

申长森的厨房兼卧室再兼会议室也就10多平方,里面放了几大兜面条,既有从家里带来的,也有群众送他的,这是申长森的饭食。他是个直率的人,这样吃饭方便。

申长森办公室的门一年四季都是敞开的,他经常发现屋里莫名其妙地多出些蔬菜,也不知是谁送的。走在街上,一位村民问,“申书记,昨天的黄瓜好吃吧?”“好吃好吃,又鲜又脆,原来是你送的啊。”像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

申长森有个习惯:到群众家里从来不带水杯,走到谁家就用谁家的杯子或碗喝水。他说,别小看了这个细节,群众在乎着呢。“你一副官模样上群众家里去,群众对你只有尊重、没有亲热,只有群众把你当成亲人,才会给你说真话,也才会真支持你”。

在村里,申长森经常穿着球鞋、挽着裤腿,说话快快当当、干事风风火火,和农民没什么两样。

有一天,许营镇的几位第一书记找到申长森,想探寻一下工作秘诀,申长森说,“哪有什么秘诀!关键是投入真感情。大家刚来,肯定压力不小,但是只要真投入进去,到任期结束时,你们会舍不得离开的。”

说到曾担任第一书记的村,申长森说的最多的是“我们村”,他早已把自己当成村里的一分子。

他说,“第一书记”永远是最崇高的荣誉。(刘江)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