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的心愿,有一群人正默默用行动坚守着,他们或是“最远”的搬运工,或是“最近”的守护者,或是“最飒”的退伍兵。
“最远”的搬运工
管控区内,每天都穿梭着几辆三轮车和电动车,驾驶人是一群平均年龄50多岁的搬运志愿者。从物资点到传送点,他们来来回回的次数根本数不清,一天算下来,搬运物资往返的路途可以说是管控区内最远的路程。
作为管控区走得“最远”的搬运工,疫情发生以来,他们的每一天可以说都在搬运车上度过的。
“10袋洋芋已经送到,请接收。”63岁的老何是这支搬运志愿队伍中年纪最大的,他刚骑电摩托送完一栋楼的外卖物资,转身又换了一辆三轮车,直奔物资点装货,搬运了一车洋芋随即送到物资分发处。一整套动作干净利索,但烈日下穿着防护服的他也捂出了一身汗水,由于一直戴着防护手套搬货,何师傅的双手已被汗水泡得发白。
问及连续工作这么多天累不累,何师傅的回答很淳朴:“这都是我们平时干的活,不辛苦!而且生命在于运动不是吗?!”尽管嘴上说着不累、不苦,但是老何还是没有把自己在管控区做志愿者的事情告诉家里人,“不想让家人担心”。何师傅也希望:“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早些解除管控,让大家早点回归正常生活。”
与老何一道的“战友”都来自奥斯迪公司搬运组,平日工作里,他们最熟悉的工作伙伴就是电动三轮车。实行管控以来,他们主动报名参与,带上自己最熟悉的“伙伴”加入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
“老杨,能不能过来帮忙搬水送到万宏国际9栋。”一早7点30分,56岁的老杨就接到了电话。在奥斯迪做了四年搬运工的他,这次是管控区志愿搬运组的组长。经过十多天的志愿服务,他已熟悉了管控区的每一个路口,拉物资、搭帐篷,他从不缺席。“连续工作了十多天,大家也都互相熟悉了,可能不一定能叫出名字,但去到哪儿,大家都喊我老杨。”
老杨介绍,大家每天基本从早上8点左右开始工作,要一直忙活到晚上9点半以后。
在他眼中,这是工作和责任的延续,他和班组成员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一个:送得及时。“一份力也可以发一份光,我们都在静待最光亮的那一天。”杨师傅说。
“最近”的守护者
在王旗营小区,有父母在外工作的13岁小朋友,有93岁的独居老人,这次疫情实行区域管控后,他们的身边都多了一个亲人般的“最近”守护者。一日三餐、生活所需,“亲人”都一对一上门照顾。
由于父母工作地较远,管控启动后小朋友只能独自在家生活,盘龙区工作人员入户了解情况后,实行“庭院围合、服务到家”,指派专人上门照顾小朋友生活起居。
“刚开始的一两天,孩子内向很少说话,问及生活所需他都说不需要。后来慢慢熟悉以后,一敲门他就知道是我来了,很快就跑来开门。”工作人员小李说。通过接触,小李了解到孩子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不会做饭,三餐没有保障,于是小李每天都会把三餐给孩子送上门。
除了照顾孩子,小李还需要执行管控区内的其他工作任务,早上是最忙的时候,运送物资、入户走访、协助维护庭院秩序,有时候来不及给孩子送早点,小李就在头一天晚上帮孩子把早餐准备好,并叮嘱他早上起来自己热了吃。
“我也是当父亲的人,如果我的小孩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我心里也不是滋味。”小朋友平时晚上都会和妈妈打电话,但是一个人住,偶尔还是会害怕,晚上总说怕黑,所以除了完成手头的疫情防控工作,小李一有空就会去陪陪孩子,孩子需要什么、哪里不开心,小李都尽量疏导照顾到位。
一声叔叔、一声小朋友,已成为他们之间特有的称呼和默契。小李了解到,孩子父母工作地较远,平时很少有时间照顾他日常生活,小孩都是早上自己坐公车上学,晚上自己坐公车回家。“所以解除管控后,只要他需要我,我一定会常常来帮帮他,把这份‘父子情’延续下去。”
小到刚上初一的孩子,上到九旬老人,在这个特殊时期都需要这份关怀照顾。
家住三楼的独居老人也有了属于她的“亲人”小陈。老人的子女都在管控区外,进不来,之前老人的饮食饭菜都是靠邻居帮忙照顾,如今这份责任落到了小陈的肩上。他每天照顾老人所需,一句一句慢慢磨合交流,让老人感受到了特别的一份温暖。“辛苦,但值得,我们都是为人子女,为了共同抗疫这一切都值得。”
“最飒”的退伍兵
早9点多,在万宏国际5栋楼下,业主志愿者徐女士正与其他志愿者一道张罗邻居下楼参加核酸检测。“今天采集核酸样本,早上8:30大家就来分配工作了。” 徐女士说:“附近几栋居民楼,高的有42层,矮的也有33层,有几千位住户。如果光靠社区工作人员,要开展防疫相关工作,难度相当大。我是退伍军人,也是党员,这个时候就应该站出来 。”
和徐女士一道维持秩序的业主志愿者是2020年退役的李师傅。最近的工作中,让他值得骄傲的是,他们在摸底居民需求时,了解到一位家长反馈,家里有人要参加云南省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第二次英语科目听力考试。这一信息很快就被反馈到了社区,并进行上报。“虽然我们出不去,但看到新闻里说,政府已选点盘龙区培智学校作为考场,安排了26名管控区内考生统一到区培智学校设置的两个教室进行考试,封控区内的2名考生则足不出户,由老师入户进行监考。能为周边邻居尽一点力,我非常开心。”
他说:“邻居们现在相处得比较融洽。有些老人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一些年轻人就主动把采购到的蔬菜让给老人。还有一些不便下楼的老人,他们也反馈给医生,医生就上门去给老人做核酸检测。”
除了徐女士和李师傅,张师傅和李女士也是自发参加志愿服务的退伍军人。李女士是小区居民,从3月8日开始,就一直在志愿者岗位上工作。“我特别记得,那天正好是三八节,原本准备过节,没想到遇上了疫情,我的三八节活动就是成为志愿者。”她说。
“志愿者的工作很杂。”李女士介绍,“比如今天上午要做核酸,我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通知居民,怕谁家没看到通知做漏了,我们志愿者就要挨家挨户敲门确定。每栋楼两名志愿者,一人从顶楼往下走,一人从一楼往上走,到中间汇合。”说话间,李女士手中的对讲机中不断传来呼叫信息。
“退伍不褪色,这是我们老兵的本色。”说起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张师傅和李女士都不约而同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昆明市盘龙区融媒体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