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多处将列入保护!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在公示

发布时间:2022-06-21 10:34: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姚宇琛
分享到:
20K

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6月17日联合发布《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公示,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示期为30日。

历史城区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

涉及的市域规划研究范围为昆明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1011平方公里。环滇池地区规划范围以环滇池周边历史文化资源较密集的各区街道、乡镇行政边界为基本依据,并将滇池入水和出水的两大水利设施——松华坝、石龙坝纳入规划范围,总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

历史城区规划范围:东至盘龙江,西至沿河路、东风西路,南至铁皮巷、高地巷、沿河路,北至一二一大街、环城北路,面积为4.7平方公里。

规划体现六项价值


保护环滇山水环境

重点保护与历史城区环境密切相关的山体,包括西侧碧鸡山脉,北侧长虫山脉与东侧金马山脉;

保护滇池水体及其向城区渗透的草海、大观河等水系。

环滇池保护结构为“三圈、诸河”

三圈包括内圈、中圈、外圈。

内圈包括滇池及其湿地,是环滇池地区的生态核心;

中圈为环滇池文化遗产集聚圈,是环滇池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包括“一城(昆明历史城区)、六片(体现环滇池地区人地关系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地段)、一个历史村镇体系、一系列环滇池遗址”;

外圈是滇池外围山体形成生态屏障圈。

诸河指历史上汇入滇池的众多水系以及唯一出海口海口河,是环滇池地区的重要生态廊道,也是连接三个圈层的历史文化廊道。

保护文化遗产 体现人地共生

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予以对应保护措施,加强片区与滇池之间的空间关联。

环滇池地区范围内2处已公布的昆明市历史村镇——海晏村、乌龙村,其保护措施应符合滇池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相关要求。

环滇池地区范围内推荐19处村落作为历史村镇进行保护,对于涉及滇池相关保护区域的历史村镇(含推荐),保护措施应符合滇池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对环滇池地区重要遗址(石寨山古墓群、河泊所遗址等)予以保护,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明确保护范围。

对水利文化遗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系统研究,制定保护管理规划,挖掘昆明水利文化遗产,推进入滇河道的环境整治工作。

环滇池地区这样保护发展

建立以历史水系为骨架的文化廊道

选取5条文化集聚性最高的入滇河道(盘龙江、宝象河、洛龙河、大河、海口河),建立以历史河道为骨架,街区、地段、村镇、文保单位等历史文化遗产为节点的文化廊道。

合力打造西南联大历史文化线路

形成市-区联动机制,系统策划;

与“滇越铁路-滇缅铁路-滇缅公路”文化线路联动保护;

统筹考虑西南联大五个集中片区的保护利用——中部翠湖片区(西南联大旧址)、北部龙泉片区(专家学者旧居)、北部黑龙潭片区(研究机构旧址)、东南呈贡片区(专家学者旧居)、西部片区(专家学者旧居);

利用滇越铁路、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设置接驳站点,构建快速可达、多方式的旅游路线。

形成一处特色街区或特色村落

本次规划历史村镇总量达52处,包括:2处省级名镇名村(汤丹镇、箐口村);2处市级历史村镇(海晏村、乌龙村);48处推荐历史村镇。中国传统村落总量为20处。

对历史村镇分级制定保护利用措施,依据中央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合市域文化线路,各县(市)区形成一处特色街区或特色村落。

积极申报翠湖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保护2348项(2351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67项(670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项(2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项(7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3项、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14项。

突出不可移动文物与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特色关联,加强系统性、主题性保护,持续不断地提升文物保护等级。

积极推进革命文物、工业遗产的主题性保护;

系统推进环滇池地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对翠湖周边、石寨山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片区,积极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采用不同活化利用模式,使文物成为开展文化活动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空间载体;

结合文物保护,积极推进“昆明市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推动昆明博物馆业健康发展。

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93项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693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55项、市级项目287项、县级项目344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648人,包含国家级传承人7人、省级传承人84人、市级传承人213人、县级传承人344人。

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完善分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

健全传承人培养制度;

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发挥非遗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文化宣传;

加强非遗传承与重要历史片区的结合,加强非遗传习(展示)馆建设;

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来源: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呈贡区融媒体中心 供稿)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