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历史、砥砺前行——观苏州革命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09-06 15:46: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解蓝天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20K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云南财经大学暑期三下乡青红之约队走进家乡的红色旅游景区——苏州革命博物馆,寻访红色足迹。青代表着作为新青年的我们,红代表着红色革命文化与党史,我们与红色革命有约!我们走进博物馆,进一步走进苏州革命博物馆中抗战英雄的世界、了解红色故事、参观革命文物,缅怀先烈、学习党史的同时,还进行了实地调查报告,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爱国情怀,更弘扬、传承了红色文化,承担起了新时代青年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的历史责任。在感悟伟大精神、学习百年党史中,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作为关键要素,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载体作用。红色文化凝结着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属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先进文化。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承载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肩上还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责任,对于“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这一命题的求解,始终叩问并激励着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谱写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图一:青红之约队来到苏州革命博物馆(解蓝天 摄)

苏州博物馆始建于1993年,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厅,分别陈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三部分,展厅内有苏州革命斗争史资料、图片和文物共七百余件。馆内陈列着的318帧历史照片、208份历史文件、204件实物,更有各类革命艺术品60件无不记载着苏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从苦难走向觉醒最终走向胜利的革命历程。

我们进入博物馆内展厅,跟随着革命时间线的推移,首先看到的是横在墙边的“日本租界界碑”,根据介绍碑长170厘米,宽36厘米,厚13厘米,为石质。正反面皆写有“日本租界”,侧面分别写有“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上浣”和“苏州洋务局立”。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将苏州划成通商口岸之一,1897年,《中日通商苏州租界章程》订立,加快了苏州殖民化进程,此日本租界界碑是中国遭受列强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产物,也在时时刻刻警醒着世人勿忘国耻,如今中国青年更要自强,自立。

在苏州革命博物馆里有着许许多多的抗战故事,每个英雄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印记;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再往里走,我们便看到了陈叔璇烈士临刑前照片,共有5张,尺寸为长11厘米宽8.8厘米,是保存至今少有的烈士就义照片。 陈叔璇,1900年出生于周庄陈家仓破落地主家庭,“五四”运动前后在上海读书时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10月中共江阴县委成立,陈叔璇任中共江阴县委委员,参与领导指挥后塍、杨舍等地农民武装暴动,国民党江阴县政府以3000元大洋赏格通缉。1928年4月陈叔璇由省委派至常熟担任县委书记,不久担任淞浦特委委员。1929年5月回乡检查工作准备返沪时在班船上被捕,受尽酷刑,始终不发一言。7月23日被绑赴君山刑场从容就义,时年29岁。

历史车轮滚滚,但在长河里依旧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英勇斗争的军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便是其中之一。我们顺着时间线往里走,展厅内陈列着江抗部队枪械零件、修理工具等,1939年,以新四军六团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奉命东进,到达苏州地区,点燃抗日烽火,多次同日军展开激战。“江抗”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帮助地方建立抗日武装,并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使苏州地区的抗日斗争出现新局面。1940年9月下旬,夏光率江抗三支队,为袭击日伪据点曾进入沙洲杨舍、鹿苑一带。据杨舍圹市公社五大队顾金生提供:5枚枪械零件为江抗部队在圹市设立的地下兵工厂所有,江抗北撤时,将这些零件埋在地下,解放后被发掘出来。另3枚老虎钳、锉刀、修理工具是地下兵工厂同志留在顾金生家中的。这组物件是江抗部队在苏州地区作战的珍贵见证。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一味退却。5月31日,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全国60多个救亡团体代表在上海开会,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这一爱国举动为国民党所不容。11月,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邹韬奋、章乃器、史良在上海被国民党非法逮捕。12月4日沈钧儒等6人被移解苏州,羁押在吴县横街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

百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烽火四起,有一群青年人,铁肩担道义,让中华民族重新挺起了脊梁。百年后的中国,山河壮丽,国泰民安,还有一群青年人,手握钢枪,守护国家与人民的岁月静好。

展厅内还陈列着一台老式收音机。1948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苏州地下支部成立,中共苏州工委通过地下党员许甫如、蒋赉与民盟成员金琪、黄肇模等取得联系,相互配合,成了同盟军。当时,为了更好地进行宣传,尽快地把解放区的声音传递过来,苏州民盟创始人之一黄肇模(化名杨筑伦)卖掉家中的红木家具筹得二两黄金。由于当时收音机还是相当稀奇的东西,为了不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黄肇模特别请熟悉的人买来配件,再组装了一台能收短波的收音机,秘密收听解放区电台。1949年4月27日清晨,苏州宣告解放。民盟苏州支部依靠《苏报》馆职工,印刷出版了《光明报•号外》,以"苏州新历史的第一页、人民解放军进城"的大号标题报道了苏州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的热烈场面,并刊出了苏州民盟支部的《告苏州同胞书》。 4月28日,《光明报》第六期(新一号)出版,刊出《告苏州教育界人士书》。两期报纸刊载的解放战争的其他胜利消息也都来自这台收音机。

出了展厅,最后我们来到“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主题展览,该展览分为四大部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分别陈列了上百幅中国共产党井冈山会师后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展馆中题词这样介绍“一座山,辉映历史;一种精神,照耀未来。如今,党和人民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驻足观看的同时我们百感交集,更加明白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应不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

图二:青红之约队成员在展厅内深入了解革命英雄七君子的事迹(解蓝天 摄)

图三:青红之约队成员在展厅内瞻仰队旗(解蓝天 摄)

图四:青红之约队在文物资料前研读革命英雄事迹(解蓝天 摄)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问调查的方式对苏州革命博物馆进行关于党史知识的调查。调查对象绝大部分为苏州本地人,其涉及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调查结果显示,在18岁以下的年龄层,去苏州革命博物馆的频率大概为一年2~3次,50%的调查对象对苏州革命博物馆内记载的相关党史有所耳闻甚至是有一定的了解,其余的50%对相关党史知识知之甚少。18岁到25岁的年龄层去苏州革命博物馆的频率大概为一年2次。其中40%的调查对象对苏州革命博物馆内记载的相关党史有较深的了解。剩下的60%对其没有很深的了解。25岁以上的年龄层,去苏州博物馆的频率大概为一年一次,其中60%的调查对象对相关党史有较深的了解,剩余的40%有相对稍浅的了解。他们中只有少部分人对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分区有一定的了解,只有30%的调查对象知道苏州革命博物分为三个厅,分别陈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三个时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青少年去苏州博物馆的频率要高一些,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为他们的老师或父母想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及丰富他们对党史知识的了解,有些去苏州革命博物馆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缺乏自发性了解党史的行为。调查中的60%的苏州本地人对当地党史了解太少,年龄稍长的或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才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我们不得不感叹:当代人对于党史方面的学习太少,但是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在百年党史中熠熠生辉。在感悟伟大精神、学习百年党史中,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作为关键要素,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载体作用。红色文化凝结着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属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先进文化。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承载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党史职能部门应当主动担当作为,以学习、弘扬、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

当然,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肩上还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责任,对于“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这一命题的求解,始终叩问并激励着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谱写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今天的苏州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赓续红色基因的广大青年正凝聚起奋进力量,在苏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此,提出一些建议,推广和传播红色革命题材宣传作品(影视作品、报纸宣传),拓宽群众了解这类红色展览馆的途径,加强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宣传工作,举行独特活动,渲染红色文化氛围,提供参观者自发交流的空间,背景重现,角色扮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解党史的活动中来。

我们青红之约队走进博物馆,进一步走进苏州革命博物馆中抗战英雄的世界、了解红色故事、参观革命文物,缅怀先烈、学习党史的同时,还进行了实地调查报告,其调查也是采用实地问卷调查与云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做到线下积极开展与线上加强传播相结合。

在馆内驻足观看的我们百感交集,其中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中共苏州独立支部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叶天底,其三十岁便于杭州就义。他的一生,短短三十载,这三十个年岁,仔细说来,又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三十年,这三十个年岁,书写的是山河动荡下万千青年的人生,记录的是社稷丘墟时神州苦难的历史!人三十而立,立身立行,立功立名,磨砺少年峥嵘,实现远大抱负,当是青年人最为锦绣的年纪。 而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有多少的青年人,甚或是少年,如他们一般,蓄势千钧,肩负国运,笃志前行,舍生忘死? 翻开苏州历史的书卷,在那泛黄的纸张上,醒目的又何止叶先生一人的名字?历史和人民绝不会忘记:第一名苏州籍共产党员潘志春,同为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创始人的侯绍裘、张闻天,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第二任书记许金元、第三任书记汪伯乐,苏州吴江女杰共产党员张应春……民族危难之际,是他们,在负重前行,在呕心沥血地啼鸣,在持续不断地提醒着、坚持着,要唤醒麻木之国民、近代之中国;是他们,在流血牺牲、在撕心裂肺地呐喊,不断地奔赴不同的战场,而无怨无悔……

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要认定一个人不是为一己而生,是为社会为人类而生,以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最大责任,而以尽此责任为乐……”这是1923年,侯绍裘先生的回答,也是他一生的信念与追求——坚定不移,虽死不悔。

那么,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的回答呢?或许不生在那个时代,我们未必能体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血气,但通过不断地学习红色文化和革命党史,我们一定能读懂“青年才俊,慷慨赴身,生为之奋斗,死亦为之奋斗”。所谓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们要做的就是有觉悟、有信仰、有担当、有力量的新青年,正如老一辈所说,新时代青年应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新时代,“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得不归功于我们的父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的同时要学会接住“历史的接力棒”,珍惜且充分利用国家为我们提供的良好资源,做好随时投身于社会的准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学习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身为新时代爱国爱党的好青年,我们更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让党史资源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始终坚信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红色故事陪伴我们成长,激励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刻苦学习,我们将刻苦学习奋斗—学习党史、了解时事,也不忘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努力创新、创造新世界,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进一步坚定信心、奋发作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力量!(解蓝天)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