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离不开好教师。锦江教育的持续优质发展,更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
作为成都市传统教育强区,近年来,锦江教育通过创新机制、优化入口、吸引教育人才,近三年,共招聘了247名当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其中研究生学历186名,占比超过75%。大量研究生入职锦江教育,提高了队伍的学历层次,优化了学历结构。面向社会公招教师164名,进一步充实了教育人才队伍。
为培养孵化更多优秀教育人才,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锦江教育实施未来教育家培养、卓越校(园)长培养、名优教师升级培养、中青年教师蓄能培养、实施种子教师培育和新教师递进培养六大行动。三年内,锦江将培养15名优秀校(园)长成为省级以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校(园)长;助推40名校(园)级干部成长为在省、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卓越管理人才;培养1500余名国家、省、市、区名优教师;每年对5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开展集中轮训、管理实训等,提升管理能力,并纳入锦江教育后备管理人才库;每年遴选200名教研组长、学科优秀骨干教师,培养成为在市、区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种子教师。
有力举措锻造优秀的队伍,过硬队伍创就优异的成绩:“双减”政策深入落实,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办学质量持续领先;“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份份殊荣,凝聚着锦江教育人的爱生之情、育人之方,绽放着锦江教育人的经师之光、人师之彩!
做叶的事业 为迟开的花朵
普通学校老师经常会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似乎听不懂别人的话,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大吼大叫、冲出教室,有的学生经常和同学产生肢体矛盾……特殊学生类型多样,每一个学生又受自身能力、家庭环境、康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有着不一样的教育需求。好老师一定会投身研究,积极探索,永不懈怠。面对特殊教育的诸多教育问题,成都市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曾红老师沉下心来,致力于为特殊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进修学习,挑战自我,脚踏实地做特教研究。她先后拿到了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自闭症儿童心理评估员资格、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主试资格、家庭教育指导师等相关证书。
十一年里,曾红带了2届共17名学生。有的学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自食其力;有的学生学会了照顾自己,生活充实;有的学生正在努力学习,突破自己。虽然没有桃李满天下,曾红却爱和等待成就每一个学生。
关键时刻 彰显担当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成都市天涯石小学昭忠祠分校的张乐孜老师,克服眼病带来的痛苦,用心为学生建构温暖的学习场。从晨读到每晚的小结,每天坚守荧屏实施战役课程,为孩子们提供成长营养;开展丰富多彩的云上班会传递向上力量。
今年九月开学之际,疫情形势再度严峻。作为年级分管行政,张乐孜带领老师们第一时间落实各项防疫工作。面对疫情背景下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团结全年级老师各显身手,携手应对。面对从未进行过居家学习的二年级家长的种种担忧与焦虑,张乐孜和老师们积极开展电话访谈,热情指导,耐心抚慰。作为“职业人”,她授业解惑,将疫情转化为丰富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作为“专业人”,她沉稳应对,安抚公众情绪,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展现出一名人民教师良好的社会担当。
会“魔法”的“蝴蝶仙子”
教师的青春芳华遇见教育的温馨浪漫,总有让人怦然心动的故事发生。在成都市第三幼儿园冷蝶的心中,自己是二十多个孩子的年轻妈妈。在孩子眼中,她是会“魔法”的“蝴蝶仙子”。她带着孩子们在幼儿园孵鸡蛋养小鸡,一起等待生命、照顾生命、陪伴生命;在幼儿园里种西瓜,就算最后只剩狗尾巴草,她也能在地里变出大西瓜;把六一还给孩子,成全孩子把自编自演的故事搬上舞台,尽情展现自己。铺满红毯的庆祝活动,画满愿望的新年树。她竭尽所能守护每一份童真,慢慢滋养,让幼儿拥有幸福快乐有意义的童年生活。
开展自闭症临界值孩子的个案研究,参与幼儿园劳动活动探索,主持幼儿足球游戏实践研究。立足儿童的逻辑和儿童的方式,努力建构新型师幼关系……教育平凡而伟大,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从教坛新秀到区优秀青年教师再到成都市优秀班主任,冷蝶一直秉持着对孩子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用无悔青春 托举学生未来
在锦江区红星路83号,百年前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旧址上,矗立着成都市第十七中学初中部的校区。2018-2022,从青年教师到骨干教师,从个人表率到带领团队……成都十七中初中部教务副主任任珊用青春和智慧书写了一个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她带领团队组织研讨教育问题、制定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式,成为十七中初中部的校园里最忙碌的园丁。为了履行人民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神圣职责,她将孩子送到半寄宿的民办学校,把更多时间用在努力提高教学成绩上。
而她,只是成都市第十七中学教师的一个缩影。自2013年初中部分设以来,一批批青藤教师本着“美教精艺,正德厚生”的教风要求,在这条红星熠熠的红星路上,用心托举学生成长,再现百年前的拳拳人文心。
教语文的音乐教师 藏族聚居区孩子心中的“龚爸爸”
2021年8月,原定一年的支教工作结束了,成都市锦江实验学校的龚红阳却主动找到了学校,表达了想继续支教的愿望。“一年的支教时间太短了,孩子们的语文成绩刚有点起色,如果我走了,孩子们又要适应新的老师,我想再支教两年,和他们一起毕业,为他们的初中教育打好基础”。
龚红阳老师的选择,得到了锦江区教育局和锦江实验学校的大力支持,龚老师支教期延长了两年。当这个消息传到炉霍县重点寄宿制小学时,四年级四班孩子们比过年还高兴,他们高兴地把“龚爸爸”围在中央,又唱又跳。
2020年8月,成都市锦江实验学校龚红阳老师自愿赴藏族聚居区支教,成为了锦江援甘孜州炉霍县支教团队中的一员。由于当地师资短缺,作为音乐老师的龚红阳服从工作安排,成为了炉霍县二完小的一名语文老师。从头学起、不耻下问、了解班情、分析学情,教案修改再修改,试讲一次又一次……经过不懈的努力,班上的孩子渴望每天帅哥哥多上几节语文课,期末测试成绩在甘孜州名列前茅。很多次,这位未婚的90后小伙子,居然被小朋友们扯着耳朵羞涩地叫出“龚爸爸”,他羞得比小朋友的脸蛋都红润。
至今,教语文的音乐老师,90后的“龚爸爸”依然是活跃在甘孜州炉霍县二完小一道靓丽的锦江之光。
学生的肯定是最高的荣誉
在众多的荣誉中,成都市第三中学的欧阳陆丰老师最看重的是锦江区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因为这是学生对一位老师的认同。
“什么叫共情?共情是看到那些站立在冰冰的湖中的人,你从岸上走下湖区,一步一步靠近他,感受到这湖水有多么冰冷的过程”。当民族班班主任时为了照顾学生而选择夜夜留守学校,面对情绪低落学生时的理解与善意宽慰,面对基础薄弱学生的个别辅导,面对生活困难学生的鼎力相助。学生接触的东西并不比老师少,对世界也有另一番理解,当你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谈论一个话题时会产生很强的共鸣,也让自己学到不少。在课余时间,欧阳老师经常跟学生打球、读书、外出旅游。
“真诚、阳光、理解人”是学生对欧阳老师的评价。“千年修得同船渡,万年修得在一个学校相遇,这是一种缘分,要好好珍惜,要互相欣赏,当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时候,他才会被人尊重,学生也才会用欣赏的眼光看我们,共同进步和提高。”欧阳老师这样总结师生关系。(周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