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建邺:破解中心城区治水难题 打造多元共治幸福河湖

发布时间:2022-09-15 16:42: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傅秀 丁艺瑄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20K
Loading...

近日,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公示了“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2)”入围名单,100个优秀案例脱颖而出,展现当下社会治理的“仁”与“智”。由南京市建邺区水务局申报的《南京市建邺区构建“六化”体系破解中心城区河湖治理难题》案例入选,凭“解题实力”从申报幕后走到聚光灯前。

治水,对于南京建邺这座倚长江水而生、从河漫滩途中兴起的城市并不陌生。在破解河湖治理难题的实践中,南京市建邺区开创“特色化”治理路径,填补国内空白;升级“智慧化”水务平台,探索治水新局;筑牢“生态化”自然基底,推动破硬复绿;创新“多元化”防汛模式,破解洲岛困局;营造“社会化”治理氛围,拓展参与广度;探索“精细化”管理模式,规范管护标准……“六化”体系的构建与应验,也让建邺顺利完成了“从增亮美丽河湖面子,到完善幸福河湖里子”的进阶。

去“顽疾” 根治多年治水痛点

作为南京的“城市客厅”,建邺由沿江洲地和江心洲两部分组成,区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随着高强度的开发,辖区内地下管网错(混)接严重,加上整体地势低平导致河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不足、外源污染复杂等治水“痛点”一度困扰着建邺。

顽疾不除,鲁难未已。本就地处南京市污水管网下游的建邺,如何解决这些“顽疾”呢?考虑到预警处置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建邺区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移,依托“智慧管网”“智慧防汛”“智慧河湖”等基础系统,建设了窨井“智慧液位”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窨井水位高度,并依托GIS系统形成地理分布图,实现精准调度处置。试运行以来,已发现处置1100余起事件,平均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5分钟。

雨水篦子遍布街巷,内部管道直通河湖。长期以来,部分餐饮企业通过违规倾倒污水缩减成本开支,严重影响了河道水质。但由于调查取证困难、执法流程复杂且违法成本低,这一“顽疾”反反复复、从未消除。

对此,建邺区专门在餐饮业集中地区部署了雨水篦子“智慧监管”系统,通过分析行人姿态和容器特征,建立违规倾倒模型,实现自动识别报警、同步抓拍取证、直接在线派单、城管上门执法的闭合回路。目前已部署17套系统,共发现查处近500起违规倾倒行为,极大震慑了违规商户。第二期32套建设已纳入规划,“基于数据驱动的雨水口违规排污处置规程”已成功申报地方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有“谋略” 填补治水标准空白

中心城区治水,可行性是治理前期的必要条件,精细性则是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建邺,部分区域雨污分流建设规范,无生活污水下河,但经常发现未知污染源的存在。各级河长层层溯源排查,线索逐步聚焦至工地基坑水(工地开挖基坑时排出的地下水)。仪器检测显示,其氨氮值最高达21.7mg/L,超标近12倍。

事实上,此前国内并无明确制度法规禁止直排基坑水,也缺少市场规范和监管措施,解决难度极大。

“空白”并不能成为“无为”的借口。建邺区坚持“先解决问题再说”的工作导向,联合各部门对项目方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每月对排水工地至少监测3次水样,未达标单位列入负面名单,限期整改;向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广发“英雄帖”,协同探求解决方案。

经调研发现,基坑水超标现象不同程度普遍存在。建邺区联合河海生态科技研究院、节能环保产业协会等十余家单位,牵头制定国内首个《基坑水排水处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填补该领域空白,为全国治水工作贡献“建邺智慧”。截至目前,已撬动社会资本5000余万元,推动43个工地参与,日均处理量最高达3万吨,真正实现了从“带污进河”到“清洁补水”的水质逆袭。

建邺区河道自净能力不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三面光河道”,缺乏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综合考虑。

蹚着技术过河的建邺,打造出科技驱动的“智慧化”水务平台,也蹚出了一系列“特色化”治理路径,夯实健康持续的“生态化”自然基底。建邺在4条河道试点“生态盆”技术,打通硬质河床底部10%面积,使地下水与河水交互流通,为水中微生物和底栖动物提供生态温床;设置格宾石笼围挡,为自然植物提供生长环境,水生植物可有效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状况。在5条河道试点“无土栽培技术”改造,铺设聚酯纤维填料,种植各类水生植物,释放大量原生氧,保持水体高溶氧状态。水生态系统重构后,自净能力明显改善,周边景观显著提升。

汇“合力” 全民参与治水护河

江心洲是长江下游冲击沙洲,四面环水,常年经受“外汛内涝”双重考验,历来是防汛重点难点。为抓好洲岛防汛工作,建邺区以江心洲为试点,率先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建成23条28公里海绵水系,30万平方米生态公园,200万平方米生态江堤,雨水收集、缓排滞蓄、截污净化成效凸显。

破解洲岛困局,多方力量齐参与。建邺发挥江心洲建设企业多、专业力量强、机械设备足的优势,组建专业抢险队巡堤护堤、加固消险和应急处置;利用养护单位熟悉岛内水系情况优势,签订维系型防汛合同,界定防汛边界,分担日常防汛工作;邀请防汛抗洪专家专题培训、现场指导、远程支援。

全民共治、部门配合、多措并举,在河(湖)长制的引领下,建邺探索出了一套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业抢险、社会协同的社会化防汛模式。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汛经验后,建邺持续拓展着“社会化”治理深度与广度——

共建—打造河长制主题公园。联合街道社区,以胡家闸河为主体,打造南京首个海绵元素河长制主题公园,宣传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建成集宣传教育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美丽河湖样板。

共鸣—建设水情教育基地。依托长江江豚科教中心,创建水情教育基地,拓宽青少年水情知识,开设实践课程、科普沙龙及假日营地活动,引导树立爱护水环境意识,进而影响家庭拂动社会。

共振—发挥基层河长作用。率先实现各街道河长制文化全覆盖。建设“河长制文化墙”“水文化宣传栏”“小微型河长公园”等载体;打造基层河长工作站,既是成果展示宣传站、交流学习充电站,也是群众呼声联络站;创新“青春护河岗”,建立中小学“雄鹰小组”,发展“小小河长”“巾帼河长”,引导群众参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国际客厅”“绿色客厅”“精致客厅”“智慧客厅”……精准美好的定位化作“行动”,人民向往的生活便是“目标”。随着“六化”体系的提出和实践,水质的完善、幸福空间的打造以及内涵气质的提升,建邺围绕大中型城市治水管水建立的操作性强、值得借鉴的“治水模板”昭然可见,相关做法已经在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推广复制。

(建宣 傅秀 丁艺瑄)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