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43.6万名凉山彝族幼儿学会普通话

发布时间:2022-09-30 13:14: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分享到:
20K

乃古子到的家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那里曾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今年他在小升初考试中考了全班第六名,但语文成绩只有33分,数学76分。因为普通话说不好,学习很吃力,乃古子到对自己成绩很不满意。

在那片曾经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大凉山中,当地很多孩子同乃古子到一样:普通话水平一直不行,上课听不懂,成绩一直提高不了,很多彝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不愿意再回到课堂。据统计,2018年时凉山州约50万学前儿童中,49%的孩子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这也直接导致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质量很难提升。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凉山群众如期脱贫,2018年7月,原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以下简称“学前学普”),2019年又扩展到乐山市“两县一区”,委托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组织实施。三年试点期间,共有43.6万名彝族幼儿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

“我是中国娃,说好普通话,爱学习、爱家乡、建设我们的国家!”如今,从平原到高山,从河谷到丘陵,走在山乡村道上,总能听见幼教点传出阵阵清亮、纯美的学普童声。

一项学前教育的公益探索 

惹列日作是土生土长的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人,5岁时在车祸中失去左下肢。如今,惹烈日作站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幼师。五个学期下来,她教会了92个孩子说普通话,“我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孩子们,希望他们能说好普通话,走出大凉山。”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曾是全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长期滞后。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彝族群众习惯使用彝语交流,缺乏普通话使用环境。在当地的幼教点中,一些辅导员普通话也不达标,这严重影响学前儿童普通话使用意识的养成。三年来,促进会顺应学前教育规律和大小凉山民族地区实际,积极对接相关部委、地方和社会爱心资源,实现大小凉山20个县市区学前儿童的全覆盖,目前在园幼儿29.2万名,进入小学阶段学生14.4万名。促进会委托的两家技术保障单位,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活动514场,培训辅导员159万人次,组织400多名督导员现场督促指导69501人次,研发和发放各类教辅材料236万余套。

在辅导员们的悉心呵护下,当地彝族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惹烈日作发现,遇到外人来校时,孩子们都会主动打招呼,不再胆怯。

今年6月,教育部语言文字研究所对“学前学普”行动试点成效开展了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学前学普”儿童普通话合格率大幅提升,无论是在园幼儿还是已进入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普通话合格率均达到96%以上。

一次语言使用的理念革新

“学前学普”刚启动时,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火草坪幼儿园辅导员欧廷达所和彝族儿童家长沟通,希望家长能回家多督促孩子练习普通话,却遭家长诘问:“我们是彝族人,让我们说普通话,不要我们的传统了?”

身为彝族同胞,达所理解学生家长的想法。民族传统不能割舍,但学习普通话同样重要。她耐心解释,学会普通话,等于多掌握一种语言,这与传承民族文化并不冲突。

那些日子,辅导员们一边做家长思想工作,为幼儿在家说普通话创造环境;一边集思广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双语教学、实物展示、情境教学等方法,采用“大带小”的方式,全力提升幼儿普通话口语能力。

初入园的彝族小朋友在辅导员的精心教导下,一年左右,就能比较自如地讲普通话了。从帮助幼儿清洗脸颊,整理衣物,到以游戏的形式教孩子念读儿歌、学跳音乐律动。慢慢的“大带小”的作用显现了出来,当早晚接送孩子时,有些家长可以用简单的普通话同辅导员打招呼。

前几年,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的卫生总让村支书鲁惹阿提恼火。这个纯彝族村,村民屋里乱糟糟,屋外全是垃圾,大人甚至直接吐痰在地面。村子大,保洁起来费时费力效果还不明显。让鲁惹阿提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老大难”问题,被村里的娃娃们解决了。更准确地说,是被“学前学普”行动给化解了。

当地开展“‘学前学普’后,娃娃们‘小手拉大手’,回家教家长说普通话、讲卫生,现在随便去看,每家的院坝、房间都干干净净的。”现在,鲁惹阿提很是为茗新村自豪,房前屋后整洁干净,待到春天,又是一片灼灼其华的美丽乡村景色。

一次思想意识的深刻转变 

“学前学普”带给试点地区的,不仅仅是幼儿们学会了普通话,还有进入小学阶段学生明显提高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成绩。

奶古子到的妹妹勒古莫日正在读一年级,此前她在幼教点参加了“学前学普”,一年级暑期期末考试妹妹语文成绩83分、数学成绩94.5分,为全班第一名。凉山州监测数据显示,一年级学生语文平均分由开展学普前的38.60分提高到59.24分、数学平均分由47.43分提高到69.09分;二年级语文平均分由42.29分提高到52.70分、数学平均分由52.71分提高到72.2分。

普通话学习也带动了学生自身好习惯的养成。麦钰馨是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中心幼儿园孩子,入园后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学习普通话后,慢慢变得活泼开朗,喜欢跳舞、绘画、讲故事,回家后一直拉着妈妈讲今天的绘本故事。不止她,大多数幼儿能自主刷牙和洗脸,知道排队和谦让,对学习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逐步养成了讲卫生、懂礼貌、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前学普”的这三年,也是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百姓生活条件和思想观念变化最大的三年。“积极支持学龄儿童入学,严禁让孩子中途辍学”被写进昭觉县三河村的村规民约。相比语文课文读得磕磕绊绊的家长,小学生个个都能背上几首诗歌。甘洛县玉田镇九倒拐村村民阿依子布的小孙女阿呷卓布进入幼教点后,不仅自己学会了普通话,还回家教奶奶学。今年“七一”,祖孙二人特地用彝族刺绣织了国旗和党旗。

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李守山表示,下一步“学前学普”将逐步向四川大小凉山地区小学阶段延伸,并将适时拓展到其他民族地区,让更多少数民族幼儿尽早受益。

(图片及稿件来源: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