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临平,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三条运河(京杭大运河杭州塘、上塘河、运河二通道)的交汇地。
作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成立的临平区,启动了京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的全面建设。京杭大运河水网发达,在水乡临平区崇贤街道的秋天,时有船家荡漾水面,更有农家劳作藕池,这是此时大运河畔四维郊野公园及周边有千亩荷塘,翠绿欲滴的荷叶宽厚浑圆,密密匝匝连成一片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金秋时节,洋溢丰收的喜悦。杭州临平区种藕大户马良浩开始准备下塘挖藕,他要起获藕的收成。挖藕,当地人称为摸藕,和种藕一样,是一个技术活。
马良浩的种藕技术是他爷爷教的。爷爷当年是十里八乡的种藕高手,种了一辈子莲藕。但当地种莲藕的历史却要更加的久远。据当地的县志记载,临平栽种莲藕的历史很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仅沾驾桥一带就曾有过3000多亩的莲藕种植规模,历史最高产量达到一万余担。
临平莲藕种植传承人马良浩 曹国伟 摄
莲藕是一种古老的水生植物,也是很有生命力的物种。一条大运河自北而南,穿越中国许多著名的水系,沿着大运河,有着许多盛产莲藕的地方。
临平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处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星罗棋布的河塘泥土母质是来自江海冲击物和河湖沉淀物二者混合而成的青紫土,土质疏松,水面清浅,正是俗话说的“三尺河泥一尺水”,特别适合生长茭白、荸荠、茨菇以及莲藕等水生植物,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莲藕。沿运河而生的临平人世世代代种植莲藕,而且种出了名堂,不仅有了十里荷花的景色,有了十里藕香的收成,临平沾驾桥还因此赢得了“中国藕乡”的美誉。
沾驾桥是运河边上的一座古村,地处河埠码头交通要道,自古繁华热闹,传说乾隆皇帝也曾临幸,小作逗留,而留住御驾的居然是当地的泥土,说这里雨天的泥土特别粘稠,居然把乾隆爷的御辇给沾住了,于是就有了沾驾桥的地名。
沾驾桥的种藕人自嘲种藕是懒人干的活,说的是水下淤泥里,一年到头,总有肥硕的藕节在那儿静静躺着,任你随时去挖、去卖,像是一个储蓄罐,其实,不论是水面风光,还是水下成果,哪是什么造化天成?都是因为有人按时节辛勤劳作。种藕是贯穿一年的辛苦,正是种藕人四季的劳作成就了莲藕一生的美丽。
京杭大运河临平段莲藕种植区域 曹国伟 摄
二月二,龙抬头。田野里还是寒意料峭,但毕竟地气已经开始回暖,种藕人也开始忙活了。首先要对藕塘进行清洁,去除杂草和有害生物,再晾晒几天。待时间到了3月中旬,气温升至15摄氏度左右,藕农开始把上一年留下的藕种,也称作子孙藕,以45度角浅浅斜着插入泥中。除了引进外地品种外,藕农们也习惯种植本地著名品种尖头白荷。这个品种早熟,高产,适合浅水种植。
春天逐渐临近,藕种开始萌发出新芽,藕农称之为藕带、藕鞭,是尚未成型的藕。在泥中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藕种在逐渐温暖的水中开启了它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清明时节,水下的藕节处开始生长出一对新叶,浮在水片,藕农称之为钱叶。时节到了立夏,卷状的新叶开始直立露出水面。
莲叶渐渐地冒出水面之日,也是它进入诗词绘画之时,这是莲藕的华彩乐章。从杨万里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到周敦颐写道“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时,水下的藕节已经经历了关键的蜕变:藕种随着藕带的生长,不断衍生抽出新的根须和新的荷叶,通常,一支藕种可以生长出七枝藕,各自独立发育生长,所以,在藕种完成繁衍后,莲藕的收成就看每一支藕的完美生长了。
当荷塘景色成为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莲藕已然到了收获的季节。
临平莲藕种植,如今采取了莲藕池底膜铺栽培技术。藕池膜是一种高分子化学柔性材料,适应变形能力高,耐腐蚀,耐低温,抗冻性能也非常好。运用此类藕池膜不论台风暴雨,还是严寒冰冻,都能保证莲藕的健康生长。待到莲藕采收季,藕农根据藕的走势,采用高压水枪将覆盖在藕上面的泥土冲掉,藕就浮上了水面,不仅操作方便、省工省时,也不容易伤藕。
由此,临平的莲藕开始一茬接一茬地收获,出售,在江南人的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曾经眼睛里的风景,转变成为了舌尖上的美味。可以说,莲藕浑身上下都是美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曹国伟 摄
收获的第一茬藕称为青荷藕,当地偏爱的一个本地农家品种,当地人称夏白藕,这是当地人对尖头白荷品种的一种别称。夏白藕,品相以个体浑圆、直径在8公分左右、皮色白嫩无锈色,每节长度约20-25公分左右为佳。这时的夏白藕肉厚质脆,色泽白,水分多,和生脆生脆的藕带一样,切片切丝,凉拌鲜炒都是极好的时令佳肴,符合了江南人在炎热的夏季喜欢鲜脆清淡的口感。
与夏白藕同步收获的还有荷叶。荷叶晒干了有着特殊的香味,可以入药,可作茶饮,也用来做酒瓮酱坛的封口。而鲜叶表面带有蜡质,可以隔水,并有一股浓郁的清香味,则被用来制作粉蒸肉和叫花鸡,这都是祖辈们的智慧。
莲花中的莲子也是极富风味的食材,可以鲜食,可以入菜,口感脆爽鲜甜,稍成熟,则口感绵软,做炖品是绝佳选择,酿成了酒,也是别具风味。
时过中秋,空气中还弥漫着桂花的香味,秋风已经悄然而至,水面荷叶开始下坠,有经验的藕农知道,莲藕已经充分成熟,口感变得粉糯,刀切不易粉碎,正好用来制作糯米藕。江南的巧妇们会往洗净的莲藕孔内填塞糯米,蒸煮至熟,这时的糯米藕通体赭红,口感软糯,香气馥郁,改刀成片装盘淋上蜜汁,再撒上应时的糖桂花,是杭帮菜的一绝,自然也是江南女子的心头好。
桂花旺发时节,老熟的尖头白荷就会用来制作藕粉。
传统藕粉是手工制作的。莲藕去皮,除蒂,磨成浆汁,然后渣浆分离,再滤除水分结成粉块,最后,用菜刀将其削成薄屑片,大太阳曝晒后即成藕粉。沾驾桥藕粉糊体微红,晶莹剔透,粘稠软糯,口感细腻,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吸收,便成就了一道江南著名小吃,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从莲藕变身藕粉,可以说是莲藕一生的巅峰。明清时,沾驾桥的藕粉就是朝廷贡品,时代和社会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沾驾桥手工藕粉一直以“三家村藕粉”这个品牌闻名遐迩,2016年,湾里塘系列藕产品还成为了G20峰会的特供产品。
转眼进入冬季,荷塘冰凉的淤泥里,仍有莲藕静静地躺着。它们在等待更加神圣的时刻。江南乡间,逢年过节,祝飨祭灶,上梁婚嫁,都必须用内有孔隙寓意“路路通”的莲藕做供品,福气连绵、佳偶天成,都是吉祥话,好彩头。
此时下水摸藕的藕农仍会挖大留小,在萧瑟的荷塘里留下子孙藕,待来年春天继续抽芽出泥,生叶开花结藕,如此这般,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多年来,临平的莲藕用船载着,沿运河十八里水路,向南到拱宸桥上岸,肩挑车拉,去了卖鱼桥、沈塘桥、龙翔桥这些杭州的农贸市场,然后就上了杭城百姓的餐桌;更有临平沾驾桥的藕粉,载着江南的味道、江南的美名,沿运河一路北上,去了上海、苏州、南京,一直到了京城,也就有了更多更好更大的口碑。杭州市临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7部门公布2021年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临平区莲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上榜。2021年“临平区莲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总产量13750吨,三产总产值5.2亿元,主产地包括崇贤、运河、东湖、塘栖4个镇(街道)。
如今,杭州市临平区以莲藕产业为主导,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小城镇整治、全域景区、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建设,走出了一条产村融合的乡村振兴道路。全区在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栽培技术创新推广的同时,着力构建业态丰富、功能多样、链条完整、联结紧密的莲藕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临平整合水乡旅游优势资源,打造莲藕生态观光旅游带,有效促进莲藕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区样本。
这,就是临平莲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