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思创以来,我经常驻足于思创教学楼门口的校训石旁,“曲水流变、汇流澄鉴”的思创校训及其注解刻于其上。经过这段时间对国学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思创以水为图腾真乃神来之笔。易经里水为坎卦,《象辞》说:坎为永,水长流不滞,是坎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尊尚德行,取法于细水长流之象,学习教化人民的方法。
国学推崇水文化,思创重视水思想,在我看来,是因为水具有四种伟大的品德:
一是不求名利,甘于奉献。《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告诉我们,最高的善亦即最完美的人格,理应具有水一样的德性,以利他为原则,做众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去众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奉献自己帮助别人,不争功争名争利。众所周知,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虐武汉,形势及其严重,在这紧要关头,很多医务工作者放弃过年与家人团聚的时光,闻令而动,不怕危险,第一时间奔扑湖北武汉支援抗击疫情,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抗疫故事,他们就像水一样,“处众人之所恶”,来到最危险的地方,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滋养生命、厚德载物。
二是持之以恒,水滴穿石。《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写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虽然柔弱,但是持之以恒,也可以转变为刚强。水滴穿石,至阴之物能克至阳之物,何故?这就是坚持的力量,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是赢家。晚清名臣曾国藩,并非天赋异禀,反而资质相当平庸,曾国藩考秀才屡败屡战,考了七次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勉强考上,但就这样一个貌似很普通的人,一生出将入相,位及人臣。毛主席对其评价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公”。曾国藩一生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在于他将持之以恒,作为人生第一件大事,无论在翰林院工作,还是在行军作战间隙,都坚持读书习字,这种持之以恒的态度伴随了他的一生。他在家书中说“人旦有恒,事无不成“,”不日进、就日退“,就是靠着这种水滴穿石、锲而不舍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半个圣人。。
三是善于处下,虚怀若谷。《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句话告诉我们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一是因为江海地势低洼,二是因为水往低处走的自然秉性,天下众谷之流无不归之,故而能成为江海。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做人就要学习水善于处下、虚怀若谷的品德,放低自己的姿态,像大海一样谦卑、博大。纵观历史,所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丰功伟绩的大人物,无不拥有大海般广博的胸怀和谦虚谨慎的态度,正是这种性格品质,在他们在他们身边汇聚了一大群人才。反之,如果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事业一定会走向绝路。刘邦出身布衣,本人并无文韬武略和旷世奇才但其有容人雅量、唯才是举,深谙如何招揽和使用人才,萧何、韩信、张良等良才都招募于入麾下,为其所用,终究成就千秋霸业。反观项羽,刚愎自用、气量不足,对手下从来不放权,结果留不住韩信,气跑了范增,最后落得了乌江自刎的下场。
四是直入刻线,曲可盘龙。水无形,因器而变,虽无形,但可以呈现出任何形状。人的思想就应该像水一样无形而不固化,思创学院“思想如水、创造如山”的办学理念也是受此启发。我们每个学员都要激发自己如水的创造思维,这样才能创造出如山的业绩,如果思想一味僵化、按部就班,工作就很难有所创新和发展。“曲水流变,汇流澄鉴”的校训鼓励我们如水的思想经过碰撞、汇聚和交融,汇聚知识之源、洞悉古今之事,最终要形成我们自己的思想体系。(思创2209届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