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情“援”--四川省通江县“样板村”翰林村炼成记

发布时间:2022-11-03 10:51:22  |  来源:四川日报  |  作者:任星旗  |  责任编辑:李汀
分享到:
20K
Loading...

翰林村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兴隆镇东南部,距镇政府9公路,以“三李故居”而被人熟知。“三李”是指清代进士李蕃及其子李钟壁、李钟峨,三人著作合编成《雪鸿堂文集》,被纪晓岚收入《四库全书》,并称赞其“人盖有古良吏之风,文堪与‘三苏’媲美”。全村现有1295户4692人,尽管该村历来就有种植茶叶的传统,但却因为缺乏成熟的管护和加工技术,茶产业发展一度停滞不前,老百姓的生活便少了些许盼头。

群山环抱中,一垄垄茶树,阡陌纵横,点缀其中,成为翰林村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脱贫攻坚政策大力扶持下,翰林村路通了,新农村建起来了,村子变美了。但产业内生动力的缺失,导致老百姓在家门口挣不到钱,大量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大片的茶园就此荒废。

精心规划  全力以赴谋变化

翰林村不缺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经过脱贫攻坚期间的产业积累,形成了以茶叶产业为主体、特色种养殖、民宿旅游等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但却一直面临着“守着好产业却没有好技术”的困境矛盾,加之各产业经营主体,各自为阵,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不显、无序竞争、效益低下等问题,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困扰群众增收致富的“痛点”。

如何解决这一“痛点”问题,彻底改变翰林村产业发展现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摆在内江对口帮扶工作队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通江所需,内江所能”这是内江市对口帮扶工作秉持的理念,产业振兴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2021年10月,内江市对口帮扶通江县工作队领队刘长平带领项目组负责同志,与当地党委政府,深入分析产业短板,多方征求意见建议,积极对接专家论证,按照“茶旅融合”发展思路,制定了一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以“三李文化”为内涵,高标准打造茶山花海文旅综合体的产业发展模式,为翰林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翰林村村支部书记杨永东更是激动万分,他要紧紧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主动汇报工作和想法,积极配合内江市对口帮扶工作队各项工作。如何将有限的帮扶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怎样将每一笔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项目的实施能否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参与,这一切都不得而知,对工作队来说,倍感责任重大的同时,更是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项目带动  携手并肩破难题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项目的实施和落地,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难题。如何通过项目的实施,撬动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与老百姓就业增收形成牢固的利益链接机制,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内江市对口帮扶通江县工作队领队刘长平多次叮嘱队员们,对口帮扶项目一旦确定,就必须真正做到通江所需、内江所能,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翰林村的发展中来,探索提炼出“两江”帮扶的探路之举,让翰林村成为对口帮扶的“样板村”。

一个个发展难题的破解,项目逐个“落地开花”,为培强产业后续发展动能,内江对口帮扶工作队守正创新,帮助翰林村打破传统支部模式,在全市创新设立“创业联盟、产业振兴、三李文化”3个党支部,分别由村党委书记和2名副书记兼任各支部书记,形成党建联盟,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务工分红  村民收入稳提升

翰林村“茶山花海文旅综合体”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全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随着对口帮扶项目落地见效,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老百姓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更是让村支书杨永东的脸上时刻挂满了笑容。如今老百姓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费、园区务工、自家茶叶、农特产品销售、村集体分红等多方面增加收入,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园区务工挣了10000元,自家茶园卖鲜叶和手工茶挣了4000元,自己还养了1头母猪、3头肥猪和40多只土鸡,一年能卖17000元左右,还种植的水稻、玉米……”今年71岁的村民郭汝猛算起了今年自己的收入。

截至目前,园区常年带动周边村民流动务工650人,固定务工40人以上,村里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覆盖,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较去年减少300多人,村民回乡创业就业意愿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接下来,翰林村还将继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增加茶叶生产线,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后劲。

与此同时,内江投入的帮扶资金,要求按照企业每年保底6%的收益分配给村集体,2022年,预计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20万元以上。在内江市对口帮扶的大力支持下,翰林村实现美丽“蝶变”成为对口帮扶的“样板村”。目前,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任星旗)

中国网官方微信
中国国情
网站无障碍